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山東省蓬萊市中醫院護理部,山東蓬萊265600)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比例逐漸增高,相應的疾病發生率也隨之上升。老年人自身會對疾病有或多或少的恐懼心理,因此,手術對于老年患者來說更會令這種不良情緒加重,造成患者心理應激,連帶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排斥反應,最終影響手術的順利完成。本研究對130例老年手術患者的術前不良情緒、不同的心理表現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溝通,觀察干預效果,并對溝通結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130例老年擇期手術患者,排除患有嚴重內科疾病、精神障礙、有出血傾向或造血系統患者,將13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平均每組65例。其中觀察組男33例,女32例,年齡60~79歲,平均(68.8±6.5)歲,30例為普通外科手術,22例骨科手術患者,13例泌尿外科手術患者;對照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61~80歲,平均(68.2±6.7)歲,29例普通外科手術,24例骨科手術患者,12例泌尿外科手術患者。兩組老年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類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均采取常規外科手術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外科手術護理基礎上術前7d開始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溝通,2次/d,30min/次,并于術前1d結束。具體護理情況如下:(1)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心理,讓患者的病房整潔通風、清新舒適,有助于使患者心情安靜;(2)帶領患者學會運用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頭部及四肢的放松、及時轉移不良情緒等;(3)護理人員要在術前耐心并尊重患者,創造輕松的環境與患者溝通,正確地解答其對手術及術后的相關疑慮,并對術中出現的緊急情況及處理措施詳細地講述,消除患者對手術和麻醉的疑惑,鼓勵患者樂觀對待手術,對術后結果充滿信心;(4)對于部分對家人依賴的患者,重點向其家屬說明手術的情況及術后恢復及護理的程序,讓家屬放心后,再向患者轉述,更有利于消除患者的憂慮情緒。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前7d和術前1d均做焦慮抑郁評分,并作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前7d和術前1d采用SAS和SDS做焦慮抑郁評分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7d和術前1d采用SAS和SDS評分結果(±s,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前7d和術前1d采用SAS和SDS評分結果(±s,分)
注:兩組患者干預后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1)
組別 SAS評分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3.5±4.9 35.5±4.3 36.8±4.6 32.7±3.4對照組 43.7±5.1 38.2±3.9 38.7±4.3 36.4±4.1
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比例逐漸增高,隨著“空巢老人”現象的出現,很多老年人依賴心理增強。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各器官衰退及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無形中加重了老年人的不安全感[1],因此術前多數患者會因對手術的不理解而產生恐懼、緊張、焦慮的情緒,如果護理人員不能及時在術前穩定患者的情緒,會嚴重影響術前生理情況如血壓升高等,最終阻礙手術的順利進行及術后恢復[2-3]。
手術從理論上來講也可認為是一種應激源,它使手術的患者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行為反應,這些反應繼而衍生出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手術效果[4-5]。護理人員對老年患者適當、有針對性地術前心理溝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穩定患者的不良情緒,尊重患者,耐心傾聽患者對手術的疑慮并詳細為其答疑,必要時也要同患者家屬溝通相關的手術情況,從多個方面來確保患者術前生命體征的穩定,幫助手術順利成功的完成[6]。
從本研究來看,觀察組65例老年患者在常規外科手術護理基礎上術前7d開始進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干預,2次/d,30min/次,并于術前1d結束與患者的心理溝通,結果可見,干預后本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降低,患者的術前不良情緒也相應減輕,相比來說對照組的焦慮抑郁評分沒有明顯的改變。因此,術前對老年患者適度的、有針對性地采取溝通技巧消除其不良情緒,有利于手術順利進行,也為術后護理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1] 童玲. 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手術患者心理影響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6):58.
[2] 崔云. 普外科老年患者的術前心理護理[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430):216-217.
[3] 李健. 術前訪視中心理干預對老年擇期患者焦慮、抑郁影響的臨床觀察[J]. 四川醫學,2010,31(5):617-618.
[4] 黃建英. 手術室護士與老年患者溝通的技巧[J]. 臨床醫學工程,2009,16(10):80-81.
[5] 張惠珠. 內科老年患者護理的探討[J]. 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