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曉燕 周 軍
(1.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北京 100732; 2.66240部隊,北京 100042)
城市經濟、社會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研究
——以15個副省級城市為例
岳曉燕1周 軍2
(1.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北京 100732; 2.66240部隊,北京 100042)
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時期,城市問題逐漸凸現,這個時期城市經濟雖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與治理卻面臨新的壓力和問題,如何通過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論文從系統協調度的基本特征出發構建15個指標,利用信息熵的研究方法得出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協調度基本趨于中等。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對策建議
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一方面帶來了城市經濟的繁榮,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漸完善,但另一方面也隨著城市人口增大、建設規模擴張,城市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也日益明顯。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盡可能采用污染少、對生態環境破壞較輕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之內,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共同發展、相互促進”已越來越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
目前,學術界關于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研究視角,例如,王海萍[1]以中部地區城市群為例,在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按照協調度的正負值將城市分為六大類型。蔡平[2]運用因子分析法,通過分析影響中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提出中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路徑。劉剛[3]運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對資源富集貧困地區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互動的作用進行研究。石月珍[4]利用系統分析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濱海濕地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研究。
由此可見,雖然關于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多,但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這個特殊時期,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所以結合當前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實際背景和國際經驗,即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以后,經濟發展將產生許多變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社會公共服務能力、經濟發展質量、人民生活水平將會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類型和行為也隨之會發生重大轉變,這也意味著一個城市邁過中上等收入的門檻,實現了初步現代化。在此基礎上,論文以《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的287個城市研究表明,其中,45.3%的城市人均GDP已經達到3000美元,未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其他城市在不久的將來也會逐步進入該階段。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論文試圖通過對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的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協調度進行深入分析,期望為實現系統的協調互動提供一定的對策建議。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
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研究作為一個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因此,為了從系統的協調性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論文從系統協調性的基本特征進行指標構建:第一,相對性。系統內各要素的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研究對象選擇指標和參考系的不同而作相應的變化。第二,均衡性。片面強調某要素而忽略另外要素的觀點,以及由此而采取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模式都會影響系統的均衡發展。第三,約束性。經濟社會發展不能超出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生態環境稀缺的約束性表明,經濟社會再生產過程必須以生態環境的循環利用為前提條件?;诖?,論文在可操作性、層次性、動態性、完備性等原則指導下,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從各個側面反映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指標體系。
(二)研究方法
在指標權重的確定中,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特爾菲法(De1phi)確定,通常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因此,論文采用信息熵計算各指標的權重,以消除權重確定的人為主觀性。盡管物理學中的熱力學熵是系統無序狀態的一種量度,但在社會科學中,信息熵的含義卻是對系統狀態不確定性程度的度量。一般認為,信息熵值越高,系統結構越均衡,差異越小,或者變化越慢;反之,信息熵越低,系統結構越是不均衡,差異越大,或者變化越快。所以,根據熵值大小,也即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可以計算出權重。其主要步驟如下[5][6]:
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各指標的量綱、數量級及指標的正負取向均有差異,需對初始數據做正規化處理。指標值越大對系統發展越有利時,采用正向指標計算方法,標值越小對系統發展越好時,采用負向指標計算方法處理,
式中:Xij表示i城市第j項指標的數值,max(Xj)和min(Xj)分別表示所有地區第j項評價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m為評價的城市個數,n為指標數,C為要素間的協調度,Y表示各要素得分的平均值,B表示各要素得分的標準差,C越大,說明要素之間配合得越好,即協調性越好,反之亦然。
(一)指標體系權重測算
遵循系統性、完整性、有效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論文利用2009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中國建設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以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作為評價對象,力求通過運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和信息熵的計算方法,能夠較為全面準確地反映這些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協調性?;诖耍撐膶ξ覈?5個副省級城市所選指標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權重計算如下表所示(見表1),從指標的權重大小可以看出,權重處于前兩位的是人均財政收入(0.1446)和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0.1341),這說明人均財政收入和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是影響系統協調度最主要的因素,其余指標按權重大小由高到低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系統的協調度。

表1 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指標權重測算
(二)系統協調度測算
在對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要素15項指標權重確定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測算,得出三大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度(見表2)。
由表2可知:

