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琴
(西南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0715)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間,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和使命日益凸顯,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生命線位置和覆蓋面的錯位甚至出現許多真空地帶等問題,由此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改革需借鑒柏拉圖《理想國》這樣一朵在西方哲學和教育學界盛譽極高的奇葩。
當今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使人們在思想觀念、價值認同、學習積極性方面呈現破碎化的趨勢,并相應地帶來了理想信念的失落、道德行為失范的行為,所以我們要極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以求找到借鑒之路。
理念決定出路,思維決定辦法,何種教育理念就會形成何種教育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根源在于教育理念的陳舊一味地遵循傳統而缺乏創新。例如在中學階段:中學生意識和心理從兒童心理變質而來又急速地向成人水平發展,因而中學生心理具有鮮明的過渡性,正處于過渡時期的中學生社會性成熟還不充分,表現是多樣且復雜的,尤其表現為突發好動性、隨即多邊性、自我獨立性、社會實踐性,一味地沿襲傳統而缺乏新意的教育勢必徒勞無功。
思想政治教育既植根于生活世界,如:高中必修教材經濟與生活、政治與生活、文化與生活、哲學與生活,又受制于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欲在理論上說服教育但更注重在實踐上說服,但是不少中學生認為教材只是成為了考試的工具而并非知識的象征,并且在實踐生活中毫無指導意義和操作性。理論與實踐是孿生兄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現了斷裂,都成為了思想上和課本上的巨人生活中的小人導致思想政治目標退守到了道德的底線。這是時代精神精華的喪失,也是國民素質和國家理想的下滑。
思想政治教育在民眾的思維力更多幻化為政治,使其內容窄華。[1]我們不得不承認思想政治教育并未突破“政治思想教育模式”,而作為個體的人的價值問題和人格獨立性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很多人借著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性的學科特點,無限地拓寬其內容與功能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模糊,內容流于形式,被庸俗化。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精心設計了一個理想的國家,并系統闡述了其教育理念和方式,在其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貫穿其中,被認為是保證國家合于“理念”的決定因素,柏拉圖倡導通過教育來培養公民智慧、勇敢、節制、正義的品德,使社會各階層的公民都能夠遵循社會道德規范,整個國家達到一個至善、正義、公正的狀態。
在柏拉圖的教育體系中,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教育體系是一個人靈魂轉向的過程也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和推理的過程,從而引導人尋求“善”與“美”。
1.走進《理想國》的教育方式
柏拉圖反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因為這只是簡單機械的記憶,缺乏追求精神和創新的動力,使人沉迷于簡單到簡單的模式之中。就像[2]柏拉圖認為教育不能把靈魂里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里去一樣,好像不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里去一樣。在新課改和倡導素質教育的時代背景下,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采用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師生互動,發揮學生的中心作用。以事實為依據,時事政治為補充,構建一種師生、同學之間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動平臺,理論與實踐互相辯證、剖析的道路。
2.走進《理想國》的教育過程
金質的、銀質的和銅鐵質的事物都有屬于自身的屬性。《理想國》三個階級各守本分,每一類人按其天性從事分內的事,而不得干預他人之事。全體公民無例外地,都天賦適合做什么,就應派給他什么任務,以便各就各業。而對于不同品質的人其所受的教育也應該不同,也就是中國式的因材施教。運用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水平、思維速度、智力方面都有差異,因此一個人得到的培養如果不合適,那么最好的天賦所得到的結果甚至會比差的天賦還要壞。現在的教育千篇一律,很多學校、教師與家長都一味地要求孩子埋頭苦讀,根本沒有考慮孩子本身的資質、能力、興趣等實際情況,所以如果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變革就要以此為戒。
3.走進《理想國》的教育內容
在《理想國》的教育思想中強調德育思想,崇尚“善”追求“善”。在柏拉圖看來“善”是人先天的一種內在存在,沒有不可教化的學生,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發現的過程,最終使公民成為擁有智慧、勇敢、節制、正義等道德品德。那么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變革過程中要以“成人”為目標、“成才”為支點,著重培養中學生“智慧”的品德、“勇敢”的品德、“節制”的品德。這種德育思想是實現社會政治思想的重要杠桿,是個人成長的重要保障。
柏拉圖從重視胎教開始,對各階段進行了明確的劃分,而且為了造就至善至美的優秀治國人才,他還第一個提出了人工作后還需要繼續受教育的思想。[3]柏拉圖將人生分為眾多階段如幼年至17、18歲這一階段要接受音樂和體育教育,形成靈魂的和諧美與身體的形態美,從而使靈魂的理性部分和激情部分協調一致。20歲至30歲這一階段主要學習科目為算術、幾何、天文學、諧音學為學習辯證法做準備。30歲至35歲這一階段主要學習辯證法。35歲至50歲這一階段主要擔任指揮戰爭和其他公務,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并接受各種考驗。這時柏拉圖的哲學王培養完畢,真理和權力合二為一。
終身教育理念尤其適合知識爆炸和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當今知識的老化現象極其嚴重,我們要及時更新知識儲備,才能在競爭中獲得發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而言也需借鑒柏拉圖終身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如在小學階段主要學習思想品德的知識、學習習慣的養成,中學階段就應該是是非判斷能力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的鞏固,大學階段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人生理念的形成。這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完善,又是對人成為合格公民的鍛造。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智慧的奇葩,應該有選擇性地接受其教育思想并汲取精華,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培育“四有”新人、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盧嵐.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歸因于超越[J].湖北.理論與改革,2011.
[2]張艷霞,王小丁.走進《理想國》尋找教育的精神家園[J].四川.教育百味,2009.
[3]鄭寶錦,趙強.教育:靈魂轉向的藝術[J].北京.當代教育科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