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旻
(江蘇大學 京江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研究
陳天旻
(江蘇大學 京江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0)
大學生就業誠信問題,歷來是高校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誠信缺失的表現,對其進行歸因,提出了一系列推進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的措施與途徑,以期對高校加強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有所裨益。
大學生就業 誠信教育 誠信意識
教育的本義是培養學生成人,何謂成人?儒家五常曰“仁、義、禮、智、信”,誠實守信是立身之本。高校開展誠信教育,旨在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誠信環境,使學生具有健康的人格、科學的批判精神。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靈活就業的機制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的同時,也使很多大學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誠信意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和挑戰。
1.簡歷——偽造事實,弄虛作假。
在就業過程中,有些大學生為了能在眾多的應聘者中脫穎而出,在求職簡歷上大做手腳,把個人簡歷寫得精彩絕倫、完美無缺。主要表現為:一是修改學習成績。少數學生在填寫成績單時,只填分數高的課程,不填分數低或者不及格課程,甚至還有人把低分改成高分,把及格改為優秀。二是隨意“加官晉爵”。本來只是普通學生,卻隨心所欲地為自己套上院、系學生會干部,班干部等學干頭銜。三是克隆他人成果。個別學生把別人的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證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獎勵,改頭換面加以復制,變成自己的學業成果。
2.面試——自我吹噓,夸夸其談。
一些畢業生面試中不懂裝懂,夸夸其談,極力掩飾自己的缺陷。把參加某項活動說成活動的主要組織者,把對某些技能淺顯的了解說成是熟練精通,把偶爾的打工經歷說成具有豐富的相關工作經驗。對用人單位提出的問題,一味迎合,不做如實回答,投用人單位之所好。
3.簽約——心猿意馬,見異思遷。
面臨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一些畢業生希望盡早定下工作,不管工作是否理想,是否適合自己,只為以防萬一,便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在簽約的同時,就做好違約的準備。一旦發現有更好的企業出現,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毀約。某些高校為了促進學生就業,發給畢業生多分畢業生推薦表,這更助長了學生隨意毀約的風氣。
1.社會誠信危機的影響。
社會政治腐敗,經濟欺詐,制假販假,道德秩序失衡,人際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強烈預示著社會誠信意識的弱化,甚至喪失。在大學這座“象牙塔”里,學術道德失范,各種論文抄襲、文憑造假等學術腐敗現象泛濫,這給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畢竟是社會人,難免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忽略了思想道德的自我塑造,缺乏自我約束,是非觀念淡薄,誠信意識弱化,在就業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誠信的舉動。
2.高校誠信教育的缺失。
高等學校素質教育提倡德育為首,長期以來,高校非常重視德育,但在內容設置上往往偏向政治教育,忽視道德教育。同時,隨著近些年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高校對學生的教育更加趨向于實用性,重科技教育、輕文化教育,重專業教育、輕道德教育的現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以解決就業為第一目的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會無意識地“縱容”學生作假,從而削弱了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效果,成為大學生就業失信的又一誘因。
3.大學生誠信意識的缺乏。
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加之社會各領域急功近利,不以誠信為本等現象必然反映到學校,使大學生產生功利主義思想,將社會中的一些消極現象當做社會的主流趨向。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就業期望值過高的現象,對現實估計不足,過多關注自我價值和盲目攀比。這都會使大學生逐漸失去誠信觀念與社會責任感,一味追求功利,從而導致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誠信問題。
4.用人單位招聘方式不科學。
目前,一些用人單位招聘人才只是片面看重學歷、證書,對畢業生的了解僅僅憑借簡歷和幾分鐘簡單的自我介紹,缺乏深入的認識,這就給了大學生在簡歷、面試中造假的機會。同時,一些用人單位不顧及招聘職位的實際,提出非名牌大學不要,非優秀畢業生不要,非計算機、英語等級證書不要,非研究生不要,這些過高的要求使得畢業生不得不為這些過高的要求“動腦筋、想辦法”,助長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弄虛作假風氣。還有一些用人單位開出高薪、解決住房等虛高的聘用條件來吸引畢業生,使得畢業生不守誠信,隨意毀約。
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不僅會損害高校聲譽,影響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而且會損害大學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更會增加用人單位的招聘成本,在社會上產生極壞的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實施綜合就業指導,避免就業失信是很有必要的。
