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林
(云南省衛生廳,云南 昆明 650200)
1998年12月,衛生部、公安部聯合頒發了《關于清理整頓非法醫療機構嚴厲打擊“醫托”違法行為活動的通知》,明確指出“醫托”行為屬于違法活動。但時至今日,“醫托”現象仍然屢禁不止,并有越演越烈之勢。“醫托”欺騙了患者,破壞了醫療市場秩序,對醫療衛生部門的社會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增加了民眾對醫療衛生部門的不滿情緒,惡化了治安環境,為社會和諧埋下了隱患,危害不可小視。因此,打擊“醫托”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一項工作。
“醫托”是指一些人經常出沒于地鐵口、火車站、汽車站、公立大醫院及周邊旅館,用欺騙手段引誘患者及家屬到一些資質較差的民營醫療機構、診所或非法行醫點看病就診,對患者進行恐嚇、敲詐,甚至搶奪財物的行為。
“醫托”可分三種,一種是將大醫院的患者拉到具有行醫資質的小醫院或民營醫療機構,這種屬于行業內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第二種是將患者拉到治療水平低下、沒有行醫資質的非法行醫點或黑診所,帶有極大危害性,對患者利益會造成損害;第三種是將患者拉到某一地點,以看病為名,高價兜售劣質、低價的中草藥或常用藥,欺詐患者錢財。
1.3.1 欺騙性
一是主動與病人和家屬套近乎,最初給人的感覺是“熱情”,套取患者信息,在取得信任后,將病人騙至目的地;二是現身說法,謊稱自己得了和患者同樣的病,后來通過某某醫生治好,慫恿患者去某地看病;三是移花接木,如果知道患者是特意來找某位專家,就說該專家被其他診所邀去坐診,當患者跟著來到外面的診所時,才發現看病的根本就不是原來要找的那位專家;四是內外勾結,“醫師”開出十分普通便宜的中草藥或其它一些常用藥,以高價賣給病人,使患者遭受經濟損失,延誤疾病診治,損害患者利益,擾亂醫療市場秩序。
1.3.2 驅利性
“醫托”拉客行為發生主體主要是小診所、小醫院、民營醫院和非法醫療機構;拉到病人后,這些醫療機構從醫藥費中給醫托提成,在利益的驅動下,醫托本人和醫療機構之間形成交易關系,是一種非法的市場行為。
1.3.3 貧民性
“醫托”獵取對象主要是外地人、農村人、打工者以及得疑難雜癥的患者等弱勢人群,多數屬于貧困階層。
1.3.4 危害性
“醫托”后果嚴重,費用高、療效差、延誤治療時間,給患者身心帶來更大傷害,損害了醫療衛生部門的聲譽。
從事“醫托”的多是一群好逸惡勞的人,他們將病人騙到各個不法行醫點,從事先聯系好的醫院和醫生那里謀取非法利益。因此,獲取經濟利益是“醫托”產生的重要原因。
非法醫療機構為了自身經濟利益,雇用“醫托”欺騙求醫者;一些小醫院、小診所把醫療當成純粹的商業經營,雇傭“醫托”拉“生意”;醫療機構和醫生的趨利思想助長了非法經營活動,這些都是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看病就醫程序繁瑣,等候時間長,有些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等都給“醫托”提供了可乘之機。
對“醫托”的處罰很難找到相應的法律依據,只能針對醫療機構存在的其他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查處難度大,對“醫托”的打擊不徹底都是造成屢禁不止的原因。
當前,絕大多數醫療機構主要依靠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查處和自身的力量來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法律法規中沒有“醫托”一詞的界定和專門的處罰條款,使“醫托”違法成本低,因此,組織開展相關立法工作勢在必行。現階段要通過可適用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切實維護患者的健康權益。
《反不當競爭法》第二條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1]。“醫托”行為擾亂了醫療市場的秩序,侵害了其他醫療機構的合法權益,違反了商業道德,可以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該法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1]。“醫托”在其他醫療機構散布虛假信息,發布非法醫療廣告,有的甚至詆毀其他醫療機構聲譽,這些構成了正當競爭。如果證據充分確鑿,受到侵害的醫療機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根據情節對雇用“醫托”的醫療機構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1]。
對沒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非法開展診療活動的,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其停止執業活動,沒收非法所得和藥品、器械,并可處以三千元以下的罰款[2]。對非法醫療機構使用假藥、劣藥蒙騙患者的行為,處以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2]。如果非法醫療機構與其雇用的“醫托”以行醫為名騙取病人錢財,數額較大,情節嚴重觸犯刑法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于“醫托”,公安機關可以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的規定進行處罰:“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3]。
3.3.1 兜售假藥的行為
如果雇用“醫托”的醫療機構存在使用假藥的違法行為,可由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根據《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對其處以沒收違法銷售的藥品和違法所得,并處違法銷售藥品貨值金額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果雇用“醫托”的醫療機構存在使用劣藥的違法行為,則可對其處以沒收違法銷售的藥品和違法所得,并處違法銷售藥品貨值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4]。
3.3.2 對以次充好的行為
如果雇用“醫托”的醫療機構在診療活動中使用藥品時存在以次充好、以廉充貴的違法行為,應由產品質量監督部門根據《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的規定,對該醫療機構予以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銷售的藥品,并處違法銷售藥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5]。
“醫托”的產生主要源自非法醫療市場的存在,杜絕和防范“醫托”要從源頭抓起,依法嚴懲非法醫療行為,逐步完善醫療行業監管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治理“醫托”是一個系統工程,僅僅依靠衛生部門力量是不夠的,需要職能部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互通信息、常抓不懈,對“醫托”保持一種高壓態勢;要建立職能部門信息通報機制,衛生部門發現“醫托”現象,要及時移交有關職能部門,職能部門要認真履職,進行嚴肅查處,并將查處情況通報衛生部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真正做到讓“醫托”行為無藏身之地。
一是嚴厲打擊無證行醫行為。取締無證行醫的黑診所,清除醫療機構內無執業資格的假醫生,清除無《醫療機構許可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流竄社會行醫的假醫、庸醫;二是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出租、承包科室。清理醫療機構將科室或房屋出租給非本醫療機構或其他單位,打著醫療機構的幌子,利用欺詐手段,非法謀取利益;三是嚴肅處理醫療機構超范圍執業。清理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超范圍執業問題,規范準入條件;四是嚴厲打擊欺詐、誤導患者就醫行為。禁止醫療機構雇用醫托或其他不正當手段,欺詐、誤導患者就醫,發現醫療機構雇用醫托,責令其停止執業活動,重犯者取消醫療資格。
要不斷改善醫療條件,簡化就醫程序,方便群眾看病就醫;大力發展社區醫療,實現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要繼續加強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管理教育,保護合法行醫,維護醫療秩序,鏟除“醫托”滋生的土壤;要加大對違法者的打擊力度,增加違法者的違法成本,使其一次違法,終身怕罰,加強醫療衛生行業自律,建立行業誠信體系,切實推動醫療衛生行業自覺守法、誠信執業。
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各醫療機構要通過網絡或其他媒體,及時報道、曝光問題醫療機構和“醫托”各種表現形式,定期不定期對“醫托”行為進行專題報道,大力宣傳如何識別和抵制“醫托”,如何有效地保護自身權益不被侵害,提高就醫群眾的識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要發揮宣傳欄、電子屏幕等優勢,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醒前來就診的患者和公眾,防范“醫托”,動員社會力量廣泛監督,使“醫托”沒有生存的土壤。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Z].1993.
[2]衛生部.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Z].1994.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Z].2005.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Z].2001.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Z].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