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興
(中共溫州市委黨校,浙江 溫州 325027)
構建溫州地區性大都市的戰略思考
金勇興
(中共溫州市委黨校,浙江 溫州 325027)
大都市是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時產生的城市空間形式。構建溫州大都市的戰略選擇,應從溫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溫州城市發展歷史方位與目標定位,切實把握大都市的發展條件?,F階段溫州應著重于建設地區性大都市,科學編制規劃,優化都市功能,創新建設和管理機制,逐步實現溫州地區性大都市的戰略目標。
溫州;地區性大都市;戰略目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溫州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不斷沖破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禁錮與束縛,極大解放了生產力,實現了城市復興與再生,拓展了城市發展新格局[1]。溫州作為浙江東南沿海地區中心城市,構建溫州大都市已成為現實重大戰略課題。本文從城市化角度探討溫州城市發展定位的歷史演進,揭示構建溫州大都市的戰略目標與戰略步驟及發展條件,進而提出溫州建設地區性大都市的總體思路及對策建議。
1985年,國務院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批復中,要求把溫州建設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工業、外貿、港口城市。“九五”期間,隨著溫州經濟的快速發展,重新調整城市定位,將“外貿”轉變為“商貿”,其后又增加“旅游城市”。1993年,溫州市政府提出了“質量立市”的發展戰略。1998年,溫州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戰略架構。2003年,溫州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實施“一港三城”的戰略。2005年7月,溫州市委九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努力發展“三個溫州”的戰略構想。同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完善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繼續加快杭州、寧波、溫州三大中心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建設。2009年12月,溫州市委十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以構建溫州大都市經濟圈、提升城鎮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城鎮交通網和配套設施建設為支撐,以城關鎮、強鎮、重點鎮轉型提升為抓手,完善城鎮體系,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增強城鎮功能,加快綜合交通網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全力推進溫州大都市建設。
2010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加強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等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帶動周邊縣市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現代化都市區。2010年12月,《中共溫州市委關于制定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努力建設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現代化國際性大都市。從傳統意義上來看,都市是指大量異質性居民聚居、以非農業職業為主、具有綜合功能的社會共同體,又稱都會、城市[2]34;從現代意義上來看,大都市必須具有國際公認的人口規模,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同時還應具備各種現代化的城市功能和國際化的城市特色,大都市應具有城市群體、城鄉一體化、現代化、國際化等特征[3]。因此,大都市無論是種類、條件、標準,還是功能、特征,都應具有國際化功能因素??梢哉f,大都市是城市化發展到較高階段時產生的城市空間形式,而構建溫州大都市已成為現實重大戰略課題[4]。
將溫州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定位在國際性大都市,這只是相當長時期后溫州城市發展的一種可能。因為溫州在近期內不僅不可能趕上北京、上海等將要成為或已經被稱之為國際性大都市的城市,而且也不可能趕上浙江省內的杭州、寧波等將要成為或已經被稱之為全國性大都市的城市。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不僅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而且需要經歷相當長的過程。如果將溫州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定位在國際性大都市,那么溫州城市發展必然要經歷從地區性大都市走向全國性大都市階段,再從全國性大都市走向國際性大都市階段或者溫州城市發展跨越全國性大都市階段。直接從地區性大都市走向國際性大都市,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不僅需要滿足一定常規的條件,而且需要滿足非常規特定的條件,如國際性戰爭的變故(香港國際化進程),或特大事件的突變(新加坡國際化進程)等。從目前溫州實際情況來看,尚未具備這種非常規特定的條件。
