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道明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成都 611741)
在職業需求下的高職高專培養方案改革探析
凌道明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成都 611741)
高職高專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在職業需求下,這種愿望和社會需求表現更為突出,因此針對這些問題,作者從教育教學、專業學科、考核考試、隊伍建設和畢業實訓角度進行改革探析,并結合本校的改革進行論述,以達到拋磚引玉之效。
高職高專職業需求培養方案
目前,國內的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并正在向普及化教育方向推進,其中高職高專教育已成為大眾、普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質量逐年提高;加之自1999年高校大幅度的擴招,使得高職高專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這就需要高職高專生必須掌握一技之長,來彌補專科學歷及職業證書帶來的就業競爭力的不足。所謂一技之長就是要求高職高專生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具備一些基本素質。從側面講,就是不需要學生學習太多、太深的理論知識,著重按社會需求培養學生。而目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主要存在辦學特色不鮮明、課程和教學內容不合理、資源搭配不均勻、管理模式欠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突出、科研與教學不對稱等問題;同時,教學大綱尚不成熟,人才培養還沒有完全體現高職高專的教育特色和定位。當前高職高專教育主要特征表現在:(1)專業設置要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2)專業教學內容、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按適應崗位職業能力來確定;(3)強調實訓和動手能力的培養;(4)從多角度、多層次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5)培養學生多方面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自信力。高職高專定位主要體現在:從高職高專的專業性、針對性、實踐性等角度培養學生成為從事企事業單位、公司,以及生產一線的技術、操作和管理工作的中高等技術應用人才。這就需要從教師科研教學,學生能力、綜合素質培養和社會對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等方面來確立培養方案,來改革當前培養方案,因此需要進一步拓寬學生就業口徑、就業范圍,重在改革,重在實踐,重在創新,重在動手,重在操作,重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能力的中高等技術應用人才。
在職業需求下,我們必須轉變教學教育的思想觀念,明確人才培訓方案的特征和定位,加強職業素質教育,改革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學科專業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改革現有的考核考試制度,改革老師、學生隊伍建議,建立一套適合高職專畢業質量檢驗體系。
當今許多高職高專學校也實現了學分制體系教育教學,雖然學分制改變了過去單一、一切由教師安排的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加強了學生選課學習的主觀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突出性,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學生滋生厭學情緒。這主要是由于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所造成,從某種程度上把學生對知識獲取的競爭力轉嫁了一部分給教師。目的是使學生更輕松的學習,但事實相反,學生自覺能力不是想象的那樣好,可以說沒有形成好的競爭體系。這是由于高職高專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不是太好,表明他們沒有形成一種好的自覺能力。同時,學生對自身思想品格,以及對社會、就業形勢認識不清,也沒有認識到現實的壓力。針對這些問題,必須對現有的學分制進行改革,進一步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實用性,使學生與教師的競爭力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以促使學生認識學習本領,同學間形成健康的競爭氛圍,教師努力做好教學教育工作。因此,應從以下兩點來實現學分制的改革,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教師的責任感。
第一,減少學生選課的自主性,增強學生個性選擇性。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學生為了拿學分而選課,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愛好、興趣選擇課程,選擇教師。
第二,增強教師的責任感,提高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的責任感、引導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增強競爭氛圍等。改變過去一部分教師只上課不管學生,只按照教學大綱上完書本知識,而不去有效引導學生怎樣將理論知識轉化成實際操作能力的現狀。當然在普通大學、重點大學這種方法是可行,畢竟那里的學生的自覺性比高職高專學生強。
高職高專的專業和學科應該主動去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而課程設置也應該著重安排工程應用指導性課程,課程應該精而少,思想課、理論課夠用就行,多安排實訓練習;同時,多請校內外相關專家開設一些講座,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找到合適的目標;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網上學習,獲取新知識,然后逐漸積累。
在課程設置方面,根據學生的興趣分不同的方向設置課程。如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可以分軟件開發和實用軟件應用兩個方向;課程設置應該著重安排軟件開發和實用軟件應用相關課程,并按照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綱要而進行課程平衡。因此可以按下面四個方面進行專業學科改革。
第一,專業學科定位,按照社會需求與發展設置不同的學科及專業,要做到對學科專業定位準確,大力挖掘具有潛力的專業學科。
