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蘊文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論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許蘊文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宜興 214206)
本文從高職院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和模式出發,分析了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高職教育中的作用和意義,從而探討進一步發展中外合作辦學的對策。
高職院校 中外合作辦學 發展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外合作辦學作為高等教育的有益補充形式,已成教育國際化在中國的顯著體現。中外合作辦學,不僅能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更新辦學理念,提高辦學水平,加速我國教育體制的發展,而且能吸納國外先進的辦學經驗和教學模式,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盡早與國際接軌。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我國興起中外合作辦學,歷經30多年時間,已涵蓋所有辦學層次和辦學類型,以高等教育為主,主要集中在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目前,僅江蘇省就有99所高校與22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機構合作創辦中外合作項目共499個,其中高職院校中外合作項目占一半以上。
(二)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基本有兩種:“3+0”模式和“2+1”模式。“3+0”模式就是中外合作班學生在中方高職院校學習三年,外方院校按照合同規定,派遣外方老師來承擔相應的課程教學,學生完成所有的學分,可同時獲得雙方的畢業文憑;“2+1”模式就是中外合作班學生在中方高職院校學習兩年,完成規定的學分,可赴外方院校學習一年,完成外方院校所有的學分,可同時獲得雙方的畢業文憑。如僅在中方高職院校學習三年畢業的,可獲得中方的畢業證書。
(一)引進國外優質資源,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合理借鑒國外先進辦學理念、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盡快與國際優質教育接軌。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還沒有得到社會的足夠認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高職教育缺乏教育特色,各所院校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不能突出院校特色,畢業生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不強。國外的職業教育相當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通過各種親身實踐來獲取相應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國的高職教育應更新辦學觀念,改革教育模式,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使高職教育成為一個有別于本科教育的獨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更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
(二)培養國際化人才,應對教育國際化的需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我國對國際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加大,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擴大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借鑒國外成功辦學經驗,可培養有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加速我國高職教育更快、更好地與國際教育接軌。
(一)加強中外合作項目的專業建設。
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都有中外合作項目,涉及的學科主要是文科,多以經濟和管理為主;工科類主要以計算機為主。這些中外合作項目以“投入少、見效快”的特色深受中外合作雙方的喜愛,但與我國舉行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相悖。為更好地發展我國高職教育,適應我國新技術發展和當地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結合學院的定位和辦學特色,舉辦國內新興、薄弱的專業,縮短我國教育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二)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職院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大多數院校考慮到經費問題,不能完全聘請外籍教師來授課,大部分課程都是由中方教師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授課,這種教學模式要求中方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既要懂專業知識又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為了滿足中外合作辦學的要求,學院會選派相關專業的教師到外方院校培訓進修,學習國外優秀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便更好地應用于自身教學中,促進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的優化發展。
(三)建立健全監督與管理機制。
1.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政府機構一方面可對申請中外合作辦學的院校進行嚴格把關審查,確保外方合作院校的資質真實并符合合作辦學條件,另一方面要克服體制性障礙,盡量為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進一步改變政府與中外合作辦學主體的關系,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建立和完善監督和管理機制,減少行政審批的繁雜手續,為中外合作辦學提供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
2.優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內部管理。首先,要完善決策管理機制,明確各部門的工作職責,實施科學管理。其次,要加強學科管理和建設,在與外方院校的合作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外方合作者的實際情況和合作專業,又要考慮本院專業特色和課程設置;既要考慮開設專業的辦學效益,又不能忽視辦學質量和專業的發展趨勢。
(四)建立完善的評估與質量監控體系。
評估和質量監控體系不健全是中外合作辦學現存的重要問題之一。發達國家合作辦學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保證合作辦學質量的關鍵是建立一個教育評估體系,專門對所開專業、課程的質量等定期評估,提高辦學質量。目前,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缺乏有效的質量監控,很少有院校會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定期的評估和考核,即使有相應的制度,也只是一種形式,實施根本不到位。要對中外合作辦學的過程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保證辦學質量的不斷提高,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監控和評估體系,定期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運行情況,如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質量等進行科學而又公平的評估。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外合作辦學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主要實現路徑,在我國教育事業和國際教育事業中發展潛力巨大。我們應加大改革力度,大膽探索辦學新模式,從而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
[1]陳曼麗.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2]王琴.關于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6,(14).
[3]劉繼泉,李嵐.關于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6).
[4]朱冬林.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問題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0,(9).
[5]蔣福玲.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7,(5).
[6]褚曉瀟.關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界,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