在城市化進程中,任何一個地區或區域都有其中心城市或城鎮與別的地區或區域相連接,中心城市及城鎮相互連接,形成城市網絡。任何一個經濟聯系較密切的地方,實際上都有一個因為市場交易關系和經濟聯系而形成的中心城鎮,再大一點的經濟區域就有較大的中心城市,而更大一些的經濟區域就有更大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然后是全國性大都市、國際性大都市。所有這些不同種類的互補性城市,雖然其功能和作用不同,但每個中心城市都必然要輻射到其周圍的城市及小城鎮,而且這個中心城市又會受再大一點的中心城市的輻射,以此類推,形成共同發展和相互協調的城市體系,這種體系化城市發展戰略,符合我國實際情況,是我國城市化的必然選擇[5]。從溫州的市情來看,溫州城市發展也不例外。如果將溫州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定位在國際性大都市,應分兩步來實現,即從地區性大都市走向全國性大都市階段,再從全國性大都市走向國際性大都市階段。
2009年,溫州全市實現GDP2527.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0.3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14.2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32.79億元。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32588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4771美元;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3.2:52.0:44.8,溫州已經成為工業化中后期的現代化城市。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7.78億元,實施重點工程項目110個,當年完成投資236.90億元。與溫州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201個,年末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8395家,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60.72億元。[6]1-8溫州已具備建設地區性大都市的經濟基礎。
2009年末,溫州全市戶籍總人口779.11萬人,其中,溫州市中心城區人口144.77萬人,超過100萬人,已經成為特大城市。瑞安市中心城區人口(包括莘塍鎮、汀田鎮、飛云鎮、安陽街道、玉海街道、潘岱街道、東山街道、上望街道的人口)46.62萬人[6]25-26,已經成為中等城市。另外,虹橋鎮、樂成鎮、柳市鎮、北白象鎮、上塘鎮、甌北鎮、塘下鎮、昆陽鎮、鰲江鎮、龍港鎮、靈溪鎮人口都超過10萬人,其中龍港鎮、靈溪鎮人口超過20萬人,也已經成為中等城市。其余還有眾多3萬~5萬人的中小城鎮。近年來,溫州加大培養和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力度,2009年,溫州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達24.46萬人,其中,國有單位12.84萬人,集體單位1.02萬人,其他單位10.6萬人[6]379。溫州已具有建設地區性大都市城鎮體系的人口聚集的數量和質量。
2009年,溫州全市陸域總面積為11784 km2,市區建成區面積為170 km2[6]。在城市空間組合上,溫州已經初步形成相對的一個核心城市(主城),在核心城市60 km2內已初步形成相對的位于鰲江口兩岸、飛云江南岸、甌江口岸、樂清灣北岸4個次中心城市(輔城)。從城市空間發展形態來看,溫州陸域上有大山大水綠色的地區性大都市空間,既區別于桂林山水城市(桂林沒有大海),又區別于上海港口城市(上海沒有大山體)和深圳連綿城市(深圳沒有副中心),而且眾多中小城鎮主要沿重要交通干線擴展,局部地區的城鎮已經形成連綿趨勢,尤其是在104國道和溫瑞塘河等干線上已經形成高密度城鎮帶。如樂清市主要沿104國道發展,形成了自北而南的樂城鎮——柳市鎮——北白象鎮密集帶;瑞安市主要沿104國道和溫瑞塘河發展,形成了自北而南的塘下鎮——汀田鎮——莘塍鎮——飛云鎮密集帶。溫州建設地區性大都市在建成區面積上已超過寧波市,具有建設地區性大都市的空間布局。
溫州港是全國25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溫州港口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和臺灣三個區域的交匯點,并處于寧波、福州之間1000多km黃金海岸線的中部,其中深水岸線67 km,是我國沿海南北海運必經之路。從城市發展腹地來看,溫州港是浙南、閩北及西部內陸腹地16萬km2范圍內4000萬人口最捷徑的出??诎禰7],具備開展對臺灣經貿、形成內陸省市重要出??诘木薮鬂摿Α刂萦缽姍C場地處浙南、閩北,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全國30個重要干線機場之一。目前,溫州永強機場在全國民用機場排名第28位,地市級機場中排名第1位。在國家相關部委制定的發展規劃中,溫州被列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8]。金麗溫和諸永高速、溫福和甬溫鐵路、狀元岙深水港、永強機場改擴建等一批基礎性、先導性、關鍵性重大項目建成投用或加緊建設,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初顯形象。溫州已具有建設地區性大都市的全方位、立體化交通樞紐。
溫州初步具有地區性大都市普遍體現出的開放型、多功能、高效益等基本特征[9]。根據溫州城市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現有條件,溫州發展地區性大都市,在宏觀理論層面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微觀實踐層面上,以弘揚溫州商業文化為動力,以推進溫州城市化進程為主線,以開發溫州民營經濟資源為支撐,以拓展溫州大山大水綠色空間為導向,從而走向跨江濱海的地區性大都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完備的地區性大都市的聚集與擴散功能。
