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燕
(懷化學院 外語系,湖南 懷化 418008)
尤多拉·韋爾蒂(1909—2001)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從發表《一個旅行推銷員之死》開始,她一生筆耕不輟,獲獎無數。她曾三次獲得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六次獲歐·亨利小說獎,并以長篇小說《樂觀者的女兒》而獲得普利策大獎及美國圖書評論家獎。此外,她還曾獲美國圖書獎、美國文學藝術金質獎章等美國文學界的重要榮譽。1980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授予韋爾蒂自由勛章,對她進行表彰。1998年,美國圖書館選編的代表美國文學最高成就的《美國文學巨人作品》系列書籍,收入了韋爾蒂的作品。這打破了過去這套叢書只選已去世作家作品的規矩,在美國文學界引起了轟動。這套叢書的出版使韋爾蒂躋身于馬克·吐溫、惠特曼、亨利·沃頓、愛倫·坡、福克納等美國文學巨人之列。對于尤多拉·韋爾蒂和諾貝爾獎的失之交臂,許多評論家認為這主要應歸咎于韋爾蒂作品中社會現實問題的缺席。作為美國南方土生土長的作家,她在作品中似乎對種族暴力、性別歧視等困擾美國社會——尤其是美國南方社會——的問題保持沉默。我國評論家馮亦代也認為:“韋爾蒂女士可以說是一位非政治性的、無專一思想意識,甚至不顧史實漠視傳統的作家。”①然而對于韋爾蒂那些技法高超、意境曲折的小說,實在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她的短篇小說《莉葳》。
黑人少女莉葳因家境所迫,嫁給一位富裕的黑人老農場主所羅門,從此遠離家鄉,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莉葳婚后一直沒有生育子女,而丈夫所羅門年老體衰,終年臥病在床,并且禁止莉葳與他所雇的農場工人接觸,不準其參加田間勞作。莉葳只能每日操持家務,伺候丈夫,過著寂寞凄苦的日子。有一天,一位名叫蓓比·瑪麗的女推銷員來到莉葳家推銷化妝品,并讓莉葳試用唇膏。當弄清楚莉葳沒有可供自己支配的錢買化妝品時,蓓比本欲立馬離開,但當她看到正躺在床上熟睡的年老干癟的所羅門,卻決定留下一支唇膏給莉葳。兩人相對不言,心領神會,似乎共同發現和擁有了一個秘密。蓓比走后,莉葳認識到所羅門死期在即。她找到了農場工人克什(Cash),兩人一起飛奔到所羅門的病床前。命若游絲的所羅門卻回光返照,在訓斥了莉葳和克什的背叛后撒手歸天。明媚的春光終于來到了,莉葳傾倒在克什懷里,溫順得像巢中的鳥兒。
在《舊約》的《列王紀上》里,所羅門(Solomon)是以色列國王,擁有無人能敵的財富、智慧和榮耀。他一生中大興土木,為上帝建造圣殿,為自己修筑王宮。晚年他寵愛外邦女子,并為她們所奉的異教神修建邱壇,由此而觸怒上帝,從此失去上帝恩惠。
在小說《莉葳》中,所羅門是一位“擁有自己的農場并將其在縣衙登記過的有色人士”。②他一生都在聚斂財富和尊嚴,而莉葳也算是所羅門的戰果和收藏之一。這位美國南方的農場主,似乎正是《舊約》中他那位同名前輩的一個具體而微的再現。
莉葳(Livvie)是Olivia的變體,來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橄欖樹(olivetree)。 在《圣經》中,橄欖樹是多產(fruitfulness)、美(beauty)與尊嚴(dignity)的象征。③值得一提的是,橄欖樹正是所羅門王建造宮殿時所用的主要建材之一。
小說中雖沒有對莉葳外貌和儀態的描寫,但從所羅門迎娶莉葳時的排場(“將西克莫槭葉鋪在馬車與門前之間的地面上”④),以及刻意不讓莉葳和他所雇用的農場工人接觸、不讓其干農活的安排上可見,莉葳正是起著增加所羅門家業華美與尊嚴的作用。然而,莉葳與所羅門膝下一直無子女,她的多產卻無從體現。
