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衛
(中共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廣西 南寧 530022)
西江文化的當代新視野與發展策略
劉紹衛
(中共廣西區委黨史研究室,廣西 南寧 530022)
西江文化要重鑄輝煌,必須融入到時代當中,融入到廣西提出的建設“和諧富裕文明新廣西”的新的時代號角當中,“走出西江”,開闊視野,為構建八桂新文化作出新的貢獻。同時,廣西應當抓住時機進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以軟實力激活硬發展的動力,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西江文化;整體視野;珠江文化;八桂文化
歷史上,西江流域誕生了燦爛而特色鮮明的文化。西江文化既是嶺南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嶺南文化的源頭之一,是八桂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西江文化要重鑄輝煌,必須融入到時代當中,確立當代視野,促進文化事業發展,推動區域性經濟以及西江流域各項事業的發展。
任何一種歷史上出現的偉大文化,都深植于人生命深處的天道性理。要將這些文化理性落實到人間社會,形成文化的實踐品格,才會迸發出一種生命力,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西江文化孕育于南方文化,成熟于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南方少數民族文化與海洋文化等交流當中。在漢代,中原的產品通過靈渠、紅水河、西江和南流江等眾多河流,從中原匯集到廣西沿海,再經過以合浦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運往海外。這樣的江海聯運,帶動了廣西眾多內河港口和商埠的繁榮。西江地區近代以來一直作為 “無東不成市”的連接廣東與廣西的便捷通道,也是連接桂北、桂西、桂中的水路樞紐,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重視。早在20世紀80年代,廣西就提出了 “學習廣東,借粵興桂”,到90年代 “建設西南大通道”,廣西逐漸形成了 “東聯西靠”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并分別于1992年、1997年提出 “三三二”、“三大戰略,六大突破”的新的發展思路,設計了 “一二三四五”、 “一五五五八”工程,這里的一就是整治西江航道。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在南寧舉辦,搭起了廣西與東盟乃至世界經濟聯系的新平臺,廣西的 “南下發展”戰略逐漸納入到國家發展層面,使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就進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北海等北部灣地區重新煥發生機。2008年10月,廣西提出打造西江 “億噸黃金水道”的重大戰略,計劃投入215億元以上改善內河基礎設施,使其總吞吐能力達到10627萬噸以上,將其打造成廣西內河連通珠三角經濟圈和北部灣經濟區的水上運輸大動脈。伴隨著廣西的地緣優勢逐漸轉化為經濟優勢,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匯集逐漸得到解決,廣西經濟黃金發展的時代正在來臨。面對著這樣的形勢,自治區黨委、政府完成了從科教興桂、文化立桂,到新時期的文化廣西的文化發展戰略的調整,廣西的思想文化界也完成了從反思到創新的文化思想的蛻變,最終形成 “從山到海”的文化發展戰略的呼聲。這標著廣西文化發展戰略的新姿態,預示著廣西文化發展新的時代的到來。
但是,西江文化在形勢面前,仍未能起到引領社會發展的作用,或者起的作用并不大,其很早就孕育的商業文化精神也未在新的時期發揚光大。所以,西江文化要重鑄輝煌,必須融入到時代當中,融入到廣西提出的建設 “和諧富裕文明新廣西”的新的時代號角當中,“走出西江”,開闊視野,為構建八桂新文化作出新的貢獻。
西江文化,總體來講仍然是農業文化和嶺南文化 (或珠江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是八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桂北文化、桂西文化、桂南文化等共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八桂文化。鄧國偉對珠江文化與中華文化關系的看法很有啟發性:“認為珠江是中國的 ‘窗口’,‘得風氣之先’,所以有 ‘先進性’;近代以來,人才輩出,多為改革者和革命家,所以有 ‘先驅性’。這些說法,在一般地描述珠江流域狀況時,都是合情合理的。問題是用來說明地域文化的 ‘特質’時,就變得牽強和疏漏。因為問題不如論者所表述那樣只有單一性,它還有需要細致析的復雜性。 ‘窗口’是在房子中才成為窗口的,單獨一個窗口是毫無意義的,因此窗口得風氣之先是對外界而言的;但 ‘風氣’卻不是只有外部的風氣,還有內部的風氣,對于內部的風氣來說,窗子是房子最邊緣的部分,卻通常是 ‘得風氣之后’的。中國文化的傳播方向是由中心向邊緣擴散的,無論戊戌維新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珠江流域都是 ‘得風氣之后’的,所以我們研究珠江文化的特質時,不但要看到它得風氣之 ‘先’,也要知道它得風氣之 ‘后’,不但要看到它的 ‘先進性’,也要看到它的滯后性,不但要看到它的開創性,也要看到它的閉塞性,這樣才能得到更全面準確的認識。至于人才輩出,也不能直接地用來說明珠江文化的特質。出人才的地域不一定就是先進的地域,這是毋庸贅述的,因為這些人才首先是中國的人才。地域環境或者提供了一定的成才的土壤,但他們只有 ‘走出五嶺’才能成為 ‘先進的中國人’?!盵1]我們不希望把西江文化內涵無限地擴展,以致于把西江文化與八桂文化或者珠江文化等同,這對于整體八桂文化發展是不利的。西江文化與八桂文化關系可以借鑒 “桂學”的做法。如潘琦在 《為什么要打造“桂學”?》中認為:“‘桂學’與現在廣西已形成的學派的關系。