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曉芬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杭州 310018)
后示范時期高職學生社團內涵品質的提升
蓋曉芬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杭州 310018)
現代高職教育已由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高職學生社團也應進一步提升內涵品質。這不僅是強化大學人文精神的要求,更是強化學生素質涵養并促進高職教育質量提升的需要。提升高職學生社團內涵品質,要以人本的理念舉辦社團、豐富的內涵承載社團、優質的活動展示社團和深遠的評價考量社團,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實現高職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
高職;學生社團;內涵品質
2000年前后,我國高職教育步入了發展的快速道,無論從發展數量的統計還是發展質量的考量,都得以充分論證。在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中,學生社團工作也得到了充分重視,并隨著學校的發展而發展。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2000年升辦高職教育,從辦學初的3個專業400名學生發展到2010年的25個專業7000多名學生,學生社團也由當時的個位數發展到如今的50多個。
高職學生社團的大力發展,在豐富大學校園生活的同時,確保了大學第二課堂的有效開展,使學生在校園里有更多的自主學習和鍛煉的平臺,也為高職教育初級發展階段的學生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隨著高職教育向縱深發展,特別是以百所國家示范校項目的基本建成,百所國家骨干校項目全面實施為標志的高職教育再上臺階、提升發展要求的提出,高職學生社團也必須隨著高職教育的深度發展從做大到做強,不斷提升其內涵品質。
高職教育的最大特色是以就業為導向。因此,在高職教育的整個教學安排中,往往會比較關注與就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在教育質量的考核中也會以學生的動手能力讓用人單位滿意為側重點。以就業為導向有利于高職學生畢業后順利上崗就業。但從高職學生多面、可持續的發展來說,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從高等教育應有的養育人文精神的社會功能來說,也是遠遠不夠的。高職教育一般是三年的培養時間。因為動手能力培養的需要,一般高職院校安排五個學期在校內課堂教學,一個學期在校外崗位實踐教學。一方面因為受可安排課堂教學時間的制約,無法完全滿足學生對人文知識、文化修養的深入學習;另一方面因為大學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充裕的自主支配的學習時間。因此,高職教育完全可通過優質的課外社團活動,以彌補課堂教學中所欠缺的人文知識和素養,使廣大高職學生除了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外,還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后盾[1]。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都有一定規模的學生社團,但現有的學生社團如果仍停留在似活動非活動的半生存狀態,活動內容仍停留在有形式缺內涵的淺表狀態,參加活動的學生仍是跟風不自主的無目標狀態,那么學生社團就無法承擔起豐富校園生活、弘揚大學文化、培育人文精神的夙愿。能否辦成一所校園文化氣息濃烈、學生人文素養良好的高職院校,除了在規范的教學計劃中保證必要的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外,培育和形成數量可觀、質量優異的學生社團是必須的。只有通過優質的學生社團活動(第二課堂),尤其是將飽涵人文精神的活動滲透于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高職院校才是完整的高等教育,也才是與中職教育相區別的職業教育。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素質和涵養,高職教育也不例外。對學生進行素質和涵養的培養是需要多途徑的,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外,課外的培養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學生有選擇地參加高質量的社團活動,不僅可大大豐富他們的校園生活,更可使他們在愉悅的活動中增知識、長才干、修涵養。因為高職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較短,如果他們參加的社團活動流于形式,缺乏內涵,其活動功效不僅當期不顯,還會影響他們后續參加活動的積極性,長此以往,提升高職學生的素質和涵養之路會越走越窄,難以真正實現強化高職學生素質和涵養的目標[2]。
凡是要把事情做好、做強,深厚內涵,首先應有一定的數量積累為基礎,只有達到了一定的數量,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提升社團內涵品質也必須是在學生社團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才能實現的,這個規模包括社團的組織規模和活動規模。組織規模是社團存在的形式,活動規模是社團生存狀態的反映,二者互為支撐。社團不覆存在,那么社團的活動自然無從談起;而存在的社團沒有一定的活動積累,也無法全面反映社團的生存形態。因此,社團的規模是提升社團內涵品質的基礎條件。