正是這一缺失,使這篇小說避免成為《圣經》中所羅門王聚斂財富、權力、聲望和女人的故事的現代翻版,從而為引入莉葳這樣一個小女子的故事打開了缺口。
莉葳在所羅門家的遭遇是“無果的(fruitless)”:在情感上得不到所羅門愛的回應,在經濟上沒有一分可供自由支配的錢,并且她也沒能和老得要死的所羅門生下一子半女。值得玩味的是,在四個主要人物中,其他兩個人分別叫做蓓比(Baby,意為嬰孩)和克什(Cash,意為現金)。
小說中充滿了與生育有關的隱喻和雙關語。其中“egg”(蛋,也指女性的卵細胞)一詞就出現了5次。而所羅門對莉葳煎的蛋毫無興趣,拒絕品嘗,這可看作夫妻性生活狀態的一種隱喻。另外,文中還頻頻出現插在玻璃缸里的雞羽毛、唇膏、父親手中的釣魚桿等物品,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這些長型直豎的東西都可看作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或隱喻,而克什衣兜中那只不安份的小豚鼠(guineapig)也具有這種意味。⑤這些都可看作莉葳性和生殖欲望的表征。在小說中,莉葳的這種欲望在她嫁給了年老體衰而又嫉妒謹慎的所羅門后一直受到壓抑。
《莉葳》中富有隱喻和象征意義的物品,以及具有神話—原型或標簽意味的人物名稱使得這一短篇小說具有一種夢幻般的色彩。有一種說法是:莉葳神秘的內心世界,被她有啟示性的外部生活所揭示。⑥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把作品世界看成是作品中人物內心生活的投射,是有失偏頗的。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莉葳正是被敘述的對象。也許莉葳經常給丈夫煮蛋吃,愛把雞毛插在玻璃瓶里,聞到唇膏的香味而幻想自己回到了家鄉,看到母親的圍裙里滿兜著成熟的無花果,父親正在魚蝦滿塘的池塘邊拿著魚桿釣魚——這些都可以看作莉葳內心欲望的無意識流露;但是,同處于一個故事世界中的其他人物的名稱和行為,以及包括季節更替在內的自然環境——盡管這些在這篇小說中顯得和莉葳的意識、潛意識那么的息息相關——相對于莉葳而言卻應該是自主或獨立的。
所以,小說只能是超越小說角色的意識之外的敘述者講述的故事。與其說這篇小說是莉葳的幻想(fantasy),倒不如說(正確地說)是敘述者的幻想作品(fantastictale)或說是敘述者紀錄的自己的一個夢,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作品中莉葳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聯性。就像在夢境中一樣,其中的人物雖與做夢者(敘述者)的中心意識或無意識有關,但卻表現出很大的自主性,并且沒有一種聲音來檢查和判斷其他的聲音。而莉葳就是敘述者夢境中的自己,因此,敘述者也沒能超離夢境之外,而在某種意義上是和夢中的其他的角色處于一個平等互動的地位。這使小說呈現出多聲部的復調性。⑦
小說中既有莉葳作為一名沒有子女、財產、朋友,以及丈夫關愛的孤獨無助的已婚女子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又有其他人物對莉葳的批評性言辭。莉葳母親說:“我寧愿一個男人無法無天,也不愿一個女人刻薄下賤。”⑧蓓比說:“把羽毛插在瓶子里,真是既不正派(Christian)又不衛生。”⑨在小說的高潮部分,莉葳以為所羅門已死,興奮地大喊:“所羅門!所羅門!”⑩然而所羅門并沒有死,也沒有失聲,反而“義正詞嚴”地把莉葳和克什痛斥了一頓。
