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裕樓
(沛縣龍固中學,江蘇 沛縣 221613)
作文是語言的藝術,一篇作文,語言就好像是產品的包裝,包裝精美別致的產品很快會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同樣,語言優美文采出眾的作文會給人眼前猛然一亮的感覺,讀者的精神會猛然一震,閱讀興趣就會立即濃郁起來。那么,怎樣才能寫出如此具有文采的作文來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精心選用恰當的詞語,靚化作文語言。
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煉句。據史料記載,蘇軾、黃庭堅和蘇小妹三人論詩,蘇小妹提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讓蘇東坡在“輕風”、“細柳”之間和“淡月”、“梅花”各加一個詞語,構成兩句富有韻味的詩。蘇東坡先填成“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蘇小妹認為是詩中下品。蘇東坡重新填成“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蘇小妹認為有些韻味,但還不是上品。黃庭堅急了,問蘇小妹到底填什么詞才是上品。蘇小妹當即填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軾、黃庭堅都以為妙絕。由此可見,古代大文豪們寫詩都非常講究選擇最有表現力的詞語,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精心選擇詞語,在遣詞造句上狠下工夫。例如:注意書面語詞語的使用,少用或不用方言土語中的詞語;注意精心選用動詞和形容詞,準確描寫行動和狀態;注意精心選擇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少使用過于平淡的詞語。精心選擇網絡等流行詞語,表現撲面而來的時代氣息,等等。
2.恰當使用修辭手法,靚化作文語言。
為了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先人在長期的語言實踐運用中發明了修辭手法。根據語言環境,恰到好處地選用修辭手法,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例如,“偉大的祖國是我敬愛的母親。”這句話是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祖國比作自己的母親,表達了海外華人對祖國無比思念、無比熱愛和無限崇敬之情。譬如,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隨著時光的流逝,詩人的處境的變化,詩人先后將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形象生動而又親切自然的表達對家鄉、母親、新娘和大陸的思念。由于作者精心選擇意象譬喻,這首詩成了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3.注意句式巧妙變化,靚化作文語言。
句子有長句和短句之分,長句由于內容較多,句子的結構比較嚴密,可以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顯得比較莊重嚴肅。短句內容較少,靈活性大,并且活潑生動,表意比較靈活自由,給人輕松活潑之感。在作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長句短句結合使用,整句和散句結合使用,使自己作文的語言表達富于變化,富有朝氣與活力。
例如,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在描寫春畫圖這部分,句式的選用就很講究。“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為短句,但句式整齊。“閉了眼,樹上仿佛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為長句,“野花遍地是:雜樣兒的,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里采用了長句短句相結合,整句散句相結合的句式,把百花爭春,春花爛漫,百花爭奇斗艷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把作文比作將要動工興建一座房子,那么建筑材料就是作文材料。選擇什么樣的材料來建造房子,對房子的質量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樣,選擇什么樣的材料(寫作素材)來寫作文,對這篇作文質量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選擇哪些好的材料,才能寫出好作文來了呢?