2009年12月,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批復的《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海峽西岸20個城市組成城市群。雖然溫州只作為非海峽經濟核心圈的城市,但已將溫州納入海峽西岸20個城市群中。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提出,規劃的范圍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km2。雖然溫州只是作為長江三角洲中非核心區的城市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但已將溫州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盡管在《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溫州作為浙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顯示了邊緣化現象,但確立了溫州作為浙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成為長江三角洲區域連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2011年2月12日,《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20)》將溫州和杭州、寧波以及金華——義烏定位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中心城市。因此,從區域規劃角度來看,溫州編制地區性大都市規劃需要有三個方面的取向,即向南發展進入海峽西岸地區,向北發展進入長江三角洲地區,凸顯溫州浙南、閩北的中心城市地位。目前,溫州不僅開始謀劃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而且正在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應抓住機遇,根據溫州300 km2內獨特的人口、空間、經濟城市化基本要素,科學編制地區性大都市規劃。構建“三橫三縱環型”的地區性大都市空間布局,即沿甌江、飛云江、鰲江為“三橫”,劃東、中、西部為“三縱”,圈主、副中心城市為“環型”;突出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城市建設,把瑞安市、樂清市、永嘉縣、洞頭縣納入地區性大都市核心區總體布局,進而帶動鰲江流域城鎮群建設,形成協調推進的城市發展格局;直接輻射面積應超越溫州區域面積11784 km2,影響到溫州區域東北部的臺州、西部的麗水、南部的福建福鼎區域,可達到1.3萬~1.5萬km2。
目前,溫州應著眼于發展成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以及綜合交通等方面具有完備的地區性大都市的聚集與擴散功能的城市。在政治方面,溫州市雖然具有行政中心地位,但尚未具有完整的地方政治權限,其中最主要的是沒有立法權。如長期以往下去,溫州市在地方政治的權限上與樂清市、瑞安市、麗水市、臺州市等類型城市沒有根本區別。在經濟方面,從財政體制來看,溫州市沒有涵蓋整個區域的統一財政權。溫州市本級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而溫州地區性大都市建設范圍不僅僅是鹿城區、龍灣區、甌海區的范圍,還應該包括溫州整個區域(三區、二市、六縣);從產業結構來看,溫州中心區尚未具有涵蓋地區性大都市建設范圍的主導性產業或支柱性產業,這就需要進行財政體制改革,提升都市核心區產業層次。在文化方面,溫州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以永嘉學派為代表的“經世致用”、“利義并舉”的商業文化;而現代商業文化的巨大意義在于對外樹立美好的社會形象,從而強化競爭能力,對內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員工凝聚力和創造智慧。因而必須構建現代商業文化,以形成認同感和歸宿感的城市精神。在社會方面,逐步完善符合溫州市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從而形成涵蓋地區性大都市范圍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在生態方面,溫州具有大山大水的自然環境,應構建協調發展的生態效益型經濟體系、永續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自然和諧的城鎮人居環境體系、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體系和穩定可靠的生態安全體系,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地區性大都市。在綜合交通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溫州地區性大都市綜合交通效能。溫州地區性大都市區內各組團間的交通應首選城市軌道交通,包括都市區核心區內在之間和外在之間的聯系;不僅要將溫州港建設成為浙南沿海港口群的龍頭,而且要建設成為我國沿海港口群中的重要港口;不僅要加快推進國際機場建設,而且要積極打造航空物流中心;不僅要加快建設信息資源網、信息傳輸網,加強信息應用,而且它們之間要相互協調銜接、相互促進發展,形成溫州人都市信息產業體系,從而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達到高效運行。
