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宇
(廣東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嶺南文化是指我國五嶺以南即廣東、海南,廣西大部分地區,以及港澳地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廣東是“嶺南”的主要地區,更是“嶺南文化”的主要代表。嶺南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發展獨具特色。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其文化地位目前處于邊緣化和失語態勢。嶺南文化何去何從,是需要著力探討的重要問題。
嶺南文化從獨立發展至今有一萬多年,嶺南最初是以越人為主的“南蠻”之地,秦始出現中原移民。秦漢之際,趙佗在嶺南建立南越國,糅合漢越文化,嶺南文化漸有區域性、兼容性和開放性特征。從三國至宋代間,兩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潮,使嶺南的物質文化得到長足發展。至清末,許多嶺南人到海外學習,嶺南文化從農業文化轉向以商業文化為中心。中西、新舊文化的碰撞,使嶺南產生了一批思想巨子,從康有為、梁啟超、鄭觀應到孫中山,他們不僅代表了嶺南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集大成者,而且代表了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主流,是近代中華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近代的嶺南文化已經顯示出鮮明的特征:經世致用、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擇善而從的社會心理;經驗直觀、發散整合的思維方式;清新活潑、崇尚自然的審美理想。
現當代嶺南文化靈活新變,甚至一度讓 “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都黯然失色,突出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嶺南文化從“南大門”轉變為“南風窗”。“文革”結束后,廣州作為“南大門”,每年均舉辦出口商品交易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開放政策后,廣東與海外的文化交流大增,制度文化更科學,文化消費更豐富,形成了務實開放的新風。二是嶺南文化從“沙漠”轉變為“顯學”。嶺南文化曾因其偏居一隅被忽略,廣東更曾被稱為“文化的沙漠”。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廣東在吸收現代文明特別是同源的港澳文化方面,遠遠超過內地。嶺南形成了以工商業文化和市民文化為核心的、當代中國最強勢的地域文化,出現一大批聞名全國的文藝工作者,廣東的傳媒業也一直領先于全國。嶺南文化儼然成為“顯學”。
誠然,嶺南文化乘改革開放的春風,破舊出新,為其他地區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但隨著國內的逐步開放,廣東文化的發展呈現了馬鞍形態勢,近年正在向底部移動。嶺南文化的文化認同感在走低,遇到了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一是嶺南文化遭遇形象危機。央視春節晚會的節目曾以廣東人作為笑料,小富即安、愛錢如命、暴發戶、冷漠、迷信似乎成為典型廣東人的形象,甚至有被妖魔化的趨勢。至于廣東的城市形象,也有不少人認為說不清楚。二是嶺南文化傳統流失。近年,在不少廣州本地年輕人中興起了一股尋根熱,他們基于廣州的嶺南傳統建筑被拆除、嶺南傳統民俗流失的現狀,積極宣傳和呼吁保護嶺南傳統文化,甚至自發尋找民間藝人拜師學藝。這固然是一種文化自覺現象,卻從側面反映了嶺南傳統文化斷裂的現狀。三是嶺南文化出現排外困惑。嶺南在歷史上經歷四次大規模的移民潮,改革開放后也大量引進外地人才,但矛盾的是不少外地來粵的人卻表示對廣東城市的身份認同感很低,他們有的是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卻在這座看似包容的城市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四是嶺南文化遇到創新瓶頸。嶺南文化本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敢為天下先,然而,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嶺南文化漸失銳氣,被指缺乏文化大師,精英文化持續低迷,大眾文化滑向庸俗,凸顯了嶺南文化創新的艱難。
對嶺南文化的困境根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層原因:一是工具理性強勢,價值理性失落。嶺南文化承認人欲合理性,關注實效,功利性強,經驗為上。可以說,嶺南文化是一種工具性文化。工具性文化的長處在于尊重人的價值、踏實進取、靈活善變。但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使嶺南文化放棄人文內涵較重的民間傳統習俗,不注重人文價值;工商市井文化普遍存在的實惠心理,也會表現為文化上“媚俗”現象,限制文化創新。二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產生沖突。近代以來,對科學、理性的過度推崇使人們對社會進步產生了激進的理解,出現了一種否定傳統的思想傾向。改革開放后,廣東深受港澳文化影響,加上比照與西方的經濟差距,更加大了嶺南文化向西方學習的力度。這樣難免急功近利,可能忽視了自己的文化傳統。此外,當前出現了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雙向融合趨勢,各文化傳統正被一種具有全球性的新文化傳統整合與取代,形成新的全球文化。嶺南文化作為最先直面全球化問題的中國地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最先加入了與全球化的博弈。三是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發生變遷。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文化,特點是嚴肅性、批判性;大眾文化是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一種市民文化,特點是娛樂化、多元化。大眾文化盡管通俗易傳播,但存在著盲目性、自發性,缺乏真正的文化個性與創造性。嶺南人務實重利、重行動、輕思想,嶺南文化又素有親和力,更有利于大眾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以嶺南的精英文化總體發展稍嫌落后。