1.選擇那些最能表現主題的材料。
主題,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是一篇文章的統帥。文章的主題必須通過文章的內容來體現,內容必須集中表達文章的主題。主題和內容的關系是統帥與被統帥的關系,主題決定內容,內容為主題服務。弄清這一點,就必須選擇那些最能集中反映文章主題的內容來寫,這是一個方向性的問題,容不得發生任何偏差和閃失。
2.選擇那些了如指掌的材料。
爛熟于心才能了如指掌。選擇那些我們親自經歷過的,甚至經常參與的事情來寫,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因為事情的過程我們一清二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明明白白,事情中的人物我們還歷歷在目,人物的話語還猶在耳畔,就連事情的細枝末節也清晰如初,所以一提起筆來,寫作的素材就像長江之水滔滔不絕、滾滾而來,想寫不出來都不可能。
3.選擇那些最感動不已的材料。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最容易記住那些感動過自己、快樂過自己的事。生活是紛繁復雜的,人們每天都在經歷著這樣那樣的事情,有些事情是我們不想經歷但又不得不經歷的,在這樣的事情里,我們往往比較被動,沒有參與的熱情,也沒有積極參與的熱情,事后往往極容易淡忘。有一些事情,我們希望發生,渴望參與,參與其中,喜氣洋洋,豪情萬丈,這樣的事情讓我們感動不已,我們往往容易記住。選擇這樣的事情來寫作,往往就有話說,有一吐為快的欲望,就極容易寫好。
4.選擇那些記憶猶新的材料。
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變遷,很多事情漸漸地淡忘,迷糊得像遠天的云煙,不復可尋。而另外一些事情,無論歲月如何變幻,無論時光怎樣荏苒,在漸行漸遠的時光的帷幕上,卻越發清晰起來,讓你揮之不去,成為永不磨滅的痕跡。這里有著我們千回百轉的追求,這里有著我們刻骨銘心的愛恨情仇,這里有著我們曾經無比強烈的心靈震顫。這些事停泊在記憶的最幽深的港灣里,銘刻在我們的心靈最深處,寫出來別人和我們一樣,將會很感興趣,讀后收獲良多,興許有些還會讓讀者記憶猶新。
作文結構方式主要有總分式、并列式、遞進式等幾種。如果人為地將作文切成三塊來看的話,作文可以切成開頭、中間和結尾三部分。我按照這三個部分的順序,依次談談如何引導學生美化三部分的結構,提升自己作文的品質。
除作文題目外,開頭是最先進入讀者視野的部分。開頭要盡可能表現出自己的亮色,深深地把讀者吸引住,讓讀者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產生欲罷不能的效果。開頭可以描繪優美的景物,可以描繪精彩的場面,可以抒發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可以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可以點明寫作對象明確讀者的閱讀重點等。古人強調文章開頭應為“鳳頭”,就是說,就是要求文章開頭簡短而妍麗。事實上,文章開頭內容確實不宜過長,否則容易將讀者剛建立起來的閱讀興趣拖垮,就無心繼續閱讀下去了。通過上述做法先聲奪人,牢牢地抓住讀者,這樣的開頭,作文就成功一半了。
中間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內容,是上承開頭,下啟結尾的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古人強調文章中間當如“豬肚”。我認為,這就要求作為文章主體部分,中間應該內容豐富、充實,要緊緊圍繞文章中心,根據表現中心的需要,以大量翔實的內容滿足讀者被激發起來的閱讀欲望,為下文的闡發作者的個性化的感悟和表達作文主題服務。
結尾,作為文章的最后部分,比較好的做法是短促有力,來一個華麗的轉身之后就立即離去,給人一種不舍,給人一種震撼,給人一種啟發,給人一種余味無窮,給讀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等,這樣就符合古人所說的“豹尾”的要求了。
不同的材料可以表達相同的主題,相同的材料可以表達不同的主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獨特的視角,發現作文素材所蘊含的主題,并用適當的手段凸顯出來,這樣文章的主題才得到充分的顯現。那么如何深化文章的主題,提升作文品質呢?可以通過深入分析發現材料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可以深入探究事情的本質意義,可以提煉出材料給我們的有益的啟示,可以聯系當今社會實際揭示事件的積極意義等。總之,想一般人之未想,說一般人之未說,寫一般人之未寫。這樣的作文主題就得以深化,站得高,自然看得遠了。
由上述可見,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無論是平時訓練還是最后考試,語文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靚化自己的作文,可以靚化作文語言,可以優化作文選材,可以美化作文結構,可以深化作文主題等角度,實現作文的整體靚化,提升學生作文的品質。當然靚化學生作文的途徑還很多,這里就不贅述了。只要我們堅持靚化學生作文的思考與實踐,不斷總結和探索,路子就會越走越寬,效果就會越來越好,提高作文教學效益的美好愿景必將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