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紅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系,江蘇 無錫 214153)
對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孫月紅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系,江蘇 無錫 214153)
作為高校中的一個弱勢群體:貧困生,在經濟和心靈上承受著比別人更大的壓力。在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對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加凸顯。文章在分析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表現、特點等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幾點看法和策略。
高校貧困生 心理問題 解決對策
貧困生是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產生與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收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等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家庭因素與個人認知的偏差也是造成他們貧困的重要原因。如今,貧困生在高校生所占的比重大概為15%-25%,并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部分學生在經濟上比較拮據——有些無法負擔學校所規定要繳納的費用,有些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同時在心理上也承受著難以名狀的負荷,相比其他同學,貧困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分析他們的心理表現、產生原因的同時,要不斷研究策略,引導他們走向積極的方向。
高校貧困生的心理表現一般分為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
積極的心理表現為該貧困生能夠正確認識現狀,積極應對所面臨的問題,在遇到難題時能夠奮發圖強、自強自立,對貧困所帶給自己的壓力能夠往好的方面看,化壓力為動力,逐步變得樂觀、強大、自信。對于他們而言,貧困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筆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只要他們不怕挫折、堅定不移地朝著理想奮斗,成功終將來臨。
消極的心理表現一般為該貧困生在應對經濟貧困的壓力時,由于心理能量不足,在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產生了偏差,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出現了如焦慮苦悶、敏感自卑、嫉妒虛榮、自閉偏激等心理貧困現象。
很多貧困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會有這樣一種感嘆:“身邊有錢的同學好多啊!”原先的同學都在同一個地區,在經濟條件方面可能不會出現太大的差距,但是現在卻不一樣了,看到人家好吃好喝,而自己卻還要為學費發愁,生活費更是沒有著落,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變得焦慮起來,囊中羞澀的滋味很不好受,慢慢地心情也變得十分苦悶,開始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們進行交往了。我曾遇到一位剛入學的新生,他很坦白地說出他恨他的父母,恨他們為什么那么窮,讓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這使得他抬不起頭,可見貧困如果讓一個人心理變得扭曲的話情況也是十分嚴重的。此外,來自學習、人際關系方面的壓力也顯現出來,很多貧困生都來自偏遠的農村或山區,在眼界見識、動手能力和與人交往方面可能都不是很優秀,此時焦慮感又會出現了,不斷地沖擊他們的大腦,人變得惶惶不安起來,精神負擔也越來越大,從而變得痛苦、壓抑。
自卑敏感是大部分貧困生的心理問題癥結所在。貧困生之所以自卑,就是“貧困”這頂帽子壓得太重,生活的沉重、巨大的經濟壓力很早就在他們的心里烙下了太深的印記,如果周圍的同學經濟條件差不多,這種自卑感可能就不會太明顯,慢慢地也可能會淡去,但是如果周圍的同學經濟條件很好,這種自卑感就會像毒藥一樣很快蔓延到全身各處、各個細胞,從而使他們變得敏感。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或是嘲笑的對象,貧困生更是,他們非常害怕別人談論他們的家庭情況、經濟收入,當別人談論這些的時候他們就會沉默,當別人在小聲說話的時候他們也會覺得可能是在談論他(她),于是他們開始變得不愿意說話、不愿意溝通、不愿意交際,覺得既然所有人都看不起自己那我還去自討沒趣干嘛,自閉心理由此而生。
部分貧困生不愿意承認自己“很窮”,他們在生活上并不是很節儉,穿著并不樸素,消費也沒有節制,很多同學反映“看不出他(她)哪里貧困”。在這些年的學生管理工作中,我也常常遇到這樣的學生,染著黃頭發,帶著好幾個耳釘,化妝濃艷……乍看上去確實很懷疑他們“貧困生”的身份,但是實際的情況是他們確實很窮,有的是孤兒,有的是單親,有的來自低保家庭……嫉妒虛榮心戰勝了其他理性思維,這時他們其實已經產生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可能會產生偏激情緒,同時也不愿意接受他人善意的幫助或資助,覺得那樣子是侮辱了他(她),他們不理解父母,也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只愿意盲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著重依托輔導員這個群體。如今高校的專職輔導員一般年齡都在30歲左右,有的甚至與學生同齡,這樣的年齡使得學生比較有親切感,感覺就如同普通的好朋友一般,學生也更愿意與之親近,而要解決或改善貧困生心理問題不能簡單地停留在處理日常事務上,要著重做好以下六個方面。
