劉 艷,史濟峰,石 云
(上海市浦東新區衛生監督所,上海 200136)
無證行醫是嚴重危害老百姓生命和健康的社會問題,目前一些城市的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無證行醫猖獗,因無證行醫導致的誤診、誤治、繼發感染等醫療事件屢有發生,但目前因現行的法律法規、調查取證等方面的不足,無證行醫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存在著許多難點,為堅決取締無證行醫造成了困難。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8]5號),開創了無證行醫案件行刑銜接的先河,但也對衛生行政部門無證行醫案件調查取證的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筆者通過日常工作實踐,初步探索出一些無證行醫案件調查取證的技巧。
無證行醫是指法人和自然人未經有關的衛生許可,沒有取得必需的許可證照、證件就從事醫療活動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無證行醫,也是狹義的無證行醫,本文討論的就是這類無證行醫案件的調查取證技巧。
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1]、《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七十七條[2]的規定,無證行醫調查取證的基本要素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當事人的認定、是否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無證行醫行為持續時間、非法所得的認定、當事人是否是非衛生技術人員、藥品及器械等物證的調查。下面就分別談論上述六個方面的取證難點與取證技巧。
當事人認定的正確與否是整個案件的關鍵,目前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衛生監督所調查的無證行醫案件中,98%的案件檢查現場有正在進行的行醫行為,2%左右的案件現場雖然沒有正在進行的行醫行為,但現場有收費憑證、處方、病歷等證據。對于現場有正在進行的行醫行為的案件,由于當事人在場,并且有患者指認,當事人很容易確定,但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也遇到假報姓名、當場逃逸等現象,對認定無證行醫的當事人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為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首先要控制好現場,避免當事人逃逸;其次在認定當事人的時候,要求其提供身份證或居住證的原件,如果不能提供原件,應詢問其身份證號碼,通過與當地公安機關聯系,確認當事人的真實身份,為以后移送案件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現場沒有正在進行的行醫行為的案件,可根據現場獲取的收費憑證、處方、病歷等證據,核對當事人身份,避免張冠李戴,降低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的風險。
是否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是無證行醫調查取證的關鍵所在,衛生行政部門作為《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對于被處罰人是否具有合法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很容易確定。在我區衛生行政部門處罰的無證行醫案件中,有 91%的案件,被處罰人不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但在極少部分無證行醫案件中,無證行醫者持有外地衛生行政部門核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許可證上核準的機構名稱可能為某某私立診所或某某村衛生室等。根據《衛生部關于對非法采供血液和單采血漿、非法行醫專項整治工作中有關法律適用問題的批復》,醫療機構在核準的執業地點之外開展診療活動的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處理[3],對于此類無證行醫案件的被處罰人應該為當場行醫人員,而非某某私立診所或某某村衛生室。
無證行醫行為持續的時間關系到無證行醫處罰金額的裁量,因此是調查取證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但在日常辦案的過程中,無證行醫的當事人通常無法確切的說出其從何時開始在檢查地址行醫,而是否行醫滿三個月是處罰金額裁量的關鍵點,因此辦案人員在詢問的過程中,應掌握詢問的技巧:例如詢問“你從什么時候開始在這里給人看病?”,除詢問此類問題外,可追加詢問“在這里給人看病有沒有滿三個月”,通過無證行醫當事人自己的回答,來比較準確的確定無證行醫行為持續的時間。
