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睢寧縣慶安中學,江蘇 睢寧 221200)
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被定位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學生沒有與教師平等溝通的權力,沒有獨立思考、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局面不僅長期存在而且根深蒂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課堂學習效率低下,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日漸萎縮。
怎樣打造語文高效課堂?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新課程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習,積極倡導師生形成‘互動性的學習共同體’”,從而助推高效課堂。在實際教學中,我認為,師生合作學習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的操作策略。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必須立足于使學生進行思考,也就是根據文本的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并重構新的意義。
教師需在小組合作活動之前先計劃好,確定整個任務的完成需要多長時間,組內成員如何分工合作,與其他小組的任務有什么關系等。學習分工有兩個層次:在小組的層次上,要做的是每個組的任務分配;在組內層次上,應當讓每個成員明確各自要完成的任務,擔負起相應的角色。合作學習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形成多向信息交流網。
教師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品質。只有具有了這種合作的意識,學生的合作學習才會具有內驅力。合作學習階段,要求學生在個體活動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活動,圍繞重點、難點各抒己見,培養(yǎng)研討能力與合作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研討情況提供信息,指導讀書,幫助學生把握討論結果,使學生通過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成學生高品質的合作學習的思維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就要預設整個活動的全過程,只有自己心中有底了,才能做好學生的組織指導和參與工作。如我在教學《桃花源記》時,采用了分組活動的方法,讓學生開展語文合作學習。我首先提出了學習要求,明確了學生的學習任務。然后,指導學生先認真閱讀課文,查閱工具書,研究文本。最后在指導學生全面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嘗試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完成思考題。指導學生根據預習提示,仔細思考:①漁人是怎樣發(fā)現桃花源的?又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②桃花源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了什么?③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最后,再指導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進行合作探討,并參與到學生之間的討論中去。在這個過程中,注重指導整個合作小組整體的學習,對個別學生的疑問,只作啟發(fā)式的點撥,意在激發(fā)學生產生新的思想火花,讓學生保持主題的豐富性和思考的條理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根據學生認知過程的特點合理設計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要在“善導”上狠下工夫。教師要在教學進程中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導”更具針對性。對課文重點、難點處,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精講精問,巧為點撥。同時,抓住合適時機,運用教學機智,或提供討論程序,或指點學習方法,或提出合理建議,引導學生體味文字背后蘊含的意味。比如,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引入新課部分我提出了關于西湖有這樣的說法“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激發(fā)學生對西湖雪景的探求興趣。然后用投影提供幾首古代描寫西湖的詩詞,再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作者張岱的思想感情。在表達、傾聽、理解、吸收、辯駁的過程中,我們明白,有時,語文活動會出現爭論甚至分歧,討論也會有偏離主題或受阻的時候,但只要教師及時引導并帶頭示范,反而能讓學生在過程與方法、情感與能力等方面得到收獲。所以,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調控非常重要。
當然,有效的合作學習,還應該做到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在合作學習中,大家各司其職、角色互補,努力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思維的批判能力。
新課程合作學習不僅使教師的角色有了一個較大的轉變,從“權威—服從”變成“指導—參與”的關系,而且使學生的意識有了明顯的轉變,就是以“問題”作為合作學習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包括學生的“問題”與教師合作,教師的“問題”與學生結合,從而把合作學習落在實處。
曾經聽過這樣一節(jié)課,當鈴聲響起,一位語文老師走進教室,微笑著說:“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陶淵明詩歌的代表作《歸園田居》,請靠黑板的同學板書課題和作者名字,請熟悉作者的同學給大家介紹陶淵明。”說完自己也找個地方坐了下來。一位同學起立介紹了陶淵明的簡單生平,描繪了他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老師起立,給同學們背誦了《五柳先生傳》,補充講了魏晉時代的社會面貌和陶淵明的官場生涯;一位同學講述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課就這樣開始了。
接著,一位同學朗讀《歸園田居》。同學們指出讀音和停頓的錯誤和不足后又自讀,邊讀邊想詩中的畫面。幾位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動地描繪了所想象的畫面:遠山近水,綠樹炊煙,雞鳴桑樹,牧童橫笛。一位同學說,自己不熟悉農村生活,但理解“籠中鳥”向往無限天空、“池中魚”渴望江河海洋的心情。同學們邊聽邊豐富著自己的“田園風光”。
一位同學發(fā)表不同看法,認為現在的農村生活也未必那么美好,何況那時。貧窮饑餓、破敗愚昧,應該是那時生活的寫照。老師要他想想,未必好的農村生活,陶淵明為什么喜歡。
這引起了對陶淵明所選擇的生活道路的爭論,很快形成兩種意見,一種贊成陶淵明的選擇,認為他是遠離污濁,解放身心,活出自我;一種批評陶淵明的軟弱和逃避,并且為逃避而自我安慰。很快兩邊各有代表開始面對面的引經據典,唇槍舌劍。進而一派愛屋及烏,由喜歡作者思想到喜歡陶淵明詩歌的明白如畫、自然淳樸;另一派則認為既然是掩飾,不免虛假。老師也走上前,贊揚同學們有自己的不同見解而且持之有故,同時老師也談了自己“僅供參考”的觀點。
最后這節(jié)課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全班學生共同誦讀課文而宣告結束。
魯迅在《故鄉(xiāng)》的末尾寫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學生對這一具有哲理性的語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學中可以抓住“路”和“希望”的關系讓學生思考:“魯迅先生這里所說的路,真正指的是地上的路嗎?它實際上比喻的是什么?”學生思考后回答:“比喻人生之路,社會之路。”教師再進一步問:“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說明了什么?”通過思考,學生又領悟到:“希望是靠人們的共同奮斗才得以實現的。”
一般情況下,教學可以在此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執(zhí)教者卻將話題一轉:“其實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了路——尤其沒有自己的路。”當老師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以后,無疑是給他們傳統(tǒng)的思維注射了一支興奮劑,他們迅速思考:老師所說的意義角度是什么?這種思維的“碰撞”,同時也是一種“碰創(chuàng)”,撞擊傳統(tǒng)思維,同時要激活、刷新思維模式,創(chuàng)設新的觀點、新的思想、新的平臺。同學們頓時七嘴八舌地各持己見,暢所欲言,迅速達成共識:人需要個性化創(chuàng)造的生活,要善于開拓創(chuàng)新。再與原文主題一對比,同學們不僅加深了對魯迅作品的認識,而且獲得了新的啟迪。
3.教學的“啟示”:互動的合作。
教師要完成好“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貴在指導。對于今天的語文教學,要堅持擯棄對課文講透,肢解課文,照搬教參,把教參的結論硬塞給學生的行為。要打破以講為主的課堂格局,盡量使學生自己了解,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與訓練。語文有自身的特點,學語文主要靠學習者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自己觀察、自己寫作。教師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新課程合作學習給我們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行為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和變化。如何適應新時期的教育,真正做到“減負增效”。我認為只有真正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反思教學現狀,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教學,才能真正營造出既適合自己才能發(fā)揮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合作學習的高效課堂教學。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朱小曼.教育的問題與挑戰(zhàn).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學苑出版社,2001.
[4]王義堂等.新課程理念與教學策略.中國言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