“以學生為本”,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時掌握貧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學習動態,多溝通、多交流,深入關心他們。同時,要加強貧困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引導貧困生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引導他們正視貧困,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和學習目標,端正生活、學習態度。幫助貧困生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全面提高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促進貧困生健康全面成長。
加強貧困生的消費觀教育,不過分看重并推崇金錢,同時也不視金錢如糞土,要做到合理消費,能省的地方盡量省,不能省的地方就要大方點。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提倡的美德,也永遠不會過時,對于沒有多少收入的學生而言,這一美德更需要大力宣傳,并好好實踐。然而在對自己深層次的投資上,如更高學歷的研讀、職業專業的培訓方面,貧困生也要盡量花錢讓自己充充電,就如俗話說的“錢要用在刀刃上”。要通過各種方法讓貧困生養成正確的消費觀,正確看待金錢和物質,形成較明確的消費理念。
對貧困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使貧困生能夠作出合理的自我評估,能夠認可自我、悅納自我,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所在的位置,有“自知之明”,當然指的不僅是自己的缺點弱勢,而且有自己的優點長處,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個道理,做到不卑不亢。
如今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學期基本上都要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活動月、活動周等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貧困生們可以通過這些活動,如心理講座、心理影片、心理團輔、心理話劇及心理測試和咨詢等使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陽光、積極向上,且在參與活動娛樂身心的同時增強自己的人際交往、組織管理能力和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心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一半。所以,對貧困生自信心的培養是一個相當重要也相當不容易的課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如輔導員、心理咨詢中心人員等,他們與貧困生直接接觸,直接影響到貧困生心理、情緒等。如果這些人員本身不尊重貧困生,把他們看作是“特殊人群”、“二等公民”,那么在處理心理問題上就會存在偏見,如果這種偏見情緒被貧困生感知到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為嚴重甚至到無法挽回的地步。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尊重貧困生,抱著十二分的真誠和真心來對待他們,使他們感到溫暖和愛,做到潤物細無聲,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人格。
優秀的貧困生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高校要把這部分學生自強自立的事跡在貧困生中進行宣傳,樹立典型,加以表彰,讓其他貧困生從內心感到深受鼓舞,找到自信,并立志向典型學習。此外,對非貧困生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對那些愛炫耀、高消費的同學要進行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富裕”和他人的“貧困”,鼓勵學生自己創造“財富”,教育他們對貧困生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歧視。 這樣內外結合有利于創造一種更為和平友愛、和諧團結的氛圍,促進貧困生成長、成才、成功。
貧困對人生來說是一種磨難,同時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上帝在此處關門,必定會在別處開窗”,物質貧乏背后必定會有別樣的豐富,物質的貧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貧瘠,而最可怕的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匱乏。讓貧困生擁有陽光健康的心靈和完整健全的人格,需要整個社會、高校和所有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將點滴的情感匯聚成愛的河流,為所有貧困生帶去豐富的養分,滋養心靈和身體。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以人為本,通過正確的方法和策略來引導,妥善采取措施為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未來。
[1]楊穎虹.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現代營銷,2010,(12).
[2]苗磊.輔導員工作中如何培養貧困生的非智力因素[J].科教文匯,2008,(07).
[3]桂富強.高校貧困生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01).
[4]鄒戰英.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析[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03).
[5]陳烈,彭建軍.貧困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及對策[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