我的理解,‘桂學’與廣西其他學派是父親和兒子的關系,要對外形成統一的艦隊。其他學派統一歸到 ‘桂學’的旗幟下,不能搞內耗?!盵2]我們要弄清楚西江文化的內涵,同時要“走出西江”,融入到時代文化的大背景當中。正如李建平所說:“在廣西的發展戰略上,有東聯西靠,南下發展的思路。但東聯廣東、港澳的成效一直不大。如今實施開發西江黃金水道,是把廣西融入泛珠三角戰略,開辟泛珠三角市場,打開區域發展的行政區劃藩籬,真正實現經濟發展的市場化、大區域化和國際化的戰略規劃和行為?!薄案母镩_放以來,廣西文化實質上被廣東文化逐步疏遠,嶺南文化漸漸成為廣東文化的專有名詞,廣西文化隔絕自守,獨立生長。其實廣西文化即八桂文化是嶺南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兩廣文化即嶺南文化現今仍有極為深廣的聯系。粵語、粵劇、粵俗等民生聯系,根本無法分隔。割裂兩者的聯系,對廣西文化發展不利,時間長了,也會看出對廣東發展的不利的。所以近些年廣東提出泛珠三角發展戰略,目的就是恢復和進一步擴大這種以江河哺育而生的文化聯系?!盵3]因此,西江文化的建設不僅要立足于西江文化的歷史和現實,更要站在新世紀的文化視野,跟上并力圖站在新時代新文明趨勢的前列。西江文化要積極融入到以 “泛珠”框架的新珠江文化當中,融入到建設 “富裕和諧文明新廣西”新八桂文化當中,并起到 “泛珠”與 “泛北部灣”文化的溝通與連接作用,確立一種地域文化新姿態。
第一,樹立大開放格局。西江水系江河縱橫,無論是東南西北方向都可以通過水系互相溝通,有勾連八桂文化與貴、滇等文化的自然水道,還容易通過江河和廣東、南海、海上絲綢之路溝通,具有溝通嶺南文化與八桂文化的先天條件,也可以接受海外多元的文化,八桂文化原生特性中的保守性,被多元文化的開放性所替代,造就了這一帶廣西人勇于向外開拓進取的精神,廣西有“中國第三大僑鄉”之稱,其僑民多出于此地區。西江流域與珠江三角洲同屬嶺南文化。同時,這一地域同操粵語方言、同一飲食嗜好,人們往來頻繁,有諸多親緣關系,形成相同的風俗習慣,甚至連神緣也相同,共供奉觀音和關公,西江流域兩岸信奉龍母神位。易貨交流早在2000多年前始形成歷史習慣。我們要利用這種文化優勢,積極擴大開放步伐和積極融入多元區域經濟格局當中。第二,要塑造西江文化品牌。西江的文化資源與全國的其他文化資源相比,它沒有長城的厚重,沒有江南園林的精致,也沒有云南麗江的奇異;與區內的其他地區相比,它缺少以桂林歷史名城為底蘊的桂北山水文化,也沒有桂西的壯瑤少數民族風情為依托,比起桂南的海上絲綢文化還要弱勢,但西江文化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品格,可以推出一些文化品牌。如海上絲綢之路交接點品牌、舜文化品牌、龍母文化品牌、古廣信文化品牌、粵語發源地文化品牌等,為西江經濟發展提供文化方面的有力支撐。第三,走出西江,促進廣西新的時代精神的形成。首先應該跳出西江看西江,從嶺南文化的角度看西江。西江流域作為文化走廊,吸收了中原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正是有了不同區域的文化交融,才造就了西江文化的絢麗多姿。今天,西江文化同樣需要 “引進來”,兼收并蓄,同時更需要 “走出去”,“走出去”不僅可能找到區外文化需求,旺盛的文化原創力,而且可以樹立大市場觀念,形成大市場的意識,在新的形式與范圍中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和文化的有效增長。特別是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必須構建西江文化開放的眼光和胸懷。
加強西江文化的研究,尤其加強歷史文化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對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因此,在經濟全球化大潮撲面而來的新世紀,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和泛珠三角、西南合作等多區域合作的深入推進,西江文化建設迎來了新一輪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們應當抓住時機進一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以軟實力激活硬發展的動力,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4]西江文化發展需要突出區域特色,不斷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開創出文化發展的新局面。第一,成立西江沿岸各市縣發展文化的協調機構,把合作從目前的聯合推廣,擴展到策略研究、中長期規劃、投資引資以及利益協調等層面上。必須建立和完善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制定推進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我們要在把握文化市場需求和掌握核心資源的基礎上,加強對文化資源的整體開發管理規劃,確定開發目標、主題、序列和規模,構筑核心產業群,完善文化產業鏈,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綜合優勢和整體價值。同時,大力發展具有西江文化特點的教育、出版、旅游、餐飲、紀念品等文化相關產業。第二,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有關部門要對文化事業給予政策傾斜,將文化事業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文化機構建設,創新機制,面向市場,大力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第三,進一步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拓寬用人渠道,創造人才脫穎而出、大有用武之地的環境和條件。要有新的人才觀念,識才用才,強化在職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文化隊伍整體素質,全面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盵4]走出西江,構建文化新視野,以文化認同造就親和感、凝聚力和聚合效益,產生文化黏合作用,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第一,歷史因時間而悠遠,文化因積淀而厚重。