這篇小說,既可以是作為妻子的莉葳難耐寂寞、紅杏出墻的故事,又可以是所羅門晚景凄涼、守不住自己妻子的故事。只不過小說中大篇幅地采用莉葳的視角,以及在句子的主——述位結構中大量采用莉葳為主位——即小說在話語層面的處理,使得小說主要表現為關于莉葳的故事。但是,所羅門的故事卻始終是一個威脅著莉葳的故事的正義性或道德性的潛文本。莉葳之所以能和蓓比、克什有故事,能整天沉浸在白日夢般的內心世界里,正是因為所羅門正在昏睡。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看著(所羅門)在他可能即將死去時做著有關她的夢,這使她有些恐懼,就好像他要把她也帶上黃泉路一般。她想要奪門而出”。莉葳在做白日夢的同時,卻也怕所羅門正在做傷害或連累她的夢。所羅門一生的愿望就是如同古代所羅門王的一樣,是聚斂財富、榮耀、尊嚴和女人。所羅門在昏睡、在做夢,這使得所羅門的宏圖大略和他的不幸成為暫時被壓抑的潛文本,然而一旦所羅門從夢中醒來,則莉葳的白日夢般的自由生活必然會遭到嚴重挑戰。而這也在小說臨結尾處被所羅門短暫的回光返照產生的震懾力所證實。這兩種文本相互爭奪的局面也增加了小說的復調性。
《莉葳》這樣一篇夢幻性的、復調性的小說,是否正符合馮亦代對韋爾蒂所做的整體性評價,屬于“非政治性的”、“無專一思想”的作品呢?
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復調小說雖然拒絕把一種觀點強壓在其他觀點之上,以一種聲音壓制其他聲音,但是作者的控制還是會通過敘述反映出來,作者的思想意識傾向還是會通過作品的選材、處理等方面體現出來。復調小說中的人物雖然顯出一定的獨立性,但是,這“并未改變藝術創造的本質……主人公總是作者這一主體的創造物,總是受制于作者本人的意圖的”。
在《莉葳》的第一自然段里,有一段文字是以全知的視角這樣寫的:
所羅門在帶她走之前問過她,她會不會幸福——非常的雍容尊嚴,因為他是一位擁有自己的土地,并將其在縣衙登記過的有色人士;她回答說‘會的,先生’,因為他是一個老頭子而她還年輕,聽話答問便是。他問她,如果她選擇的正是冬天,她是否會渴望春天,她回答說‘肯定不會’。不管她說什么,總是因為他已經是個老人……
從文體學上來說,直接引語較之間接引語承受更大的語境壓力。在上段引文中,所羅門問話為間接引語,而莉葳的答話為直接引語,這反映出所羅門壓迫莉葳的一種情勢;而莉葳的心理活動則是以自由間接引語的形式出現的,反映出莉葳內心對所羅門權威的反叛。這種表現手法本身就反映出作者對父權主義(patriarchy)的捕捉和不滿。小說大部分篇幅都是以莉葳的視點來鋪展的,從而使觀眾容易與莉葳產生認同感,這也暗含了作者對她的同情。這些都可視為作者女權主義(女性主義)立場的體現。
小說結尾處莉葳把自己交給克什(Cash)的懷抱,“如同小鳥陷在巢中,毫不反抗(unprotesting)”;而從小說前文我們已得知,克什(或金錢)的出現是突然的、沒有根基的、值得懷疑的,由此可見作者對女性解放問題的深思和擔憂。
綜上所述,在《莉葳》中,韋爾蒂將《圣經》傳說與具有美國南方特色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將現實與夢幻般的女性內心生活糅雜作一處,創造出一幅含而不露、意蘊豐滿的藝術圖景。對于那些認為她在政治上簡單的批評,她的作品也暗含著有力的回擊。
注釋:
①馮亦代.美國書話[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226.
③http://www.thinkbabynames.com/meaning/0/Olivia.
⑤弗洛伊德著.楊紹綱等譯.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57-359.
⑥參見收入Livvie的集子對Livvie的導言.
⑦在巴赫金的作品中,“復調小說”主要是指復調的長篇小說,但是筆者認為這一概念也可以用作短篇小說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