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霏霏 門曉凡
(上海體育職業學院 體育系,上海 200237)
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情緒發展
黃霏霏 門曉凡
(上海體育職業學院 體育系,上海 200237)
本文通過分析上海體育類高職學生以情緒發展為主的心理特質現狀,將傳統文化作為跨學科嘗試引入大學生情緒建設中,提出以儒道思想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平衡性、負性情緒、穩定性、沖動性四個情緒維度中的作用及展開對策。
上海體育類高職學生 心理特質 情緒發展
根據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無論是招生數還是在校學生數,高等職業教育目前都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早在2005年,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研究文獻較之前就有明顯的增多,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始日益得到教育界研究者的關注①。高職學生,尤其是體育類高職學生在心理特質方面與本科院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差別性。
在全國范圍內的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研究中,上海市在2007年曾就上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狀況作過一次調查研究,即由華東政法大學張海燕教授主持完成研究成果《上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從《報告》來看,主要測量指標除了被訪學生的個人基本情況及家庭情況外,主要涉及心理狀況發展的內容包括:學生的認知發展狀況、自我水平、情緒發展、人際交往、性心理、心理健康狀況等。其所涉及調查對象共計4874人,占到上海全體高校學生人數的1%,其中涉及職業院校。高職學生人數為855人,加上各高校中的??粕藬?,高職高專類學生約占總調查人數的20%。依據《報告》中的調查結果,高職高專類學生與本、碩、博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差異主要表現在:對社會環境和對自我現狀的認識、自我水平等方面較低。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情緒發展方面,上海專科生的情緒平衡性、穩定性最低,最易沖動,且負性情緒最豐富②。
隨著后奧運時代的到來,我國體育產業中大眾體育健身領域的比重不斷增大。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全國各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大中城市,體育職業院校的發展在近年來的高職院校發展中獨樹一幟。上海體育職業學院是上海市一所以體育專業為主的??祁愒盒?。體育專業學生擁有專業能力強,文化基礎薄弱;人際交往能力強,自我認識水平薄弱;個性心理強,情緒管理弱;競爭心理強,合作能力弱等特點。在學生組成上,男生占到了總人數的80%左右,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來自上海農村;在所有學生中,超過70%在中學階段以練習體育專項為主,即俗稱的“體育生”。
從性別心理差異而言,男生在自尊、自我概念、自信、自我發展方面相較女生有更大的起伏性。??茖W生情緒發展的特點,在體育類高職學生中同樣存在。高職教育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其中,體育類高職學生從職業發展角度而言,大部分將直接面對社會基層,進行民眾體育鍛煉指導與服務。這一職業前景更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況,尤其是情緒方面的健康發展。
基于目前的上海市體育類高職學生的心理特質分析,以及與體育類高職學生順應社會發展的未來職業需求,兩者之間的銜接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提供了一個探索空間。如何讓這一特殊群體的學生在心理建設方面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性及實用性,成為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目前高職生心理研究多從近期出現的高職生心理問題事件出發,將其中涉及的某個突出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研究,是一種單因素研究③。而從學生本身出發,將多個相關聯的單因素整合進行系統研究,并進行滲入式建設、跟蹤分析的案例卻比較少。而在其中較少涉及的針對體育類高職學生的研究中,亦存在對學生心理特質及成因分析的趨勢,而依據現狀提出對策的文章則相對較少。
近年來,跨學科研究正日益成為學術界的熱點趨勢。將傳統文化與心理建設相結合,正是依據整體性的眼光,將高職學生,尤其是體育類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建設作為一個問題,形成跨學科研究。
針對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是一個研究熱點,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趨勢主要體現作為德育的有效途經展開、提高學生的文化思想境界、從思政角度培養愛國主義教育三個方面。利用傳統文化進行大學生職業心理建設的相關研究比較少見。作為世界各族文化之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即以儒道為代表的思想文化體系,其對于全局觀、平衡性、靜修的特質與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有極大的契合與指導作用,更因為其宇宙觀、人生觀深深根植于中國人的心理,形成了中國人集體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很好的群眾心理基礎。
尤其是在情緒發展方面,傳統文化因思想內涵的豐富性與深刻性,對于青年學生的指導依據情緒平衡性、負性情緒豐富性、情緒穩定性、情緒沖動性維度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情緒的不平衡性在于學生對于自身關注過多,而對于外部世界投入目光不夠。道家思想中自然天道觀推崇自然主義,將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主張天人合一,應遵循自然法則做事,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樂趣,能夠將學生從以往既定的看到問題模式中跳脫,尋求情緒的平衡。
儒家文化講求中庸,道家文化推崇辯證統一,在這種相互轉化的過程中,心理能夠尋求一種不極端、不唯一,幫助學生在看待問題時找到其中具有的豐富性內涵。
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其發展的個性特征很難做到平和心靜,尤其是運動專業的體育類學生,因此,傳統文化在自我靜修方面對于他們是一種互補,心理建設在這種互補過程中會逐步穩定。
研究證實,學生的情緒狀態穩定與自我發展水平、抱負水平存在相關,而自我發展水平與抱負水平與學生的心理健康則存在顯著正相關。因此,溝通能力與情緒發展的幾個維度均存在顯著性相關關系。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加強溝通的平臺,讓學生得到情緒管理的鍛煉。
體育類高職學生較高的體育專業能力往往使得他們在文化知識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較少,興趣較低,因此,在傳統文化基礎方面較其他學生相對較弱。如何將傳統文化深入開展,讓學生消除“古文化無用論”,或對傳統文化有抵制的消極態度,關鍵在于如何引入傳統文化。
在情緒發展方面,由于心情不愉快而引發的問題占了較大比重。對教師而言,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應對不愉快情緒是情緒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可通過傳統文化視野的拓展,課外活動及資源的展開,改變學生不良的轉移和發泄方式,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課外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
其次,雖然使用古文,但傳統文化本身在傳承模式上就有著生動具體、平易近人的特點。儒道文化中的諸多觀點都是通過故事、諺語的形式記錄,對于學生的理解力而言有方便之處。
最后,針對體育類學生競爭心強、成就動機高的特點,在活動展開過程中較多地引入競賽性的機制,提高參與的積極性。將目前企業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亦能夠提高學生在步入企業之前的心理適應能力。
注釋:
①截至2010年5月數據,根據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顯示,以“高職學生心理”為關鍵詞,共搜索到558條記錄。 其中2000年3篇,2001年7篇,2002年19篇,2003年17篇,2004年39篇,2005年60篇,2006年63篇,2007年82篇,2008年至2010年共268篇。
②張海燕.上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研究報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26.
③諸如針對心理壓力(王金洪.高職學生心理壓力的成因分析.遼寧高職學報,2008,(8))、自卑心理(趙芳,楊紅梅.高職學生自卑心理解析及對策研究.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3))、網絡成癮性心理(孫靜.某地高職學校網絡成癮學生的心理狀態調查.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8,(7))等部分的研究成果。
[1]張海燕.上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研究報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景芝.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的心理健康[J].河北學刊,2003,(2):92.
[3]張忠華.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J].現代大學教育,2005,(5).
[4]孟萬金.再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J].江蘇高教,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