表2 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協調度測算
(1)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協調度基本趨于中等。其中,濟南(0.7073)和長春(0.7071)兩城市的協調度雖較高,但其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要素的整體水平相對不高,屬于低水平的高協調。武漢(0.6751)、杭州(0.6697)、大連(0.6449)、南京(0.5350)和沈陽(0.4470)雖然整體協調度水平相對濟南和長春較低,但這5個城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各要素都表現相對較好,協調度整體處于中等水平。由此可見,雖然我國城市在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治理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城市系統的協調發展仍存在著很大欠缺,城市未來應進一步協調三大要素的發展力度,通過協調互動,實現共同發展。
(2)從經濟、社會和環境各要素來看,深圳、廣州、廈門東南沿海城市的經濟優勢明顯,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城市相對較弱;由于社會保障的投入取決于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城市的社會要素與經濟要素呈現出正比例的趨勢;沿海城市的環境優勢整體優于內陸城市,如寧波、大連、青島明顯優于長春、西安和哈爾濱。由此可見,城市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先天稟賦優勢和后天競爭優勢呈現出的不均衡態勢,從根本上影響著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整體協調。
(3)從經濟社會系統來看,武漢(0.9649)、深圳(0.9544)和杭州(0.7924)的協調度最高,從經濟環境系統來看,大連(0.9216)、杭州(0.8931)和沈陽(0.8888)的協調度最高;從社會環境系統來看,濟南(0.9301)、長春(0.8661)和寧波(0.7552)的協調度最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廣州(0.1245)和深圳(0.2904)的協調度之所以偏低,主要是其較高的經濟要素和相對偏低的社會和環境要素造成的。綜上,從這些城市的分項協調度以及各要素的狀況可以看出,經濟、社會和環境任何要素的發展不均衡,都會影響到系統整體的協調度。所以,城市要想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全面協調,必須注意系統內各要素的均衡發展。
(4)雖然15個副省級城市在空間上相對分散,但它們基本涵蓋了全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并且是這四大區域的中心和重點發展城市,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這四大區域整體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各要素的發展狀況以及系統的協調度。所以在表2測算結果的基礎上,考慮到研究結果的可比性,論文運用外因分級法,將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度分為四大類(見表3)。通過對這四大類城市的比較可以看出,系統協調度表現相對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東北地區,盡管這些城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各要素表現并不突出,但整體處于一種相對協調的狀況,而東南沿海和西部的城市則由于在經濟要素的相對過快和過慢發展,協調度相對失衡。

表3 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協調度分類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當城市人均達到GDP 3000美元后,城市發展雖然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加速成長階段,但城市的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卻將面臨一些新的壓力和問題。因此,論文在上述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如下相關建議:
(1)適度推進城市化
隨著城市逐漸進入人均GDP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快速推進的城市化使城市地域擴大、數量增加、人口比重上升,生產力快速發展和經濟輻射力增強。正是在城市和市場引力的這種作用下,城市經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與此同時,在城市經濟繁榮的同時,城市的社會保障和環境治理卻相對經濟滯后,未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因此,未來城市應適度推進城市化進程,制定科學合理的人口、產業、消費、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政策等,引導人口、經濟、社會和空間適度增長和擴張,這樣,適度的城市化一方面可以為環境的治理和保護轉移出較大的經濟成本;另一方面城市也可以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時降低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壓力。
(2)合理分配財政收入
人均財政收入作為影響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協調度的重要指標決定了它在系統的協調互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財政收入作為政府利用一定權力取得的財富,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從我國當前財政收入的分配來看,目前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城市經濟建設,而用在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環境治理和住房等一系列涉及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民生方面的重要事項卻相對較少。這種厚此薄彼的財政收入分配原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大要素在城市發展戰略制定中的失衡。因此,未來城市的地方財政收入在合理分配的基礎上,將有限的財政收入著力投入培養一些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重點項目建設上,通過這些重大項目的建設和帶動,實現財政收入促進社會保障和環境治理保護的重要作用。
(3)培養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意識
生態環境的稀缺性和脆弱性決定了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生態環境的承載范圍之內,因此,目前許多城市都在強調“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并把立足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盡管我國在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一些城市也被評為宜居的生態城市,但我國能夠躋身于國際前沿、世界一流的生態城市卻沒有,而這不僅與我國的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很不相稱,與建設生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發展目標更相距甚遠。所以,未來各城市應加強培養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意識,提升城市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從根本上認識到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對城市競爭力提升的戰略意義。
(4)有效貫徹執行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相協調的總體規劃
我國雖然在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發展中都出臺了許多相關規劃,但在規劃的具體貫徹實施過程中,由于城市內各部門在治理和管轄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交叉和沖突,以致總體規劃常常很難有效合理地進行綜合實施。因此,未來城市政府應從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角度,有效地協調和加強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總體規劃的執行力度,避免出現在規劃時協調,執行時卻顧此失彼的做法。
21世紀是世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時期,在這期間,更多的城市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實現城市經濟的加速增長,因此在這階段一定要注意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互動,協調發展。只有這樣互動的發展方式才能順應城市走向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實現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的協調統一。然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作為一對重要的矛盾,在城市發展的不同時期二者之間的矛盾表現各異。在城市發展初期一般表現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力度較強,當城市發展到中后期人們開始意識到生態的重要性并開始重新審視城市過去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因此,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互動是一個漫長的動態過程。論文雖然選取與城市經濟、社會和環境系統性密切相關的15個指標進行計算評價,但由于指標受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很難用簡單的定量方法進行系統地評價,因而使論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結果只具有相對意義。
[1]王海萍,陳斐,王圣云.中部地區城市群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性定量分析 [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4):95-100.
[2]蔡平.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研究[D].新疆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3]劉剛,沈鐳,劉曉潔.資源富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互動作用初探——以陜西省榆林市為例[J].資源科學,2007,29(4):18-24.
[4]石月珍.濱海濕地區域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研究——以江蘇鹽城濱海濕地區域為例[D].河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5]陳明星,陸大道,張華.中國城市化水平的綜合測度及其動力因子分析[J].地理學報,2009,64,(4): 387-398.
[6]胡超美,朱傳耿,車冰清.淮海經濟區區域系統動態協調發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1):66-72.
[7]倪鵬飛,岳曉燕.中國科技人才競爭力地域差異性研究[J].江淮論壇,2010,(1):20-24.
(編輯 吳曉妹)
F290
A
1001-862X(2011)05-0037-005
岳曉燕(1981-),女,山西朔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學、區域規劃;周軍(1982-),男,山西朔州人。66240部隊,主要研究方向:GIS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