提升學生社團內涵品質除了規模作為基礎條件外,還需要有宗旨各異、涵蓋寬泛、各具特色多類型、學生喜歡參加的社團組織。學生社團應具有寬泛的涵蓋,應既是廣大學生依托社團豐富大學生活、拓展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鍛煉途徑的需要,也是一些學生個體依據個人愿望選擇寄托團體的需要,更是廣大學生根據自身發展的要求有目標地選擇深化素質修養、有預期地尋找展示平臺的需要。只有實現了社團類型基本滿足學生的所需意愿,才能實現各類社團生存的活力、發展的可持續力,才能實現社團是學生自己主導的社團、活動是學生自己喜歡的活動,也才能使社團的內涵品質和學生的素質在這個“交集”里相互依存、相互借力、互現質量。
社團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學生,教師是社團活動的指導者。優質的社團組織,宗旨明確,其體現宗旨的活動應是高質高效的,這就需要活動的參與者應就自身不同的角色發揮不同的作用,換言之,活動的參與者都應進入良好的狀態。社團指導教師應深入社團組織了解成員狀況,有針對性地指導社團,以提升活動質量為側重點發揮社團角色的作用;社團負責人應根據舉辦社團的宗旨,加強社團內外溝通、策劃工作安排和落實、實現所負責的社團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社團會員應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自主、能動地參加好社團的主旨活動。只有社團參與者的角色定位準確,參與者進入良好狀態,才能克服社團活動走過場,即停留在有形式缺內涵的淺表狀態,才能克服參加者是旁觀者,即參加活動的學生只是跟風而無目標的狀態[3]。
為滿足學生不同專業學習的需要,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發揮的需要,各高職院校都舉辦了類型多樣的社團,如理論學習型、技能技術型、社會公益型、興趣愛好型等社團,這些社團不僅活動的形式會有所區別,更重要的是活動后實現的目標也有差異。因此,提升高職學生社團內涵品質,重要的指標應是每個社團都積極踐行社團成立時所確立的宗旨,緊緊圍繞宗旨目標開展活動。只有圓滿實現了社團的宗旨目標,才能顯現社團的品質和質量,也才能凝聚更多志向相同的社團成員向著自己需要的方向發展。
促進人的多面、可持續發展是人本理念在教育中的體現。高職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就業技能外,還應創造條件讓受教育的學生有多面發展的余地,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高職教育應在設置好相應專業理論、實踐課程的同時,創設更多的人文素養培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發展通道,而這些都可以通過第二課堂的重要載體——社團活動來實現。為此,高職院校應將社團建設納入人才培養的整體構架之中,并努力將社團建設和課堂教學有機接軌和互為補充。充分發揮社團活動在第二課堂中的作用,將第二課堂作為提升教育內涵質量的隱型支撐,加大對第二課堂師資、經費的投入;允許社團有更大的容量和空間,雖然有些社團的活動內容與專業教學可能結合不緊密,但只要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人文素養提高有益就應予支持。
社團豐富的內涵應是組織形式的多樣性,包括理論學習型、技能技術型、社會公益型、興趣愛好型等社團所展現的內涵。只有社團組織形式的多樣性,才能使社團真正承擔起第二課堂的作用,才能讓絕大多數學生對第二課堂有選擇的空間,才有可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才能實現有眾多舞臺讓學生展示自己才華,也才能包容專業課以外的人文情懷、興趣志向、交際素養等行為活動。這也是高職院校拓展人文素養環境、提升人文品位的需要。每個社團都應有與其宗旨相符的運行機制,這樣才能優質高效地組織好各項活動并讓會員在活動中受益。社團優質高效的活動,才能吸引更多的有參加社團意愿的學生,才能提高社團活動的參與率,也才能讓更多的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中提升綜合素質。只有真正做到了社團類型的多樣性,實現社團活動的優質高效,才能真正實現社團組織在學校教育功能中的強勢作用[4]。
活動是社團生存的形式,優質的活動是社團品質的生存展現,也是做強社團的必要條件。社團都需要有計劃的開展常態活動,必要時還需要增加非常態活動,社團只有按計劃堅持了常態活動,才能表現其生命的體征。但活動只是社團內涵的外在載體,只展示社團的存在,只有實現了優質高效的活動,才能達到社團內涵被會員充分吸收和積累。
開展優質的社團活動,應做到:社團活動應與舉辦社團的宗旨指向一致性;社團應有各階段性的計劃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階段性工作計劃,以利于社團活動有計劃的實施;社團負責人要帶領會員積極地落實社團活動計劃,堅持正常的活動。在落實社團活動計劃時,往往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有時還會碰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社團負責人和骨干會員一起群策群力地克服干擾因素,實現計劃目標。社團還需根據校內外的動態形勢,組織非常態活動。如當學校或校外舉辦與社團宗旨相吻合的活動或競賽時,社團就要把握時機,主動積極參與,并努力在參與中展現社團會員的才藝和水平,在提高社團知名度的同時,將會員推向一個更高的發展空間。社團參與者不僅能從社團的主旨活動中得到鍛煉,還能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得到非指向性的鍛煉,而這種鍛煉后的成長又恰恰是第一課堂所不能完全給予的。