第二,注重專業學科的特色性,即要做出學校的品牌專業、名氣學科,以提高學校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適合知識經濟的要求。這就可以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精品課程為平臺來建立學校具有生命力、競爭力的品牌專業、名氣學科。
第三,加大力度做好專業學科設置,做到因地制宜,量體裁衣設置專業,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社會需求開設不同的學科。
第四,要在課程設置上加大力度,少開設或不開設置與工程應用技術沒有直接聯系的課程,多開設一些實踐性的課程。如計算機應用專業中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接口技術》等課程就可以不開設或精減開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專科學校開的課程與本科開設的很相近,這樣就違背了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目標。
建立好的考核考試制度是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應該改革過去只考核少追究責任,只考試少評估的教學方法。應該根據教育部高職高專人才評估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考試制度,對教師進行嚴格的考核,以提高教師的緊迫感、責任感;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讓他們能夠適應這些制度。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改革考核制度,進一步完善對教師的考核流程。一年中,可以對教師進行兩至四次的考核,主要從教學業務水平、教學技能方法和科研實踐能力三個方面建立考核制度;采用隨機的形式對教師跟蹤考核、固定考核、集中考核、個別考核等,同時,結合目前的師評系統進行綜合分析,得到最終考核結果。
第二,改革考試制度。學習實踐是目的,考試是手段,但確立好的考試方法、考試制度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很多學生抱著一種僥幸心理,認為只要期末考試及格、得到學分就萬事大吉,這導致他們學習不認真,學習不踏實,只為考試及格、拿學分而學習,疏于為增強自己的綜合能力、整體素質而學習、實踐,以致這一部分學生畢業就失業。因此須要對考試制度進行改革:(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考試;(2)開卷閉卷相依存考試;(3)集中分散方式考試;(4)集中出題,集中閱卷;(5)個性、興趣相促進考試;(6)評分標準改革。
第三,營造和諧的考核考試環境,使教師和學生既有緊迫感,又有責任感,還有壓力感;同時,使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既高興,又有成就感。
隊伍建設主要從教師師資隊伍和學生隊伍兩個角度進行改革。在高職高專學校中,教師隊伍建設在過去只要求教師能教好書就行,但這樣長期下去,會使很多教師知識陳舊、枯竭,不能及時得到更新,不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其實教學與科研是統一、相互補充的。可以這樣說,教學與科研是學校的核心價值之一。同時組建好的科研團隊和實踐團隊,也是高職高專學校所必須的,這是因為科研、實踐團隊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增強學校的軟實力。
而學生隊伍建設主要從思想素質、人文關懷、健康的心態和身體、競爭意識、憂患意識等角度進行教育培養,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獲得真才實學,學到真本領打好堅實的基礎。因此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改革隊伍建設。
第一,提高教師的科研教學水平,建立有效的科研團隊和實踐團隊,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增強學校的軟實力。
第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增強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畢業實訓是學生走向實踐、踏入社會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但針對高職高專一直都沒有一個好的畢業質量評價方法來指導畢業生進行畢業創作,本校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提出對專科生的畢業質量體系的改革方案,即畢業生質量評價體系的“四個一”工程。針對師范生,提供一份標準的文檔教案、一份規范的電子教案、一段模擬教學錄像、一項特色技能成果;對非師范生,提供一個設計方案、一份實訓報告、一個制作成果、一項特色技能。
“四個一”工程是高職高專質量檢驗的重要物化標準體系,它不僅不同于本科的內容,而且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踐意義。
總之,優化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方案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全新課題,通過制定好的培養方案,完成教學、人才培養等任務,并合理利用相關的資源,繼續探索。本文針對職業需求下的高職高專的狀況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分析新的培養方案的改革思路。要做到這些,必須解放教育教學的思想,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
[1] 王紅巖.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歷史借鑒——20世紀50年代高等教育課程改革述評.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04.
[2] 韓延倫.國外高校課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及對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啟示.大學教育科學,2005,02.
[3] 段發明.論課程改革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兩種形態.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05.
[4] 李建平.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全新挑戰.教育發展研究,2002,01.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07SA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