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靜坤
(青島農業大學 海都學院,山東 萊陽 265200)
隨著語法研究從描寫到解釋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語義指向分析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語義指向分析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討論和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討論研究的內容涉及許多方面。整體看來,主要是圍繞兩個大的線索進行探索:一是從理論上對語義指向本身進行探討;二是運用語義指向分析法對具體的語言事實進行分析。本文的內容也包括上述兩個大方面:在理論方面,對語義指向分析產生的理論基礎及其語義指向的類型等問題加以探討;在應用方面,主要針對語義指向分析中的一個類型——動態語義指向分析展開論述,同時運用了語境和語用學的有關理論。
語義指向是語法的語義平面討論的內容,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顯然與學界對語義分析的重視分不開。我國漢語語法研究自第一部語著作《馬氏文通》出版到上世紀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傳統語法學的路子,注重意義,而不重視形式。上世紀50年代起,受到美國結構主義語法理論和方法的影響,先后出現了一大批成功運用描寫語法學理論和方法的論著。但是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結構主義語法分析方法重形式輕意義的傾向,意識到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重要性,句法結構中的語義問題逐漸成為人們自覺思考的理論問題。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語法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原則得到了共識。朱德熙很好地貫徹了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原則,總結出了:“真正的結合是要使形式和意義互相滲透。講形式的時候能夠得到語義方面的驗證,講意義的時候能夠得到形式方面的驗證。”[1]與此同時,胡裕樹、范曉進一步提出:“在漢語的語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統地把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語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區別開來,又互相兼顧地結合起來。”[2]三個平面理論的提出,為深化漢語語法研究指出了一條新路,使我們更加重視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靜態和動態的結合,對語法現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分析。語義指向分析正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我們以在分析中是否考慮語境因素的影響而使句子的語義指向發生變化為依據,把語義指向分析分為靜態語義指向分析和動態語義指向分析兩大類型。[3]
靜態語義指向分析是指我們在考察一個句子的某個成分的語義指向的時候,孤立地從這個句子出發,不考慮語境等因素的影響而直接分析出它的指向。由于這些語義指向跟語境沒有關系,是從句子本身直接分析出來的,因此一般是固定不變的;如果我們考察分析某個句子成分的語義指向時,考慮語境因素的影響,并且在不同的語境下,考察對象的語義指向也會隨之不同,那么就把這種方法稱為動態的語義指向分析。這種分析方法的特點是某一個成分的語義指向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語境下會分析出不同的結果。
相對于靜態語義指向分析方法而言,運用動態語義指向分析方法分析語言事實的文章較少,因此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和加強。本文將簡要地結合例子討論動態語義指向分析方法的運用,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運用動態語義指向分析方法時,語境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當然,語境又是由不同的因素構成的。關于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雖然各家的角度不盡相同,但是觀點基本一致,即都認為語境從大的層面上看是由語言內語境和語言外語境組成。內部語境是指由詞語句段構成的語言符號環境;外部語境指的是非語言符號環境。此外,我們還應該認識到語境是有層級性的。語言內語境又可以分為語篇語境和句際語境等,語言外語境又分為伴隨語境、場景語境、心理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等。下面主要結合語言內環境中的句際語境和語言外語境中的場景語境來分析具體的語言事實。
句際語境,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上下文語境,主要指文章中前后句、上下文之間的銜接。這一因素在進行語義指向分析時,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1.副詞的語義指向
(1)我只吃了一個面包。
句子中副詞“只”的語義指向會受前句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在(1A)句中,“只”在語義上指向“一個面包”,其中“一”也可以省略而不影響句子的意義。這句話的焦點是名詞性成分“一個面包”。在(1B)句中,“只”在語義上指向“一個”,此時“一個”成了全句的焦點。 在(1C)句中,“只”在語義上指向后面的動詞“吃”,而謂詞性成分“吃了一個面包”成了全句的焦點。
(2)小張也喜歡小趙。
由于前一個分句設定出了具體的語境,因此副詞“也”的范圍,即語義指向也就確定下來了。在(2A)中副詞“也”指向“小趙”,在(2B)中副詞“也”指向“小張”。
(3)他沒殺人。
句中的否定副詞“沒”的語義指向會受到后面的分句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在(3A)中“沒”否定的是“人”,即語義指向“人”;在(3B)中“沒”否定的是動詞“殺”,即語義指向“殺”;在(3C)中“沒”否定的是“他”,即語義指向“他”。
2.副詞之外的其他的詞語
(4)雞不吃了。
(4A)別再喂雞了,雞不吃了。
(4B)大家都吃飽了,雞不吃了。
句子中的名詞“雞”,在不同的語境,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在(4A)句中“雞”是施事者,如果后一個分句中出現賓語(雞食、野菜等),那么“雞”是指向者。 在(4B)句中“雞”是受事者,是被指向的對象。
(5)他在他的住處被槍彈擊中以后。
句子中“擊中”的語義指向,由于受后一個分句的影響會有所不同。在(5A)中,從后一個分句表達的意義可以知道,“擊中”指向的是“他的住處”;而在(5B)中,因為后一個分句中“死”的狀態只能用來描述“他”,所以“擊中”指向是“他”,而“在他的住處”是一個地點狀語。
場景語境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事件、對象、目的等等因素,下面結合具體的例子分析這些因素對句子的語義指向的影響。例如:“壞了”這個結構中的“壞”的語義指向在不同的場景中,會有所不同。
場景一:在醫院的走廊上,小王和小李碰面。
小王:怎么了?
小李:(手指著腰)壞了。
小王:怎么回事?
小李:這幾天搬家太累了。
場景二:在鐘表修理店中。
服務員: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嗎?
顧客:(遞上手表)壞了。
服務員:原因是什么?
顧客:不小心摔到地上了。
在第一個場景中,“壞”的語義是指向“腰”,而在第二個場景中“壞“的語義是指向“手表”。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場合中,由于談論的話題、地點、對象等的不同,相同的結構或詞語也可以產生出不同語義指向。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動態語義指向分析具有較強的解釋功能,能夠幫助人們分析句子的語義結構;其次,由于分析時考慮到了語境的因素,因此可以幫助分化歧義結構;并且,這種方法為解釋某些語法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開闊了語法研究的思路,拓寬了語法研究的視野。
因此,今后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語義指向研究,特別是動態語義指向研究,在大量的語言事實描寫的基礎上,總結規律,進行更多的理論思考;同時,應該結合語用學、語義學、認知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的范圍,使其更具有實踐的價值。
[1]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胡裕樹,范曉.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5,(2).
[3]周剛.語義指向分析芻議[J].語文研究,1998,(3).
[4]閻鋰.語境的制約和解釋功能與語用歧義[J].黃石教育出版社,2006,(3).
[5]錢兆明.環境和語義[C].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6]石安石.語義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7]王建華,周明強,盛愛萍.現代漢語語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8]史秀菊.語境與言語得體性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