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慧
(魯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一直居于社會發展的主導地位,人類一味地滿足于發展經濟與科技,結果在這過程中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極度惡化。目前,生態危機已十分嚴重,解決生態問題迫在眉睫。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1]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
生態思想政治教育,即生態道德教育,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種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是指教育工作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和互惠共生的生態道德觀出發,啟發引導人們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習慣。其實質就是要求廣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覺維系生態平衡、環境保護和不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
(1)我國目前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40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我國生物物種數量正以每天一個瀕危甚至滅絕的速度減少,農作物栽培品種數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生態系統多樣性面臨威脅……如此的例子和數據不勝枚舉,這些事實說明我們迫切需要從思想上給人們以警示、勸誡和引導,以正確的思想指導行為,從而改變現狀。
(2)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保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促進教育對象形成符合特定時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品質,針對目前還存在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經濟至上的思想,有效的生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保證我們建立和倡導一種新的、科學的環境價值觀和生態文明思想,從而改善生態環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功能,即運用啟發、動員、教育、監督、批評等方式,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到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正確方向上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4]
(3)我國的生態教育仍相對滯后,沒有完全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首先,體制掣肘,總體上對生態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沒有意識到思想對行動的支配作用。生態地位沒有得到真正提升,缺乏普及和推廣。其次,生態教育形式簡單、粗放,內容浮淺,沒有為全民提供終身、系統的生態教育內容,也沒有將其置于公共教育的優先戰略地位。最后,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以培養環境生態教育師資為主的專業設置過少,生態教育師資力量匱乏,經費緊張,教育質量欠佳。[5]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必須繼續深入探究、貫徹科學的生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經濟社會的長足發展。
(4)加強生態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世界潮流,是大勢所趨。早在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就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會上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002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可持續發展設施計劃,這份旨在減少貧困與保護環境的行動方案使人們對生態危機問題的解決信心倍增。世界各國也不斷響應號召,相互合作,加入到保護生態的隊伍中來。以日本為例,凡是到過日本的人,都對其良好的生態狀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盡管在經濟起飛時期走的是一條重工業優先發展的道路,但經過不斷調整和改善,如今的日本可以說是被包圍在綠水青山、藍天碧海的工業文明的懷抱中。這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日本人的生態環保理念不斷增強,生態教育做得非常到位,這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原則,分清教育客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所謂層次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情況和覺悟水平,區別對待、分層次進行。這是生態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地確定工作目標、要求及方法的基本出發點。生態教育的對象可以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如,按照地域情況,可以分為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按照職業,可分為工人、農民、學生等;按照年齡階段,可分為青少年、中年、老年。不論按照哪種分類,我們都不能“一刀切”,將教育方法整齊劃一,而要根據不同特點“因材施教”。
(2)借助多種載體、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滲透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既包括開會、辦學習班、黨團活動等傳統載體,又包括管理、文化活動、大眾傳媒等新載體。這些在生態教育中都可以合理利用。如,包括書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在內的大眾傳媒載體,就可以使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接受生態思想政治教育,這不僅可以增加教育的覆蓋面,而且可以使生態教育生活化、豐富化,更易于接受。生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如理論教育、榜樣教育、實踐鍛煉、自我教育等,我們在運用的時候要注意有機結合并不斷創新。只有這樣,生態思想政治教育才不會流于形式,才能真正發揮它的優勢,落到實處。
(3)加強生態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者的水平。教育者是進行生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其素質和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目前,我國在這方面還比較薄弱,所以我們要加大引進和培養生態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人才,加強生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者的素質,尤其是教師的素質。教師的素質不再只是籠統的思想政治素質、能力素質、心理素質等。具體到生態教育來說,其中一項主要內容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環保滲透能力,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將學科知識和環境保護教育有機結合。如化學老師在講到CO2、SO2時,就可以引出溫室效應、酸雨的形成及其對環境的危害,以此,告誡學生保護生態環境。要明確,生態教育是全體教育者的任務。
(4)建立相應的評價、監督及獎懲機制。有效的獎懲機制可以一定程度上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使環保逐漸成為一種自動化的意識。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具有完備的環境立法及約束機制。并設立相應的專門機構,負責確保各項建設和社會活動不會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問題、安全問題和污染問題。其法制之嚴厲也舉世聞名,對于信手涂鴉、破壞環境者,其法律甚至規定了嚴酷的鞭刑。對于一些破壞公共環境者會被有關部門召去充當反面教員。我們雖無必要建立如此嚴厲的懲罰機制,但可以借鑒其做法,對于保護環境有突出貢獻者應給予一定獎勵,反之則予以懲罰。如此一來,可以使人們的思想、行為逐漸規范化、合理化,從而保證生態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3]李平.生態道德教育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6):134-137.
[4]劉云,姚珍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作用.知識經濟,2010,(16):61.
[5]李高峰.國際視野下的生態教育實施與展望[J].中國校外教育,2008,(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