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
(德州學院 社科部,山東 德州 253023)
“如果說我能夠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這句話是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Robert King Merton)在1965年撰寫《站在巨人的肩上》一書時引用的科學家牛頓的名言。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默頓創建了他富有特色的經驗功能主義、中層理論學說和科學社會學的思想,并為我們提供了現代社會學中廣泛采用的一系列新概念。默頓把他導師結構功能主義的創始人塔爾科特·帕森斯所創立的結構功能主義發展為經驗功能主義,從而使經驗功能主義成為他學術成就中最重要的理論學說。
默頓認為,傳統功能主義引進了一些未經過定義的概念和未經過檢驗的假設,造成了極大的混亂,應對其進行清理。傳統功能主義的三條基本假設是毫無根據、經不起事實檢驗的。默頓在提出自己一整套功能分析范式之前,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存在的三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功能的統一性(functionalunity)。即認為社會系統的各個部分是協調一致和互相促進的,不會產生不可調解的持久沖突。默頓指出,功能性質不能靠超驗的假設來確定,而是要在特定范圍內靠經驗確定的問題。二是功能的普遍性(functionaluniversality)。即認為所有標準化的社會形式或文化形式都有積極功能。默頓指出,具體文化項目的功能性質不應從這一未經檢驗的假設中推導出來,而有待于經驗調查。三是功能的不可缺少性假設 (functional indispensability)。即認為,任何風俗、習慣和信仰都有一定需要完成的職責,在整體社會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默頓指出,沒有證據支持某一文化項目對于滿足特定功能需求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這一觀點。經驗表明,對于一項確定的功能需求來說,可以有不止一個文化項目加以滿足。
除了對上述三條假設進行清算外,默頓還對傳統功能分析中混同“主觀動機”與“客觀后果”的作法作出了批評。他主張把功能分析重點放在客觀社會后果上,堅持“主觀動機”與“客觀后果”之間具有顯著區別的立場。默頓還進一步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多側重于理論解釋,而對方法的運用重視不夠,因此,它常常造成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分割運行。
默頓的功能分析范式包括一組精確的概念和研究方案,旨在揭示對社會進行功能分析時應牢記的重要方面和應解決的主要問題,從而在經驗研究中發揮指導作用。功能分析范式,包括十一個方面:確定具有功能的各個社會要素(如角色、制度、組織等);主觀意向(動機、目的)的前因后果;社會結構運行的客觀效果,并要區分正功能與負功能、顯功能與潛功能;功能所影響的各個部分;功能必要條件;功能實現的機制;功能替代;結構約束條件;社會動態過程與社會變遷;通過比較研究證實功能分析結論;意識形態對功能分析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有:功能分析中的項目和機制、顯功能與潛功能、正功能與反功能、功能接受者、功能替代、結構制約性等。
默頓對于功能分析范式的主要方面作了具體的闡述。項目是功能分析的對象,確定項目后需進一步確定分析它的哪些“可觀察后果”。在項目與后果之間還需區分出叫做“機制”的中介變項。各種可觀察后果可區分為“顯功能”和“潛功能”。顯功能是有助于系統的調整和適應的宏觀后果,這些后果是參與者所預料所認識的;與潛功能相聯系的是那些沒有被預料也沒有被認識的客觀后果。潛功能分析應成為功能分析方法最重要的環節。反功能分析是功能分析的重要取向,即不僅要對促進系統調適的后果(正功能)進行分析,而且要對減少系統調適的后果(反功能)進行分析。反功能概念重申了過去常遭忽略的方面,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探求社會變革的原因。一項社會制度除了顯現在外的正功能以外,常常會附帶產生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副作用,這種潛在后果可能導致系統的緊張和紊亂。為消除其影響,不得不建立新的補償結構,從而引起社會結構的變遷。在進行功能分析時必須注意到“功能接受者”,即劃清特定后果發生影響的系統范圍和受其影響的群體界線。“功能接受者”概念的提出使功能分析出現了新的取向,引導功能分析對社會中存在的利益沖突、階級矛盾進行深入研究。默頓提出,假設特定結構是實現系統功能要求的唯一項目是毫無根據的,在多數情況下,總存在著可供選擇的“功能替代物”。“結構制約性”是指社會結構的既成狀態產生的制約力量,它規定一個社會的結構變異度即功能替代的可能范圍,決定著對各個替代項目的選擇。
歸納起來,默頓的范式把功能分析規定為下述步驟:第一,功能分析的重點是制度化行動模式(即結構)的客觀后果;第二,要充分認識這種客觀后果的多重性,特別注意那些出乎參與者意識之外的潛在后果;第三,結合時間要素,根據特定后果與相應系統之間的關系對這一后果進行功能評價,并通過反功能取向考察社會問題和變遷現象;第四,必須清楚地界定某一后果所涉及的系統范圍和群體范圍,認識到對不同群體來說,特定后果的功能性質發生變化的可能性;第五,認清在不同類型社會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通過對“結構制約因素”的考察來解釋這種替代過程。
默頓吸收了B.K.馬林諾夫斯基在社會人類學中所倡導的功能主義思想和é.迪爾凱姆等人對社會進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他的結構功能理論。他把社會看作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一個結構系統,各部分之間依某種相對穩定的形式結成一定的關系,這些關系表現為功能并對社會現象有決定性影響。帕森斯旨在建立一個包容和解決一切現實和理論問題的宏大理論框架,默頓則建立發展了介于宏大理論體系和經驗研究之間的中層理論,默頓所發展的結構功能分析方法被人們稱為經驗功能主義。總體上說,它有三個特點:第一,把結果層次的功能分析轉變為方法層次的功能分析。默頓認為,功能需要實際上是多樣性的,它存在著“功能選擇”、“功能替代”的情況。以往的功能分析多側重于理論解釋,而對方法的運用重視不夠,因此,它往往造成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分割運行。功能分析既是解釋社會現象的有效理論,又是一種收集資料的有效方法,是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一種融合。第二,把功能分析中理性主義的、抽象的方法轉變為更具經驗性的中層理論指導的方法。默頓認為,實現宏大理論體系所必需的理論和經驗基礎還沒有完成,帕森斯的理論概念系統對社會的分析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默頓看到了理論與經驗的兩級化,提出了他的中層理論,大力倡導理論的經驗性。經驗性是默頓社會學理論的實質性特征。第三,把社會的靜止圖景轉變為動態圖景,并突破了傳統功能主義在認識論上的三個錯誤假定。默頓認為,在進行功能分析時,應裁定所分析的對象系統的性質和界限,因為對某個系統具有某種功能的事項,對另一個系統而言就不一定具有同樣的功能。
羅伯特·金·默頓是繼帕森斯之后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的又一位杰出代表,他在批判帕森斯理論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經驗功能主義被譽為最精致圓熟的功能主義。默頓的特有的功能分析范式可以看作是對傳統結構功能主義的深入與補充,它使傳統的功能分析方法從一團模糊的取向變成了可以用來指導經驗研究的精確的概念范疇體系,從而把功能主義推進到新的研究階段。可以說,那些想要從事社會學甚至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要站在默頓的肩上,從他的思想中吸取足夠的養分,如此才能理解社會學的真諦。
[1]王英.跨越學科的智慧.默頓科學社會學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1.
[2][美]M.J.利維.社會結構[M].新澤西: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52.
[3][美]J.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