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玲
(南京市江寧區淳化小學,江蘇 南京 211122)
本真教育就是利用教育的力量,實現人對本真價值的追求和對人的創造力的發現,使人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成為有尊嚴的人。本真教育的最大秘密就在于相信和解放心靈,相信和解放孩子,相信和解放教育者自己。本真教育讓心與心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心靈得到升華。建構綠色課堂,正是回歸為學生服務的教育本真。綠色象征著自然、和諧、純凈,生命之美在綠色中誕生,生命之力在綠色中張揚。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誕生生命之美,張揚生命之力,獲取生命之源,讓學習成為學生的生命需求。
綠色課堂應營造師生之間生態和諧的氛圍。和諧的課堂氛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諧的綠色氛圍中,學生們身心愉悅,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綠色的課堂應是生態化的,猶如一片呈現純凈透明的天空、一塊滋生美好和平的土壤、一汪產生寬容博愛的清泉,令人神往。綠色課堂應尊重個性差異。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隨著個體的發展,需要也不斷地發展。本真教育必須首先尊重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人的發展就是個性的發展,個性的發展已經成了當今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民主、平等、自然、和諧的綠色活動,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被尊重的重要。
本真教育要求幫助學生自由地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在語文綠色課堂中,必須尊重兒童的自由,讓他們自己明白學習的動機,并不是出于服從而學習。
綠色教育理念提倡的教學應該使學生越學越聰明,語文課堂應該是智慧的綠色課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只有師生真正和諧關愛,才能充分地展現出雙方的智慧。真正的關愛,應該把語文教學看成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綠色課堂應該是促進學生個性張揚的天地。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個性的張揚。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長,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創新精神得到釋放,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如有的喜歡用表演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長用語言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鐘情于用繪畫來描繪自己的內心世界,還有的喜歡用歌聲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在綠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讓他們都有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擅長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感受,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習結果。在《田園詩情》、《小鎮的早晨》等課的教學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運用了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有的朗讀,有的表演,有的繪畫,有的朗誦自己寫的小詩,有的展示自己辦的小報……所有這一切都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方式的主動變革。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教學不是為了消除差異,而是要將差異作為一種教學的資源,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單一、僵化的學習方式。語文學習從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自然也不能只有一個答案。解放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就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和活力。
語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生態化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回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用語文裝扮生活,提升生命質量。只有那些來自生活的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能使學生學到具有時代氣息的語文。
綠色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教師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因學生而動,因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機,課堂上才能顯現出真正的活力。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時,我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帶著三個孩子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的情景。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學生的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在綠色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理解。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我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悲壯場面,加上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綠色課堂,多姿多彩,充滿了詩情畫意,學生的想象力得到發展,學生變得更加有靈性。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參與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在新課程標準下,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獲取知識,而傾聽則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因為不管采取何種學習方式,能聽、會聽是最根本的。學生善于傾聽還是組織課堂討論的保障,那種只在乎自己的發言,而不關注別人見解的做法,只能使課堂局限于表面的熱鬧。由于受年齡特征及獨生子女特點的限制,學生普遍存在著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不喜歡自己聽別人說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幫助學生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給綠色課堂增添活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在綠色課堂上注意營造一個積極傾聽的氛圍,教會學生們參與討論。可以提醒他們:猜一猜發言的同學可能會講些什么,和自己的看法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他怎么會這樣想的?想想同學說的有沒有道理,你是否同意,你還有什么可補充的?受到老師啟發,學生便能學會先聽后說,養成傾聽的習慣。學生在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質疑中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想法,每個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理解才能有進一步的探究。
只有全神貫注地聽,靈活自主地聽,才能踴躍參與課堂討論,綠色課堂才會活力四射。
在課堂上,我經常這樣開導學生:“誰的耳朵最靈”、“誰的記性最好”、“誰最懂得尊重別人”。對于認真傾聽的學生,我總是大加贊賞,告訴他們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不僅表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更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會學習的孩子應該是善于思考和傾聽的。課堂上及時對能傾聽別人發言并積極回答問題的孩子給予表揚,對于敢于回答問題且回答不正確的孩子也進行鼓勵。
例如:在學習《三顧茅廬》這課時,我請一位男生朗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等他讀完之后說說他讀得好的地方。其他同學聽得挺認真,卻有一位女生躍躍65欲試,迫不及待地讀出聲來。等那位男同學讀完,我問這位女生:“他讀得那么棒,你怎么能隨便打斷呢?”“我認為他恭恭敬敬這個詞的語氣意思讀得還不夠。”“你有意見我們可以討論,前提是要在耐心聽別人讀完之后。倘若你沉浸在朗讀之中,別人表現出不滿的情緒,你會怎樣?”在表揚安慰男生的同時,那位女生也進行了反思,同時,我給她指出:認真聽別人的朗讀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又是提高自己朗讀水平的好辦法。在她受到教育的同時,其他學生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經過這樣的強化訓練,學生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就會穩定形成。培養良好的傾聽習慣,學生在以后的人際交往中就會贏得機遇。
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它強調:“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學資源。”有些學生因為性格內向、孤僻、自卑,而被其他學生誤認為“笨學生”,受到嘲笑。時間一長,這部分學生逐漸在課堂上“銷聲匿跡”。課堂學習中,他們完全置身事外,自己做自己的事。學生長期受到負面或否定評價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心理和行為,如失意,漠視,叛逆,甚至仇恨一切的反面人性心理。試想:一個人自信心受到打擊,不至于影響整個社會,但無數自信心受到打擊的個人組成了群體,情況又會怎樣?他們步入社會,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在綠色課堂中,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學習成績不僅僅取決于學生的智力因素,還取決于情緒、態度、學習動力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不遷怒,不急躁,多表揚,少批評。無數事實證明,老師一個寬容的微笑,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輕微的觸摸,都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尤其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弱勢學生,自尊心特別敏感脆弱,往往不經意的一個眼神或一個細微的小動作都會讓他們受到打擊和傷害,這些學生更渴望老師的鼓勵和關愛。只有用愛心關懷弱勢學生,才能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和信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所講的內容所提的問題要兼顧兩頭,照顧中間,這樣才不會有失公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應考慮到教學的多層次性。既不讓具有學習優勢的學生覺得問題太簡單缺乏挑戰性而不想發言,又不讓那些學習上的“弱勢”學生因問題太難而不敢發言。這樣就做到了讓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課堂就會變得輕松愉快,老師和學生之間充滿友愛與和諧。教師不能只以分數衡量學生,要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欣賞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尊重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樣充滿善意的綠色課堂,充盈的是濃濃的人情味,學生一定能茁壯成長。
綠色課堂是學生自我發展和實現理想的主要精神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念。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是成長的生命,發展的主體,唯有和諧有效的教學活動才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才能為學生個人自主、全面、和諧發展提供平臺。為此,要營造和諧生態的綠色課堂,高揚人本主義的理念,通過多元互動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主動感受、體味,想象和思考,在多向互動中表達、交流,質疑并創造,使學生在綠色的活動情境中獲得心靈的滋養,能力的生成,情感的濡染,心性的陶冶,使每個孩子的個人潛能得以發掘和超越。“綠色課堂”是推進新課程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促進學生生命全面、和諧、自由地成長,為生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真教育,呼喚綠色課堂。
[1]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6.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3]楊再隋.語文課程的新視野.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4]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小學語文新課程案例與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5]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版.
[6]傅道春編著.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
[7]http://www.dysx.net《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有關資料.
[8]陳利利.行知杯優秀論文參賽作品.在關愛中實現語文教學的優化.
[9]何琳蘇.人文關懷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光彩.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