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的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擅自執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執業活動,沒收非法所得和藥品、器械,并可以根據情節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1],因此,在無證行醫案件的辦案過程中,非法所得也是必須調查的項目之一。然而,除極小部分以開展口腔科診療活動為生的無證行醫者外,絕大部分無證行醫者在行醫的過程中不開具發票、收據等收費憑證,因此其非法所得的認定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對于開具收費憑證的無證行醫案件,以案件現場獲取的收據或發票記錄的收入并經無證行醫者確認確定違法所得,對于無收費憑證的無證行醫案件,僅僅依靠當事人陳述這一孤證來確認其違法所得缺乏證明力,因此為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復議或訴訟,往往不予計算。而對于檢查現場有正在進行治療的患者的無證行醫案件,可以通過向患者調查無證行醫人是否收取診治費用,并經無證行醫人確認的方法,即通過證人證言(患者的指認)與當事人陳述(無證行醫人的承認)相互印證的方法,來確認無證行醫案件的部分違法所得,進而予以沒收。
當事人是否為非衛生技術人員是另一個能夠影響無證行醫處罰金額裁量的重要方面。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關于衛生技術人員的定義:衛生技術人員 “是指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取得衛生技術人員資格或者職稱的人員”[2]。根據此定義,衛生技術人員應該包括所有具有衛生專業資格或職稱的人,而非衛生技術人員即指無任何衛生專業資格或職稱的人,因此在無證行醫案件中的“非衛生技術人員”與醫療機構違法案件中的“非衛生技術人員”有很大的差別。根據此定義,衛生技術人員包含的范圍很廣,如何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能夠全面的詢問,是困擾辦案人員的難點。如果僅僅詢問“你是否具有《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顯然是不全面的;如詢問“你是否為衛生技術人員”又太過專業,因此如何正確詢問尤為關鍵。建議在詢問過程中,詢問“你是否具有任何衛生專業的資格證書或者職稱證書”,并列舉一些類別的證書,例如在無證行醫者中比較常見的《鄉村醫師資格證書》等供其參考,這樣可以比較全面對其是否為衛生技術人員作出認定。如果當事人陳述具有某種類別的資格證書,但當場不能提供,若為一些常見的資格證書,可以通過網絡查詢,來確定其所述是否屬實,對于無法查詢又不能提供原件的,為避免日后的復議和訴訟,應盡量不按照非衛生技術人員進行認定。
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的規定,對于無證行醫的藥品、器械應予以沒收[1],因此在無證行醫的案件調查的過程中,對于現場的藥品、器械應對其用途進行詢問,以確定現場藥品、器械與無證行醫之間的關聯性,并對相關藥品器械證據保存,從而達到證據之間相互關聯,增強證據的證明力。
行政處罰文書的種類有很多,在無證行醫案件現場調查的過程中,普遍使用的文書有“現場檢查筆錄”、“詢問筆錄”、“責令改正通知書”、“證據先行登記保存決定書”四種,為保證無證行醫案件的辦案質量,四種文書在制作過程中均應當嚴謹。
在無證行醫的現場,通常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制作相關文書,因此對辦案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現場檢查筆錄須客觀的描述檢查現場的實際情況,對于案件制作過程中的重要信息須重點描述,如行醫的地點、無證行醫的當事人、現場是否具有正在進行的行醫行為、藥品器械的數量和種類、現場是否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現場是否有收費憑證、以及當事人是否具有衛生專業相關的資格證書等內容,要做到盡量詳盡、確切、客觀,避免使用定性的語言。為保證高效高質的完成無證行醫案件,避免辦案人員發出“談話通知書”而當事人在規定時間內拒絕到談話地點談話,應在現場盡可能完成詢問筆錄的制作,既包括對無證行醫當事人的詢問,也包括對現場就診患者的詢問。對于現場查到的與無證行醫有關的藥品、器械以及收費憑證或處方、病歷,應予以現行登記保存,并開具“證據現行登記保存決定書”,登記物品應盡量詳細,并保存于專用的包裝袋內,貼好標簽。對無證行醫當事人開具的“責令改正通知書”應規范法律法規名稱,并寫清條款。
無證行醫案件看似簡單,但調查取證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難點,為保證無證行醫案件的高質量,降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風險,提高行刑銜接過程中案件移送的成功率,建議每一位辦案人員加強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并做到辦案過程中認真、細致,從而盡可能降低執法成本,提高執法效率,最終達到保證人民群眾的就醫安全目的。
[1] 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S].1994.
[2] 衛生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S].1994.
[3]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行醫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