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凸顯。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以科學化的標準為孩子制定相應的課程學習內容,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思想品德、自然科學、勞動課,這些課程按一定的比例和課時數排列,但是顯然這種排列方式不能滿足孩子對某一門學科的興趣。
家定課程是與國定課程相輔相成的一種家庭教育管理方式。它的內容包括國定課程的所有學科和國定課程沒有涉及的學科知識,國定課程沒有設置的定向培養的學科包括各種級別的學科考試和社會交際活動,以及競賽考試成立的少年班,等等。家定課程的培養對象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是以在學校上課的那種固定的方式坐在那里學習,而是處在一種更加寬松的環境中,甚至是以一對一的方式學習。家定課程之所以越來越受重視,是由它的社會成果所決定的。單純的國定課程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孩子的要求,激烈的競爭力使得立足于社會所需的成本日益增高。
家定課程從兩個方面彌補了國定課程的不足,一方面,家定課程幫助孩子鞏固在學校沒有吸收的知識,這種鞏固方式包括請家教,上小課桌,上專門的輔導班,等等。另一方面,家定課程有效地培養了孩子們在其他方面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要說每個孩子都有他先天發展的優勢一點都不為過,而使這種優勢有效發揮,是家長的責任。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年齡、心智方面都不如成年人,正確地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國定課程的設置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側重于基礎,也就是說很多的知識只是將孩子引進門,國家對教育的投資經費不可能用到每一個孩子的身上,家庭為孩子提供的則是更加優育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設備。
(一)家定課程為孩子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教育資源。
在現今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國家教育資金的投入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國定課程的也只能局限在課堂或者很小范圍的課,引進門的課程更不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由于人口基數大,財政無法提供每一名學生充分發展所需的費用。如果家長將自己掌握的各種資源用于孩子的教育,在無形中就增加了教育資源,拓寬了孩子接受知識的范圍,開闊了孩子的眼界和視野。
(二)家定課程滿足了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有利于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
由于學校教育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形式,國定課程在教授過程中以班級的形式進行,無法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需求等,而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智力的開發都是在這一階段得到發掘的。因此家庭為孩子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場所,有利于挖掘孩子的潛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三)家定課程促進了學校老師和家長的交流和溝通,家長和老師更能充分了解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能有效地進行學校教育管理。
現如今在社會上流行的小課桌的教學形式,也即老師以短信的方式通知家長在校的學習情況,促進了家長和學校的溝通交流,使家長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以便改變家定課程的內容和教養方式。同時增進老師對學生的理解,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和班級管理。
當然,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家定課程在發揮它的積極有效性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便和弊端。它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教學,具有合理性,但是盲目地擴大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一)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消費分為公共消費和私人消費,在我國公共消費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標準,在此方面教育已顯出不公平。在私人消費方面,家定課程使得富人能受到更好的教育。義務教育是公益性與私益性共存,并以公益為主導取向的公共物品,私益性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且,公益與私益并不總是矛盾和對立的,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政策規制的調控之下是可以整合兼容的。學校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應積極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并使個體接受教育的私益訴求在此過程中得到一定的實現。
20世紀,美國的基礎教育在不斷改革中得到發展。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益始終是其基礎教育改革政策的目標,只不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因時代、目標和任務的不同而有所側重或表現出不同特色。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基礎教育改革政策以面向所有兒童為出發點,以提高所有兒童的學業在整個成績為目標,旨在促進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益的更好統一。我國現在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已是非常明顯。
(二)家長盲目地追求輔導班,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影響學習效率。
不同經濟水平不同社會地位和知識水平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理解,許多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學什么也就跟著讓自己的孩子學上什么,或在超出自己經濟承擔范圍內讓孩子學習“貴族”式的課程。這一類的現象比比皆是,對自己孩子應安排什么樣的家定課程,絕大多數家長沒有標準和規范,輔導班市場打出的惹人眼球的廣告更讓家長們心動。
家長如此重視家定課程,很多想讓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學,接受好的教育,實際上是家長對未來寄托的一種希望。許多家長不惜重金為孩子擇校。家長擇校問題曾被英國和美國寫入法案。在這里不考慮這項政策的政治性,只考慮它的教育價值。中國的家長一直只是教育的消費者,而這其中的權利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對于教育的投資,中國的家長一直是持接受的態度。事實上,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學到了什么,家長并不知道,但是對于教育者的施教水平、教學態度等,都是家長作為消費者所應清楚明了的。家長成了被動的消費者,那么孩子能有多少選擇權,即使有選擇權,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又如何去選擇呢?
(三)加重了家庭負擔,影響物質生活質量。
英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政策很少提到公學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英國公學在英國學校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它實質上是一種精英教育,當然我們過去談的精英教育與現在的精英教育是不一樣的。現在人們常談到的精英教育當以我國的示范中學為代表。與英國公學相似的地方是,中國的示范中學實際上就是精英教育。由于示范中學入學門檻的提高,不少家長對示范中學是可望而不可即,更有不少家長不惜重金讓自己的孩子上示范中學。不少家長在孩子義務教育的每個階段都投入很多的金錢,以期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能考上好的大學。殊不知在這一過程中最累的是孩子。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學習中的快樂,從學習中得到快樂才是家長應該走的道路。
就如蕪湖市某家幼兒園的老師,政府不讓使用教材,她就讓家長花錢給孩子買教材,買了以后她就能在課堂上教,而且有不少書店向她兜售這樣的書籍。這樣很可能就在老師和商家之間出現交易關系,那家長就只能掏腰包。顯然這項禁止使用幼兒教材的政策并沒有阻止幼兒園的老師教接教材知識,反而造成私下的商品交易行為。當這種現象出現時政府應該怎么辦?從教育的公益性和私益性的關系看,這個問題不需權衡,“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更何況這是一個說不清楚的問題,家長買教材給孩子用難道就是害了孩子嗎?
隨著社會人才競爭力的增強,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資日益增多,家長都怕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事實上他們完全沒有看到孩子的個體發展規律,而盲目的教育投資只是家長們心理上的一種安慰。家長將教育責任轉移到自己身上,到底是上輔導班這種形式重要還是孩子學到知識更重要,是家長們要分清楚的問題。
[1]阮成武.義務教育的私益性及其私事化傾向的遏制[J].教育發展研究,2007.
[2]單中惠.外國素質教育政策研究[M].山東:山東教育,2004.
[3]王北生.教育的人性基礎與人性化教育[J].教育科學,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