1.端正學風,做好就業誠信教育的第一步。
學生最主要的職責就是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增長才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在當今高校中,60分萬歲的思想還很普遍,不少學生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尤其是在獨立學院,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曠課、掛科現象十分普遍,學風渙散。狠抓學風,使學生成績提高,專業技能扎實,各類證書、獎勵無一不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增加競爭資本,以真實的成績與能力競聘崗位,使“不誠信”的就業行為沒有市場。
端正學風,一方面要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要進行教學形式的改革,結合學生的特點、興趣安排課程,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2.加強輿論宣傳,開展多種形式的誠信教育。
高校作為大學生的直接培養者和教育者,對誠信教育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通過對大學生誠信觀念的培養和教育,使廣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圍內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實學去追求更多的利益。高校可以結合畢業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誠信教育。如在畢業生求職時,提倡填寫真實簡歷,舉辦誠信簽名活動;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明禮誠信”的學習、討論活動;結合助學貸款,開展“誠信還款”活動,等等。
重誠守信的輿論環境也可以為大學生誠信提供動力和指導。高校可以利用校報、廣播電臺、櫥窗等校內媒介,大力宣傳誠信道德規范,宣傳誠信的典型事例,充分利用輿論工具強化大學生誠信觀念。同時發揮廣大教師的榜樣作用,以高尚、誠信的師德影響、感染學生,把誠信教育滲透到學校工作和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誠信教育的大環境。
3.加強就業指導,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高校要對大學生進行就業相關政策與技巧的指導,使畢業生能夠把握就業市場的最新動態,正確認識就業形式,在充分評價自己的能力和對現實作出客觀評價的基礎上加以就業定位,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指導大學生學習、掌握當前我國在就業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使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自覺地、有意識地遵守法律法規。同時,指導大學生正確理解“雙向選擇”的概念,調整就業期望值。并加強對大學生就業技巧、就業心理的指導,增強大學生的就業信心。
4.加強監督管理,構建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
高校要將誠信納入到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中,將誠信作為大學生在校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立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把大學生誠信表現用明確的評價指標進行科學的衡量和定位。通過數據、行為和事實來衡量大學生的誠信度。大學生個人信用檔案可以囊括大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校期間的學業完成情況、圖書館借閱情況、考試守紀情況、借還貸款情況,將其作為考察誠信的內容,分別記入個人信用檔案中。高校還應該加強監督管理,將學生平時的獎學金評定、學習成績、社會活動、政治面貌等真實信息及時錄入個人信用檔案中。在進行就業雙向選擇的時候,高校可以面向用人單位設立“誠信窗口”,使用人單位可以查詢、驗證學生的相關信息。高校還要加強就業推薦表和就業協議書的管理,建立學生的簽約管理系統,教育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一定要綜合分析,深思熟慮后再決定是否簽約,克服簽約的盲目性,降低毀約風險。
高校是培養一代新人,教化一代新風,引領一代社會良知的重要場所。誠信作為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道德品質,是每一個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如何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誠信教育,光靠高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的就業誠信問題,實際上是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綜合因素的反映。實現大學生誠信就業,還需要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誠信的氛圍,用一整套的信用機制來約束失信行為,使每一個人能夠在自律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渠道實現自己的利益。應構建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體系,建立求職市場的誠信制度,任重而道遠。
[1]應國勇.當前大學生就業中的誠信問題及對策選擇[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
[2]周宏,馬萬賓.提高大學生畢業就業誠信水平的途徑分析[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報(職教版),2003,(1).
[3]鄧艷葵.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7).
[4]姜國祥.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程[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