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君
(睢寧縣第二小學,江蘇 睢寧 221200)
經常聽一些老師說:“語文閱讀第一課時有什么好上的,讓學生學學生字,查查詞語,讀讀課文,劃分一下段落,說說一下段意,就可以了,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課堂教學評估、參加賽課、教學展示課、公開課等,也都重在考查第二課時課堂教學。于是乎,第一課時成了老師們想怎么上就怎么上的隨意課、閑置課,甚至是有的老師說的“可有可無課”。
對上述觀點,我起先也是將信將疑,但在不斷的教學探索中有了一些切身體悟,感覺到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十分重要,是上好第二課時的基礎。如一棵樹苗,只有把根扎下去了,才能廣泛地汲取地下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才能長得枝繁葉茂。因此,沒有第一課時做基礎,就沒有第二課時課堂教學隨處生成的精彩。
如何把語文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上得精彩呢?我提出以下四個方法。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最佳秘訣。學生在每節課開始的幾分鐘里,都有著對教學的強烈期望,如課始就能抓住學生興趣的投入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就會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因此學習氛圍的營造尤為重要。
課題是豐富的課程資源。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選入的課文多為名篇佳作,課題本身就有很強的吸引力,可從課題入手,深入挖掘其內涵,或激發讀者興趣,或引發讀者疑問,或催發讀者共鳴之情……如《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我抓住課題讓學生質疑:愛因斯坦是誰?他是什么樣的人呢?小女孩是誰?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在學生這些質疑中,順勢引入,文中能否找到這些答案呢?激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極大興趣。在積極閱讀的過程中,在探索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分析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在朗朗書聲中,學生初步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和成長的幸福感。
作者資料是另一重要課程資源。如教學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我是這樣激趣的:“我們先來對接古詩句好嗎?‘洛陽親友如相問,……’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的作者就嵌在詩句中,她是誰?”生齊聲答:“冰心。”聲音響亮,所有學生的思維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板書后問:“她姓‘冰’名‘心’嗎?你知道有關冰心的資料嗎?你是以怎樣的方式獲得的?”生回答后,立即給予肯定的評價:“你學會預習了,養成了預習的好習慣。”“你為學會學習踏出關鍵的一步!恭喜你!”“你真是一個小讀書家!”通過評價語言,一方面告訴學生學習的方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學會欣賞別人,樹立榜樣意識。從獲得評價的學生洋溢笑容的臉上,我看到了更為專注課堂學習情緒,整堂課彌漫著濃濃的學習氛圍。
《義務教育語文課標》每一學段都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建議部分又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課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課標》中的要求和建議,無不說明閱讀教學中對于“讀”的重要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閱讀方法和古人“讀破萬卷書”的閱讀量,也說明了讀熟、讀透文本是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和重要作用。
第一課時教學,重在引導、激勵學生反復閱讀文本。怎樣激勵學生閱讀文本呢?我的嘗試:①競賽法。看誰能做到:不添字,不丟字,不讀破詞句。②表演法。選取你讀得好的片段,以朗誦的形式表演出來,評出表演獎。③挑戰法。好的美文,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后,讓學生以挑戰形勢來讀。師生共評,頒發擂主獎。④導游法。如學習《莫高窟》、《黃山奇松》、《黃果樹瀑布》這些介紹祖國名勝的課文時,讓他們試著做一名導游,介紹課文內容,設最佳導游獎。⑤訪談法。如《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神奇的克隆》、《夢游飛天》設計讀文本后,把自己的想法設計成問題進行提問,做簡短的訪問談片段,設最佳訪談獎。這些方法重在給學生提出一個閱讀要求,創設良好情境,評議力求公平、公正,建議懇切,有激勵性,先松后嚴,保護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目的性很明確:激發學生反復閱讀文本,與文本交流,把自己閱讀文本的情感升發出來,而以讀再現文本,初步達到以聲達情、以情達意的效果。如此學生不僅學會了有感情地朗讀,而且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打下了“暗流涌動”的情感基礎,一切盡在“朗讀”中。
“挈領而頓,百毛皆順”。一篇課文幾遍讀下來之后,關鍵是幫助學生及時提煉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表達順序。“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然文體不同,其方法各不同,但要把“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進行到底。如《記金華雙龍洞》記述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按游覽順序寫了 “去雙龍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孔隙)→游內洞→出洞”,其間寫了所見、所聞、所感。為讓學生理清順序,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條溪流,引導學生找出“一路迎著溪流”分別到了哪些地方,在溪流上方用箭頭標注,寫下地點。學習《夜晚的實驗》我采用設計表格式,分列斯帕拉捷實驗的“次數、做法、說明、結論”等幾項,要求學生讀后小組合作完成。教學《云雀的心愿》,我采用反復吟誦式:“小云雀跟著媽媽,飛呀飛,飛到……看到……聽到……”教學《半截蠟燭》,我采用特定場景式,絕密情報藏于半截蠟燭中—伯諾德夫人以油燈亮些為由吹熄蠟燭(失敗)—杰克借搬柴端走蠟燭(失敗)—杰奎琳嬌聲央求上樓睡覺拿走蠟燭(成功)。以“蠟燭”為敘事主線,描寫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驚心動魄,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其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值得我們教師細細思考。如何把學生閱讀文本的愿望引向更深層?高明的課堂結束不是終結,而是另一個思索的起點。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會適時地把學生引到一個岔路口,而在下一個岔路口迎接到他們的到來。
近年來,小學寫字教學悄然隱退,有人認為寫字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高年級用不著教寫字了,進行寫字指導更是沒有必要。打開《課標》,各個學段識字與寫字都明確要求:“寫規范、端正、整潔的正楷字;養成良好的寫字姿勢及書寫習慣;從書法作品中體會審美價值。”這些都說明,寫字不是不用教,而是應該好好地教。于永正老師說:“閱讀教學就是教學生讀好書,寫好字,寫好作文。”名師大家都注重學生的寫字教學,何況我們呢?
在閱讀教學中我嘗試這樣教寫字:每節課留5—6分鐘,可分散,可集中,隨板書需要而定,指導學生寫字,但無論何時教寫,都按“讀帖—描帖—臨帖—練寫”的順序各寫一個字,寫后說說是哪個字,哪一筆畫寫不好,我才范寫,學生再練寫。我的范寫放在學生“體驗”之后,重在指導“寫不好的部分”,教在“困難”處。生活中,學騎自行車,無論你示范多么準確到位,講解動作多么生動、透徹,都不能讓初學者一下子掌握動作要領,完全會騎車,初學者還得在反復練習中體驗,才能得以融會貫通,逐步掌握動作要領。心理學中動作技能形成有四個階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練。我認為讀帖是定向,臨帖是模仿,范寫是整合,練寫是不斷熟練、內化寫字技能。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生寫字時應創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如放音樂,講解、示范多用打比方、擬人。另外,對寫字評價也要語言詼諧有趣,多表揚、激勵等。
寫好字也是語文素養的一項重要基本功,體現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試想一個連基本漢字都寫不好的人,談何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得法的課堂定能“事半功倍”,激發情趣,讓學生想學、樂學,真正地參與進去。師生互動的課堂定能異彩紛呈,靈性閃動。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2]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
[3]管向群.中國教師最需要的新理念.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8.
[4]方國才.新課程怎樣教得精彩.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
[5]劉曉明.關注教師的心理成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6]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