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芬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論高職學生德育實踐課內容的構建
李艷芬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德育實踐課程是伴隨著課程觀念現代化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德育課程形態,把德育實踐課程內容進行系統設計開發,已經成為現代德育科學發展的新趨勢,更符合現代德育活動的本質和特征。對發展中的高職院校來說,明確的高職學生德育培養目標和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構建德育實踐課程內容的理論依據和客觀條件。因此我們應利用合理的構建策略,總體構建實踐德育課程。
高職院校 學生德育 德育實踐課
德育實踐課程是伴隨著課程觀念現代化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是相對于德育理論課程或德育學科課程而言,也是高職學生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主要成分或主體部分之一,高職院校加強德育實踐課程建設,實質上是一種積極推進德育課程觀念現代化的過程。而要使實踐德育課程更好地實現其德育功能,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其內容的構建要融合大德育的現代德育課程理念,主動地總體構建實踐德育課程內容。
(一)明確的高職學生德育培養目標是構建德育實踐課程內容的理論依據
高職學生德育培養目標是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職業教育絕不是單純地傳授職業技術和技能的教育,還必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安心基層、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促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大生產及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教育的靈魂。高職學生德育目標的最終落腳點是在學生的品德行為上,有追求過德性生活的知識、意識、理念和過德性生活的行為,達到德性與德行的實踐統一。而現實中,沒有明確的高職學生德育培養目標,就使得高職德育實施過程中內容不明確;而過高的德育培養目標,則使得培養方案難以實現,陷于空談,所以明確的高職學生德育培養目標是確定德育實踐課程的內容的首要依據,制定高職學生德育目標要突出實踐性。這種實踐性主要體現為整體性和層次性。
所謂整體性,又稱知行合一性。“知”,就是認知,是指“實踐”德育目標中要有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心理等方面的知識、意識、理念的標準;“行”,就是行為,是指“實踐”德育目標中還要有與知識、意識、理念相統一的情感、意志、行為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行為的要求。以往高職院校的德育目標更多體現的是“知”的目標,而對“行”的目標強調不夠。知是行的先導,但行是知的目的,德育目標的最終落腳點在學生的品德行為上。學生只有踐行了德知,愿過、會過道德的生活,才算真正達到了德育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德育的根本在于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完善自己的品德,通過實踐,在實踐中形成道德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過有意義的、道德的生活。所謂層次性就是高職德育目標要區分層次,因“人”調整,在目標定位上更加強調人性化。具體地說,要按照不同學生層次、不同學期時段,劃分多層次的目標體系,確立從共產主義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公民道德到職業道德的多層次德育目標。
高職學生德育目標突出了實踐性,為實現德育目標而設置的課程內容就具有了德育實踐性,明確的高職學生德育培養目標是確定德育實踐課程的內容的理論依據。
(二)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構建德育實踐課程內容的客觀條件
德育實踐課程內容的構建要處理好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程建設的關系。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程雖然是一種直接學科德育課程,但與德育實踐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存在著密切關系,加強學科德育課程的發展,促進德育實踐課程的建設,有利于構建整個大德育課程體系。從學科德育課程和德育實踐課程的關系來看,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程是直接為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所設計的德育課程。它集中地體現了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基本要求,作為統治階級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標尺而出現于學校課程體系之中。從各類德育課程功能發揮的情況來看,它具有德育的整合的功能,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導向功能和動力功能,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功能和促進個體政治社會化等一系列其他類型課程所不具備的功能,在各類德育課程體系中居于主導性地位。德育實踐課程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形式,以經驗、生活、勞動、社區等作為內容來體現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的課程類型,強調學生通過積極活動而獲得豐富的思想道德方面經驗,強調課程經驗與學生心理體驗的關系,強調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對自我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學生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思想道德行為的重要環節,是學科德育課程的有益補充。如果缺乏直接學科德育課程的整合作用、導向作用和提供發展的方向和動力,德育實踐課程的發展就可能成為一種缺乏方向感和目的感的教育活動,其本身的德育功能的實現會出現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德育理論課與德育實踐課相輔相成,協調發展,才能形成德育合力。
因此,要進行德育實踐課程建設,把德育實踐課程建設引導到具有廣泛德育功能的發展方向,使德育實踐課程的德育功能能夠得到充分實現,就必須借助理論形態德育課程,特別是直接學科德育課程建設,使之能很好地整合德育實踐課程的德育功能,在理論上予以深化和提升。同樣,加強理論形態的德育課程建設,特別是直接學科德育課程建設,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實踐活動的方向和最后的歸宿,使實踐活動的德育功能得到不斷深化。應根據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特點,按照整體德育課程發展思路,進行德育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設計與開發。
(一)依托鄉土德育資源的策略
