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麗 張旭峰 王建邦 侯利潔
(中北大學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生的一次轉折;在這個轉折點上,怎樣盡快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是大一新生首先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現以對大學物理課程的學習為例加以探討.經調查發現,他們在最初接觸這門課程表現出的不適應主要是:對課程教學特點認識不夠,對教師依賴性較強,習慣于傳統的被動接受;對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方式難以適應;久而久之,學習熱情降低.為此,筆者在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積極采取措施,及時處理學生從中學物理到大學物理的銜接與過渡問題,局面大有改觀,并取得初步成效.
雖然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一脈相承,但從教學內容的深度、廣度,以及課堂教學的理念上看,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如何盡快讓新生意識到這種差異,是其學好大學物理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所以,我們在授課初期特別需要耐心引導,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積極調整心態.
大學物理教學基本要求主要涉及力、熱、電、光及近代物理基礎知識,對這些內容中學階段學生主要側重于從定性角度進行了解,縱有定量描述,也僅局限于簡單的函數關系;而到了大學階段,盡管也要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做定性討論,但更偏重于較精確的定量分析,研究內容更趨普遍性與廣泛性;比如,運動學問題已由勻速擴展到變速,做功問題已由恒力推廣到變力,電磁場問題更是由均勻拓展到了非均勻……要處理這些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物理學問題,還需要借助新的、能處理“變量”問題的數學工具——高等數學;對于這一理解和處理問題的差異,是廣大新生始料未及的.
初中階段,物理課程主要強調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適當抽象出概念和定律;到了高中階段,往往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分析推理得出結論;而到了大學階段,則是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更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升,更注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在講授物理知識時,要給學生重點介紹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過程,較重視挖掘物理學家研究問題的思維方式、方法,更注重于展示物理學家探索問題的思想歷程.這一教學理念在近代物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而它恰恰是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所缺少的.
中學階段,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長期接受的是灌輸、模仿、講題型、傳技巧的強化訓練學習方式,多數學生對教師有著較強的依賴性,習慣于被動式學習,不善于主動思考、積極探索、自我開拓;進入大學后,他們馬上面臨大容量、快節奏的課堂教學,大學教師講課已不再面面俱到,很多教學內容只是適當予以點撥.這時,為了讓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特別需要喚起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盡快幫助他們實現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索”的轉變.
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放棄“注入式”授課模式,建立一種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即學校批準我們的校重點研究課題).為此,我們采取的具體方法是:在每節課精講完課程內容后,給學生留出一定時間(一般10~20 min),讓他們自主看書、相互討論、思考提問(統一發提問卷),以此發現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看不懂、聽不懂的問題.然后,教師再對每節課收回問卷上的問題一一作簡要回答,待到下節課上課時,可把某些共性問題集中予以強調,個別問題則另安排答疑時間進行詳細解答.這樣,既照顧了個體差異,貫徹了因材施教原則,同時也將有些學生“吃不了”與有些學生“吃不飽”的問題落到了實處.與此同時,教師在回答學生提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而且也不斷地提升了自身的能力與素質.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與完善自我.這其實就是一種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
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而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則是學校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怎樣做才能使學生實現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發展呢?我們的探索與實踐是: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明確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的以及教學重點與難點,而且也要提出本次課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設想.因此,在每節課講課之初,先以醒目的方式給出突出本節課中心內容的特征圖片,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接下來再以簡潔的語言標示本節課的核心內容,這樣,隨著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展開,或提出問題,征求答案,引導學生思考;或回顧已有知識,通過類比,解答新問題;或按“問題 —模型—方法—規律—應用”的模式,給出主要結論,不到特殊需要,一般不直接拿出現成的原理、定律、公式.按照這一設想,有可能使學生在思考、探究中找到自己是學習主體的感覺,并在這種學習氛圍中,達到如何面對困難,如何接納新知識、新事物,應以什么思路與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
要加強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培養,除了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外,更需要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性學習.為此,我們特意編寫了一本與教材[2]相匹配的習題參考書,書名強調了解題的思路、方法與技巧[3].書中,主要對精心挑選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例題進行深入剖析,引領學生通過邏輯思維,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促使其在初步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與研究問題的方法基礎上,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然后再結合精選習題的訓練,使他們在習題解答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物理概念、規律和方法的理解,進而提高其靈活運用物理知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思維方式比教師單純的傳授具體的物理知識更重要.
物理學以極其豐富的事例揭示著物理現象中的對立統一與相互轉化、量變到質變、局部與整體、現象與本質、特殊與一般、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物理教育對引導學生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么,在課堂教學中,不妨將物理學原理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物理回歸自然,讓學生真切感受物理學就在身邊.例如,在講角動量守恒定律時,可借助視頻資料解釋運動員在跳水過程中的姿態變化.此時教師指出如果運動員懂得物理學原理,他們將創造出更多的高難動作供人欣賞.又如,在講熱力學第二定律時,可采用動畫演示古老的蒸汽火車和現代冰箱的工作原理[4],并不失時機地指出,物理學原理在工程技術中有著長生不老的作用.類似的點撥,只要學生用心領會,每節課隨處可見,只要教師點撥恰到好處,學生自然能心領神會.
中學物理是大學物理的基礎,大學物理是中學物理的延伸.如何盡快幫助學生實現角色轉變,消除在大學物理課程學習過程中的不適應,盡快順利過渡,達到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協調發展,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
1 馮立峰,呂菁華.淺談大學物理與中學物理教學的銜接.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
2 王建邦,等.大學物理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 王建邦,等.大學物理解題思路、方法與技巧.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 張彩霞,王紀龍.由大學物理多媒體教學實踐所引發的思考.大學物理(物理教育專刊),2006,18(12):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