有針對性地對社團進行評估考量,是社團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提升社團內涵品質的重要杠桿。通過客觀考核、分類引導、前瞻判定、后續指導等的考量和評價,可以調校社團運行中的方向、盤點社團運行中的得失、優化社團資源的配置。因此,其不僅會影響整體社團組織的發展格局,也會因學校的導向呈現一些社團強者更強,而少量社團走弱甚至休克休眠。深遠的考量和評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考量學校對社團建設的支持力度。其內容涵蓋:a.將社團建設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有機地納入學生的整體培養計劃和全校的工作安排之中。b.將社團建設作為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并落實相應職能部門主抓,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承擔社團的指導教師,并認可教師的勞動。c.保障社團建設所需的場地、經費,為社團活動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二是考量社團組織的自身建設水平。其內容涵蓋:a.能良好地傳承社團的歷史,不斷完善與宗旨相吻合的運行機制。b.完整、健全的社團組織領導,形成目標基本相同的會員團隊,有關系融洽的指導教師。c.有基本的活動經費和活動場地,有支撐活動的基本技術手段。d.注重社團的日常管理,堅持常態活動,提升活動實效。e.注重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努力形成可評價的成果,社團成員在本會活動中都有主流意識,均有相應收獲。三是建立完整的考量評價機制。該機制應注重客觀、公正,應重視以評促提高,還需在評價體系上將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有機結合,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互為重視,學校要求與學生需求有效引導,校內評價與社會認同整體重視[5]。
高職學生社團提升內涵品質建設的過程,是廣大學生豐富大學生活、提升素養內涵的過程,也是高職院校豐富內涵建設、文化育人的過程,更是師生們思想碰撞不斷收獲的過程。因此,教師、學生都應在這個過程中獻計獻策,共同促進高職學生社團的內涵品質建設,從而真正實現高職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06-11-16)[2011-03-28].http://baike.baidu.com/view/5307797.htm#sub5338524.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2004-10-15)[2011-03-28].http://news.sohu.com/20041015/n222514470.shtml.
[3] 共青團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團工作的意見[EB/OL].(2005-01-13)[2011-03-28].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2005/zqlf/tlf5.htm.
[4]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學生社團導師績效考核辦法[EB/OL].(2006-05-09)[2011-03-28].http://www.zjfc.com.cn/default.html.
[5] 蓋曉芬.現代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管理模式[M].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15-122.
Promotion of Cont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Organizations at Post-model Era
GAI Xiaofen
(Zhejiang Financial Professional College, Hangzhou,310018, Chin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ransferred from scale expansion to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s should also enhance their contents. This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s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humanities, but also the precondition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quality and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ntent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run the organizations with the concept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keep them with rich contents, display them with proper activities and reflect on them with far-r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developing all members, containing the whole process and carrying out in all directions, and accomplish the lasting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organizations; Content and quality
G455.7
A
1671-4326(2011)02-0029-03
2011-04-07
蓋曉芬(1956—),女,河北行唐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
孫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