鄉土德育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中可以有選擇地進入德育課程的資源。鄉土德育資源屬于校外德育資源,它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體性、鮮活性,是學生開展德育實踐活動,進行自主體驗、自主發展的優質資源。
(二)教育生活的策略
高職學生的教育生活包括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校的教育管理生活,構建高職學生德育實踐課程內容的教育生活策略,要將德育實踐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校管理結合起來。
德育是一個社會化過程,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貫穿于受教育者自身的生活實踐過程中。由于德育的內化過程總是與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相關聯的,因此要將德育的基本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接受思想和道德的訓練,探尋和感悟人生的樂趣、意義和價值。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集體生活、交往生活、情感生活、黨團組織生活、學生社團活動等,是構成學生認識素材的主要來源,學校應該有意識地賦予其德育的使命,發揮其對于德育的功能。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諸如藝術文化節、體育文化節、學術文化節等,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德育實踐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結合學校管理,設置德育實踐課程,就是以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和參加志愿服務為載體,在學生主動活動中體驗和觀察有關自身發展的非智力因素,修煉學生的德與行。在校園內進行志愿服務、勤工儉學活動,并把它視為學生必修課,設專人管理指導。在實踐課上,學生在規范和管理他人行為的過程中,能反省自身,規范自身。這樣,學生通過參加勞動和服務他人,體驗付出和成功的喜悅,學會守時、守紀、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規范;培養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養成互相合作的習慣。在德育實踐中,學生掌握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本領,學會“四會”,即會學習、會生活、會做事、會做人,培養自律能力、處理應急事件能力等關鍵能力,為造就優質的職業人奠定基礎。
(三)社會生活的策略
馬克思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德育是一個社會化過程,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高職學生的社會生活是學生的教育世界、生活世界向社會世界的延伸,或從學校生活向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延伸,具有強烈的整體性、主體性和實踐性,構建高職學生德育實踐課程內容的社會生活策略,要是將德育實踐的內容與學生專業、將要從事的職業及公益性社會活動結合起來。
愛因斯坦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早在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即學生學的和將來要從事的職業相適應。如何解決學生所學的知識和將來要從事的職業相適應的問題?在這里,至少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的專業能力,二是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就業觀念。二者相互聯系,而后者依賴于德育,尤其是德育實踐。高職院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就業觀念和敬業精神。與普通教育相比,實踐性、職業性是高職教育的最大特點。開展與學生將要從事的職業相結合的實踐,是德育實踐的重要形式,是學生接受職業道德教育、形成職業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大學生的專業實習,既是鍛煉學生崗位技能的過程,又是學生逐步形成職業道德的過程;大學生的創業實踐,對于培養創新意識、創業思維、規范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和市場觀念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勤工儉學,既能夠使學生緩解經濟壓力,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意識。
參與公益性社會活動,是德育實踐課的重要途徑。教育原本就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其公益性特點必然在德育中得到體現。公益性德育實踐,是指一種直接服務于社會的活動,也是促進學生正確處理自我與社會關系的一種方法。目前,我國社會范圍的公益性實踐主要有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四進”社區活動,以及扶貧幫困、慈善募捐、義務勞動、扶貧支教等各種青年志愿者活動。這些公益性活動對于高職院校德育也具有適用性。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建立以社會福利院、敬老院、城市社區、邊遠農村為德育實踐基地,在服務中學生的心靈得到震撼,思想得到凈化,從中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價值及生活的幸福,同時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切身體會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和奉獻精神,從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思想境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開展公益性德育實踐,不失為高職院校德育實踐的有效策略。
(四)模擬行動的策略
模擬行動指根據道德教育的某種主體需要,選擇一些教育生活世界、社會生活世界的典型情景,或對生活事件等進行精心設計的德育活動。正如泰勒所言:設計模擬校內外享有的各種實際情境的學習經驗完全是可能的,也是應該這樣做的。
伴隨著教育觀念和課程觀念的現代化,高職學生德育實踐課程已越來越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同。而對德育實踐課程內容進行系統設計開發,已經成為現代德育科學發展的新趨勢,更符合現代德育活動的本質和特征。
[1]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范樹成.實踐德育論綱[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
[3]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佘雙好.現代德育課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叢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7]魏賢超.現代德育原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3.
[8]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9.
本文是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NJzc0819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