西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 “多元一體”的組成部分,“發掘這一流域豐厚的文化資源,必將有利于增進現代壯侗語族與泰國、越南、老撾、緬甸等東南亞20多個具有族緣、人緣、語緣、地緣”同源異流 “民族的關系”[5],為和諧社會作出新的貢獻。第二,推動文化認同?!案母镩_放以來,廣西文化實質上被廣東文化逐步疏遠,嶺南文化漸漸成為廣東文化的專有名詞,廣西文化隔絕自守,獨立生長。其實廣西文化即八桂文化是嶺南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兩廣文化即嶺南文化現今仍有極為深廣的聯系?;浾Z、粵劇、粵俗等民生聯系,根本無法分隔。割裂兩者的聯系,對兩廣文化發展不利?!盵6]我們要做到開放、大度、創新,接納先進的思想觀念及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文化認同,降低區域間進行交易時的法制風險、經濟風險和經營風險,增強這些區域間的凝聚力。第三,利用傳統文化精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努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貢獻。搞好地方史志、黨史的編撰出版、利用文物古跡對人們進行革命文化、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和愛國愛鄉教育等,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加強對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興文化陣地的管理,堅持用先進文化占領思想文化陣地。
文化是一種軟環境。西江流域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厚,加強對西江流域歷史文化資源的研究、挖掘、保護和利用,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提高西江文化知名度,推進八桂文化整體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第一,搞好文化研究,摸清家底。著力挖掘整理文化資源,進一步加強對龍母文化、騎樓文化、六堡茶文化、梧州白鶴觀、桂平西山、黃姚古鎮、臨賀故城、賀州瑤族服飾、白石山、金田起義遺址、君子垌客家圍屋群、真武閣、貴妃園、玉林八音以及民間優秀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的研究、挖掘、保護、修復、包裝和推介,把西江地區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融為一體,打造推介西江文化,全面提升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促進西江流域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第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打造產業品牌、擴大產業規模,打 “地方牌”,開發名牌產品。要挖掘當地傳統文化資源,包括民俗資源,開發適合現代市場經濟需求的適銷對路的新產品。發展與文化名城相適應、與全市經濟振興目標相一致的多形式、多門類、多層次的有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第三,注重打造品牌城市,打造西江黃金水道中心城市群。必須把西江流域城市規劃放在廣西經濟一盤棋中去考量,以實現城市規劃與產業規劃的良性互動為目標,構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基地,進一步探索凝煉出具有更好的文化內涵的品牌城市目標。第四,充分發揮市場的配置作用,通過對文化資源的產業整合,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最終形成產業鏈群和優勢品牌,把文化建設置于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規劃中,引導文化與經濟的對接,形成彼此支撐的共同體,促進社會全面發展。
在經濟趨向融合的今天,文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經濟是根,文化是魂。經濟與文化相得益彰,和諧多元的文化已成為西江文化重要的新優勢。發展中必須要有文化的參與,甚至于文化要先行,要把地域文化特別是西江文化藝術與經濟活動、旅游開發結合起來,把軟實力轉化為硬優勢。第一,加強西江黃金水道建設。素有 “黃金水道”之稱的西江航運干線,是指南寧至廣州航道,它和長江干線并列為我國高等級航道體系的 “兩橫”,是我國西南水運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廣西最繁忙的航道,廣西內河運量的90%需經過此段,具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10月底,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廳和梧州市聯手舉辦西江經濟發展論壇,兩廣沿江六市簽署《西江經濟發展論壇梧州共識》。11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自治區主席馬飚率團赴粵,與廣東簽署 《共同加快建設西江黃金水道協議》,力爭把加快西江 “黃金水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11月15日,交通運輸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聯合召開審查會,原則上通過了 《貴港港總體規劃》。2010年7月29日,自治區政府與國家開發銀行在邕簽署協議,共同推進廣西西江經濟帶的開發和建設?!