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剛
(沛縣唐樓中學,江蘇 沛縣 221633)
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當代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現狀令人擔憂?!皾矘錆哺擞摹保虼耍瑢χ袑W生加強思想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獨特的優勢。在歷史教學中,我時刻不忘利用歷史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
現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養尊處優的生活,優越的生活環境容易使他們變得自私、任性。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堅持充分挖掘歷史資源,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和啟發他們,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時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還沒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我就通過一些小故事引導他們認識到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有所作為。如:童第周上中學的時候,曾經因為綜合成績平均僅45分而被要求退學,但是他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發奮學習,經過不懈的努力,很快進步到了班級的前列,最終成為了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之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小時候家境貧寒,從沒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但他依靠自學,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電解定律,成為了著名的科學家。結合愛迪生、愛因斯坦等人的自學成才故事,語文課本中方仲永雖有“天資”卻“不使學”而“泯然眾人”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的道理,只有不斷學習才是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先決條件,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
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想取得長征的勝利還需要具有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如:司馬遷為完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名著《史記》,苦讀10年,又用了10年的時間遍訪全國,沒有這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的毅力,何來萬世的敬仰。蘇秦的“錐刺股”,孫敬的“頭懸梁”,李白“鐵杵磨成針”,王羲之的“墨池”……他們的精神一直激勵著后人,成為了后世學習的典范。
學生是有個性的人,而不是整齊劃一的機器,所以我們要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引導其成才。我在歷史教學中就十分注意通過名人故事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如:商鞅變法時,舊貴族以“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反對變法。商鞅卻以“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針鋒相對。別人都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而商鞅卻敢于創新,只要對國家發展有利就要改革。伽利略正是敢于質疑“物體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理論,通過比薩斜塔的實驗,創立自由落體理論。哥白尼、愛因斯坦……他們都敢于質疑權威,敢于向傳統挑戰,不斷探索、創新,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時下很多學生根本不曉得自己將來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是什么。其實人生目標就像燈塔,鼓勵你乘風破浪,克服艱險,到達成功的彼岸。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歷史資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如:戚繼光年僅十七就寫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在打擊倭寇入侵中建立了卓著的功勛,最終成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钡莱隽似湟蕴煜聻榧喝蔚那嘣浦?。班超建功異域、孫思邈立志學醫……
但人生目標錯位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希特勒年輕時就有統治整個地球的狂想,并且當權以后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不僅沒有實現狂想,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墨索里尼,以及日本軍國主義者們,也只能是遺臭萬年。
通過這些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的對比,學生會明白:人從小就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我們應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旅途中不斷磨礪自己,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社會不良思想影響下,部分學生是非觀念模糊,愛國主義思想淡漠。如對國家取得的成就漠不關心,對公共設施被人破壞不感到痛惜……生在這個國家,豈能不愛它。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蘊含了豐富的文物史跡、經典著作,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利資源。
愛國就要維護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文天祥被俘以后,嚴詞拒絕元朝的勸降,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表明自己舍生取義民族大義,受到后人的敬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話語,彰顯了其崇高的歷史責任感。
愛國還要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魏征剛直不阿,勇于進諫,為“貞觀之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包拯鐵面無私、斷案如神,嚴懲貪官,造福百姓,人稱“包青天”。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思想一直被有識之士所效仿。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外工作的科學家積極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種種阻撓,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優厚的工作待遇;李四光放棄攻下博士學位;錢三強冒著生命危險……還有“鐵人”王進喜、焦裕祿……無不是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正是由于他們不斷努力、忘我地工作,祖國更加繁榮富強。相反,亦有人為一己之私而公然出賣朋友,出賣國家而求得富貴。秦檜被擄到金國后,經受不住金人的威逼利誘,變節投降,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抗金名將岳飛,后人怎能不讓他跪在岳飛的像前受世人的唾罵呢?廈門遠華事件中不知有多少官員被糖衣炮彈轟倒。胡長清、成克杰、陳良宇不顧黨紀國法,辜負了黨和人民對他的信任,不也成了歷史的罪人了嗎?
通過這些正反兩方面的例子的對比,會讓學生明白: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既要維護國家榮譽和民族尊嚴,又要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受社會不良思想及商品經濟的影響,部分學生自私自利,過多地想享受與索取,而不愿去奉獻。其實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奉獻,而不是索取。任何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如果人人都想索取,那社會怎么會進步呢?現實中有無數甘于無私奉獻的人,他們就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
居里夫人曾說:“真正的科學家應該是致力于對真理的探討,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閑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的人?!蔽疑钣懈杏|,當年,居里夫婦依靠簡陋的實驗室,面對成噸成噸的礦渣,通過一年一年的不懈工作,最終發現鐳,卻沒有申請鐳的專利。這不正是他們輕物質利益、重事業追求的高尚品質的真實寫照嗎?所以我盡量在教材中挖掘這類素材,使學生在了解他們感人事跡的同時,感受他們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尚的思想品質,提升思想境界。
諾貝爾一生潛心研究炸藥,他在做實驗的時候,炸藥曾多次發生爆炸,為此他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健全的身體,但他并沒有放棄研究,在又一次的爆炸中,人們都以為諾貝爾已經被炸死了,但過了一會,只見他渾身是血,大笑著喊道:“我成功了!成功了!”諾貝爾臨死前立下遺囑:將他所有的遺產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科學上有杰出貢獻的人。在他的眼里全是事業,錢是什么東西?
“兩彈元勛”鄧稼先積極從事原子彈的研究,艱苦的環境并沒有影響他對科學的追求,在一次核爆炸實驗后,鄧稼先就急忙把核碎片拿去研究,結果受到嚴重的核輻射,因此身患癌癥,但他依然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
透過這些事例,學生能品味科學家輕物質利益重事業追求的高尚品質,培養熱愛科學事業、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從而提升思想境界。
“澆樹澆根,育人育心”,歷史資源十分豐富,只要廣大教師認真挖掘,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學生就一定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備以祖國和人民利益為重的愛國思想,以及熱愛科學事業、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李津.中國上下五千年[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3]翟文明.世界上下五千年[M].華文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