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影
(徐州經濟開發區大廟鎮中心中學,江蘇 徐州 221121)
近年來我總被一些學生的事所觸動,這里略舉兩例:初二一女生,成績很好,各方面才華也很出眾,唯一的缺陷是一條腿稍有殘疾。小學時她性格活潑,不太在意自己的缺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自己的殘疾越來越在意,終于在一個周末于家中服下農藥自殺身亡;另一女生成績突出,但因初二期末考試失誤,初三開學時沒能進入實驗班,承受不了這個挫折而不愿再上學。學生的舉動,讓我深思,引起了我對初中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從主觀上講,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高峰期,身高、體重、肩寬和胸圍等身體特征都發生著快速的變化,各項生理機能也逐漸走向成熟,自我意識和成人意識增強,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既成熟又未成熟的“人生十字路口”。這時,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各種各樣的矛盾錯綜復雜地交織產生。從客觀上講,在當前升學與就業的巨大壓力下,在激烈競爭的現實狀況下,青少年學生身上所肩負的擔子最重、所面臨的競爭最激烈、所承受的壓力最大,從而所遭受的困難與挫折也就最多。
因此,在這種內外躁動不安、超負荷、超強壓的復雜心理狀態下,青少年學生厭學、逃學、出走、自殺等案例也就屢見不鮮。面對這樣的現實狀況,教師如何讓青少年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邁出堅實的人生腳步,最終順利走向人生的成功,也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極其有價值的重要問題。
目前,大部分農村中學沒有專職心理輔導教師,而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適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提高的同時,也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努力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沃土。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領悟到:每一個健康人都有一些需要,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當滿足了基本需要后,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只有滿足了學生渴望平等、互尊、合作的需求,學生才會有求知的需求,才會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無謂的爭端、煩惱、恐懼。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臺,將師生關系“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沖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應“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嚴”,應“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的本色”(馬斯洛語),讓師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里學習,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而和諧課堂氛圍的創設要求教師認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個學生,努力做到師生關系“亦師亦友”。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看作在人格上與自己平等、獨立的個體,打破長期固存的“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拋開壓力和隔閡,無心理負擔地與教師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而且要尊重學生的思維,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見解時,師生可以一起談觀點,論認識,說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歡,共離合。學生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應給予肯定。
教師還要特別關注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機會,與教師交流、與同學合作,鼓勵他們展示自己。如:多提問他們,多讓他們與同學討論,在教學“口語交際”時,多讓他們發言,讓內向學生在這種合作友好的師生關系中,學會尊重、信任別人,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與他人交往。
和諧的語文課堂有利地促進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若教師不努力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必然會增大,心靈上達不到溝通,情感上達不到共鳴,將極大地阻礙學生的學習發展、人格建立。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源泉。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曾說“人世間最可怕的懷疑就是對自己的懷疑”,喪失自信心,是人生前進道路上最致命的陷阱。那些成績較差、屢試屢敗的學生最易喪失學習的信心,產生自卑的心理,甚至喪失對人生的信心。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做的不是批評、諷刺、挖苦,而是要用愛心、激情點燃他們自信的火花,用鼓勵、表揚幫助他們重拾自信。
去年我剛接班時,發現有個女生的語文期中考試成績竟然是2分,當時我覺得不可思議:語文怎么考,也不能只考2分呀!上第一節課時,我特別注意了她,我發現,她竟連簡單的課文也讀不通,同學的嘲笑聲讓她低下了頭。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被自卑困擾已久的女孩。讓她坐下后,我對學生們說:“唐代詩人李白說過,‘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他生存的價值,每一個人內在所蘊藏的原始潛力一旦被挖掘、發揮出來,都有可能取得非同尋常的成就,我們不能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也許就是這幾句話打開了她的心扉,以后的早讀課,我經常看到她坐在其他同學的周圍,聽別人讀書,有時還和別人一起讀。一段時間后的一節語文課上,她竟然舉起了手主動要求讀書,我欣喜地給她提供了表現的機會,沒想到她讀得不僅正確、流利,而且恰當地表達出了感情,教室里立刻響起了陣陣掌聲。身為教師的我在驚訝之余更是萬分激動。期末考試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她竟然考了六十多分。
這個案例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教會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千萬別吝嗇你鼓勵的話語,它帶給學生的可能是一輩子的激勵。語文教師更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優勢,因勢利導,喚醒孩子的自信意識。如在教學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體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一句中所表達的詩人堅定的自信和作為革命家的偉大抱負,從他身上感受一種不可抗拒的自信,從而使自己受到這種力量的熏陶、感染。還可以讓學生把課本上所學的古詩文名句作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蘇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些詩人身上所表現出的堅定自信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有些學生成績雖好,但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遇上困難或挫折,就會向挫折屈服,成為困難和挫折的犧牲品。所以,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非常重要。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任務,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首先,用自己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感染學生。
身教勝于言教。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師要避免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在課堂上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句話語、一個眼神都要充滿激情、傳遞情感,將教師自身積極樂觀的心態通過肢體語言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從教師身上受到積極情緒的感染。
其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能提高抗拒挫折和緩解心理沖突的能力。那些因一點挫折就情緒波動很大的學生,其不健康的心理是由于他們對人生價值的錯誤理解而導致的。因此,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具體實例,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從而讓學生有足夠的動力克服悲觀主義情緒。在這方面,古人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最為典型的是人教版八年級下教材中的《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其作者柳宗元、范仲淹、歐陽修都是在政治被貶、人生失意之時寄情山水,盡管他們境遇相同,但他們表達的感情卻有別。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對他們在文中所表達的感情進行分析比較:柳宗元主要表達了心中的凄苦冷寂、憤懣難平;歐陽修表達了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而范仲淹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樂觀曠達,并且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相比之下,不難發現,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最高。接著,我再進行引導:“做人就要像范仲淹那樣,成功時不得意,失意時不沮喪,只要志存高遠,無論身處何處,都會安然自樂。”不少學生從中受到了精神的鼓舞,學會了坦然面對眼前的挫折。
最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戰勝挫折的方法。
語文教材的營養很豐富,它蘊涵著許多戰勝挫折的方法,我們應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時,讓學生學會“冷靜對待”、“樹立信心”;教學《登上地球之巔》時,讓學生學會“團體合作”;教學《荒島余生》時,讓學生學會“自我疏導”、“自我激勵”等。
當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讓語文教師脫離語文教學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立足語文學科自身任務與學科的規律,去尋求兩者的結合點,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促進學生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的發展,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這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滲透式教育。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愿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
[1]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
[2]王青云.如何創設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環境.新科教,2008,(12).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第一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