雖然正面臨著時代的挑戰,但嶺南文化性格中具有開放的思維和直面困難的勇氣,文化底蘊深厚。2010年7月,廣東出臺《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進實施廣東建設文化強省戰略,要求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嶺南優秀歷史文化與吸收外來文明成果有機結合起來。這指明了嶺南文化的未來之路,應著力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要弘揚嶺南傳統文化,建立嶺南特色文化品牌。傳承與弘揚嶺南傳統文化既是現實的需要,又是未來的選擇。只有通過發掘、保護和利用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才能進一步建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也才能進一步邁向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在傳統的弘揚過程中要注意三點。首先,應重建價值理性、挖掘嶺南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廣州是一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任務繁重。不僅有西關古宅、沙面洋房、上下九騎樓等傳統建筑,還有波羅誕、舞醒獅等特色民俗,以及廣繡、廣彩等傳統手工藝,這些都需要先深入了解,而后精心呵護和傳承。其次,應樹立文化自覺感,促進嶺南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順利轉換。文化自覺體現了一種文化理想、文化批判和文化創造意識。要加強人們對國際形勢的了解和把握,以國際視野來審視自身文化,提高嶺南文化的層次。最后,要善于利用大眾文化平臺,弘揚嶺南傳統文化。大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積極與消極、進步與倒退共存的特征。但大眾文化是廣大民眾情感的載體,在當代具有特別的價值。應抓住嶺南文化平民化的特點,善于利用大眾文化的媒體平臺比如網絡微博等進行宣傳,促使嶺南文化傳統回歸民眾日常生活。
二是要創新文化發展模式,提高文化軟實力。一個文化創造力較強的民族,更容易贏得其他民族在觀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親近、行動上的支持。這種使其他民族尊重、親近和支持的能力,就是“文化軟實力”,而文化創造力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力促文化創新。首先,要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文化建設從根本上講是人的建設,文化競爭力本質上是人的文化素質的競爭。提升文化軟實力,基礎在于提高公民素質。應該立足人本思想,以經濟發展和資源引進各地文藝名家,切實提高人才的待遇,同時注意本地人才的培養,比如,許多網絡寫手實際上是潛在的文化精英。還應多開展嶺南文化論壇、“南國書香節”等嶺南文化普及活動。其次,要積極引導大眾文化方向,建立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市民文化。隨著現代化的推進,過去曾被庸俗化的市民文化將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并主導現代人的生活。嶺南文化的傳統是平民化,我們一方面應發揚嶺南文化的優良傳統,結合時代潮流,大力發展健康的大眾文化,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群眾多樣性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度創新和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大眾文化的發展。可以建立多元文化參照表,使各種文化精華能為我所用。再次,整合文化資源配置,打好組合拳。廣東的文化元素多而雜,這種分散成為制約廣東文化品牌形成的一大瓶頸。嶺南文化的精華散落于城市大街小巷,有學者提出在廣州“構建嶺南文化走廊”的設想,可使民眾通過輕松的方式領略嶺南文化的魅力。最后,加大力度推動廣東文化產業化發展。應該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扶持文化產業和重大文藝項目的發展、打造集約化的創意產業道路,以改革的精神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推出能在全國叫得響的文化精品。
綜上可見,嶺南文化是一種獨特的“雜交”文化。這種獨特的文化正遇到歷史傳承和融合創新的雙重挑戰,解決好嶺南文化的這個危機和挑戰,不僅對國家文化發展有利,而且對全球文化具有影響和貢獻。“傳統在現代延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特色、創新應是嶺南文化的生命力和永久的魅力所在。
[1]鄒廣文.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6).
[2]田豐.實現文化自覺,全面提升嶺南文化競爭力[J].廣東社會科學,2003,(3).
[3]李權時.論嶺南文化工具主義——兼論嶺南文化的現代轉換[J].廣東社會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