地區性大都市建設和管理機制主要涉及協調機制、籌資條件、區劃調整、配套設施、環境整治等方面。在協調機制上,以戰略眼光看問題,跳出行政區劃,遵循大都市發展規律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僅要進行跨行政界限的地區性大都市建設,而且要把地區性大都市管理協調機制逐步納入法制軌道。各級行政機關要自覺依法行政,通過建立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干部考核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規范行政行為。在籌資條件上,建立地區性大都市建設以市場化手段為主的投融資機制。以城市建設投資項目為載體,引導企業及單位和市民通過股份制的形式,組建法人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投資參與城鎮建設;運用市場競爭手段,把公用事業推向社會,并建立招投標制度。不僅要加快土地出讓以籌集建設資金,而且要加快城市建設資產的處置工作和融資平臺的整合,包括項目性的融資和財政層面的融資,以及廣開渠道,放寬民資進入領域,以便有利于加快都市建設進程。在區劃調整上,《中共溫州市委關于制定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以1個大都市區主中心為龍頭,6個大都市區副中心為支撐,50個左右中心鎮為節點的“1650”大都市區發展格局。由于“1650”大都市區發展格局帶有行政區劃痕跡,因而不僅需要對洞頭縣進行撤縣建區,采取天津濱海新區的做法,設立靈昆半島的甌江口新區,而且需要推進鰲江流域區劃調整,以利于該流域中心城市建設,進而逐步推進樂清市、瑞安市等其他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使溫州地區性大都市核心向周邊縣(市)擴展。在配套設施上,不僅需要大投入,而且需要先投入。對建新區、新住宅區、新工業區都要強調基礎設施先行,尤其要重視加大教育和科技配套設施的建設力度,從而確保溫州地區性大都市可持續發展。在環境整治上,在整個地區性大都市范圍要做好沿海、沿江、沿河的景觀建設,結合地形地貌布置景觀,體現溫州大山大水綠色和鄉土民俗。這就要充分利用溫州城市的山、湖、江及河網等自然地貌,形成生態系統和綠化系統,突出“山、水、綠”。城市外圍生態圈由外圍群山、原野和海域組成,地區性大都市內部建成區之間的生態帶構成楔形綠地公園、跨江、河綠帶等。
構建溫州大都市的戰略選擇,應從溫州實際出發,著重于建設地區性大都市,然后從地區性大都市走向全國性大都市,再從全國性大都市走向國際性大都市。只有科學確立發展地區性大都市的總體思路,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才有可能逐步實現溫州建設大都市的戰略目標。
[1] 周振華,趙菊玲. 戰略新起點:“十二五”時期上海的歷史方位[N].文匯報,2010-05-31(8).
[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 中國大百科全書: 社會學[ M ] . 上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34 .
[3] 葉海平,陶希東. 大都市公共政策[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
[4] 金勇興. 溫州大都市布局與城市化功能[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1(2) :11-15.
[5] 魏杰.簡論我國城市化戰略的新選擇[N]. 光明日報,2005-11-08(6).
[6] 溫州市統計局. 溫州統計年鑒2010[M].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7] 朱鉻源,鄭建青,陳春東. 合理開發海洋資源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談溫州甌江口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J]. 浙江經濟,2006 (20 ) :28 -29 .
[8] 羅列英. 溫州商貿物流發展模式分析[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5) :35-36.
[9] 康惠.“區域性大都市”的城市定位[N]. 太原日報,2010-08-12(10).
Strategic Reflection on Developing Wenzhou Regional Metropolis
IN Yongxing
(Party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Wenzhou, Wenzhou,325027, China)
Metropolis is a urban spatial form produced when the city develops to a comparatively high level.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Wenzhou metropolis should start from Wenzhou's reality, hav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Wenzhou's development and the its target and grasping the developing conditions of metropolis. At present, Wenzhou should focus on building a regional metropolis, making plans in a scientific way, optimizing the functions and reform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strategic goal of being regional metropolis.
Wenzhou; Regional metropolis; Strategic objective
F291.1
A
1671-4326(2011)02-0007-04
2011-02-26
金勇興(1954—),男,上海黃浦人,中共溫州市委黨校教授.
吳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