拔鹘瓋|噸黃金水道”的建設,為振興西江的沿江經濟創造了契機,也為構建廣西經濟 “江海聯動”模式提供了可能。為此,必須大力推動廣西經濟 “江海聯動”模式的構建,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建設沿江產業的項目,以此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廣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第二,加大西江航道建設投入,形成以 “一線三通道”(即西江航運干線,南線右江通道、中線紅水河通道和北線柳江、黔江通道)為主骨架,干支暢通、江海直達,設施較為完善的內河航道網。還要加快內河港口建設,形成以南寧、貴港、梧州等主要港口為核心,百色、來賓、柳州、崇左等地區性港口為重要組成部分,其他一般港口為補充的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明確、設施完善的內河港口體系。第三,用文化手段開發旅游業,用特色地域文化裝點一批現有或新建旅游景區。大力發展旅游業,要促使紅色旅游、綠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全面發展。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文化底蘊豐富。如梧州市加快旅游景區景點建設,致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線路,增強對東部旅游產業轉移的競爭力。重點培育和打造一廟 (龍母太廟)、一塔 (西江明珠塔)、一城 (騎樓城)、一港(鴛江麗港)、一山(白云山)、一寺(四恩寺)等景區景點,形成以白云山為主體,騎樓城、鴛江麗港、中山紀念堂、李濟深故居等一批融宗教歷史文化、龍母文化和現代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龍頭景區。大力整合旅游資源,著力打造有市場競爭力的精品旅游品牌。第四,賦予特色支柱產業以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要著眼于最適宜表現地方文化的個性行色的領域,尤其是反映生活類的文化領域。西江文化具有濃郁的南方文化特質,水文化特色鮮明,如有優美動聽的龍母傳說,濃郁南方民風的 “乞巧節”,嶺南街道特色的梧州騎樓,充分體現了西江文化的個性和水文化氣質。第五,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域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為各類縣域經濟活動造勢,發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功能。
歷史上廣西不夠重視商業,地方志多有記載:靈川 “惟事耕漁,不樂工商”,永?!懊駝樟Ψw,不為商賈”,賓州 “居民力田,不事商賈”。因此,廣西要加強宣傳,主動轉變觀念,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區域合作。第一,主動營造良好的投資軟硬環境。硬環境建設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軟環境建設主要是建設誠信的市場環境、良好的服務環境、制度環境、文化環境等,尤其是提高政府機構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第二,要加強文化、教育和人才交流方面的合作。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到廣西,高技術人才未必會跟著轉移過來,這既要筑巢引鳳,也需要搞好本土人才的培養工作。第三,利用現代傳播方式和市場營銷機制,主動加強與國內外傳播機構的溝通合作,精心策劃對外宣傳報道,宣傳西江文化的魅力。第四,建議進一步加強各市、縣間的文化交流和協作,尤其加強西江流域各市、縣、區的交流和協作,利用西江沿岸豐富的歷史文物古跡和人文景觀聯手打造 “西江文化長廊”,開設西江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山水文化旅游專線,做大做強文化產業,大力宣傳西江文化,為弘揚西江文化、促進西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第五,加強文化產業合作。泛北部灣區域合作給廣西文化產業提供了一個國際性的產業發展平臺。對西江流域地區而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歷史地緣和人文優勢,以及多年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更好地發展以面向東盟國家為重點的文化產業資源和產業運作的國際合作。可擴大梧州國際寶石節、西山浴佛節、玉林國際旅游美食節等的影響力,加強文化旅游、影視制作、演藝產業等方面的國家合作,促進中國與東盟合作發展文化產業的交流與合作。
[1]鄧國偉.關于珠江文化特質問題的一些思考[J].嶺南文史,2000(3).
[2]潘琦.為什么要打造“桂學”?[N].桂林日報,2009-04-17.
[3]李建平.西江文化與西江經濟帶建設芻議[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2).
[4]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7:3-34.
[5]蘇華清.西江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和作用[N].南寧日報,2010-04-27.
[6]江河的作用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西江文化討論會[N].廣西日報,2010-03-03.
G127
A
1673-8535(2011)02-0013-06
2011-01-16
廣西教育廳2008年度科研項目(200805LX383)階段性成果
劉紹衛(1972-),男,廣西區黨委黨史研究室征研一處副處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中共黨史、民族文化。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