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杰 崔淑英 王曉梅 蔣 蕊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總醫院婦產科,吉林長春130011)
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的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多見于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癌等疾病。以往臨床多采用超聲及診斷性刮宮術,誤診率、漏診率高,近年來宮腔鏡直視下的活檢或診刮成為診斷圍絕經期子宮出血的首選方法[1]。本文現將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應用宮腔鏡診斷異常子宮出血28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及診斷符合率進行總結分析,并報道如下。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的280例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44±3.6)歲,月經血量過多58例,月經周期不規則94例,持續出血128例,主要表現為陰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術前雙合診及B超檢查無明顯異常發現。280例患者均行宮腔鏡檢查并行診斷性刮宮術,刮出子宮內膜送檢病理。
月經干凈后3~7d,對不規則出血患者在出血停止后或出血較少時檢查,出血多時最好不作檢查,如必須檢查,應術前2d給予抗生素。術前查血常規、心電圖。急性生殖道感染及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為宮腔鏡檢查的禁忌證,5%葡萄糖液作為膨宮液,膨宮壓力13~15kPa,宮腔鏡檢查同時取子宮內膜活檢。
參照夏恩蘭主編的《婦科內鏡學》。AUB的鏡下診斷有子宮內膜息肉、宮頸管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壁間肌瘤內突型、子宮內膜炎、官腔殘留、萎縮性子宮內膜、增生期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癌等[2]。
宮腔鏡檢查與病理檢查詳見表1。

表1 宮腔鏡與病理檢查結果比較
本組198例患者經宮腔鏡診斷為子宮內膜增生,經病理確診共188例,診斷符合率95.0%,其中單純型子宮內膜增生128例,鏡下呈現子宮內膜的厚度增加,黏膜表面呈波浪形,表面平滑不透明;單純子宮內膜單純增生局部伴復合型子宮內膜增生2例,外觀呈黃白色或紅色不透明的息肉狀或臺狀突起,表面可見到異型血管及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腺管開口[1];58例為分泌期子宮內膜,鏡下表現為內膜肥厚,顏色較淡,透明。因此,宮腔鏡下有時難以將子宮內膜增生與分泌期內膜相區別,結合病理診斷能提高確診率[3]。
子宮內膜息肉在本組研究中有一定意義。宮腔鏡下見子宮內膜息肉單發或多發多為卵圓形,有蒂。診斷性刮宮雖有時可刮出典型息肉,但可能漏刮體形過大或過小的息肉,且一旦被刮匙刮碎后進行診斷[2]。宮腔鏡提高了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率,進一步降低了因息肉致異常子宮出血導致的子宮切除率。
宮腔鏡診斷粘膜下子宮肌瘤典型表現為圓形包塊突出于宮腔內,質地較硬,表面可見擴張的血管網;但肌瘤有蒂時因無獨特的外形,有時難于子宮內膜息肉相鑒別[4]。
宮腔鏡是診斷宮內節育器異常的最好手段。節育器異位、正位扭曲、嵌頓變形等使子宮內膜受損出血,本組65例有宮內節育器,其中30例節育器移位導致陰道不規則少量流血。
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患者長期陰道出血逆行感染,且由于子宮內膜不能完全剝脫抵抗力差,形成慢性子宮內膜炎增加出血時間,在宮腔鏡問世以前只能通過病理才可診斷。宮腔鏡診斷子宮內膜炎鏡下見內膜充血呈絳紅或火紅色,中間有小白點,血管網密集增多,有時表面有輕微皺褶,應用宮腔鏡診斷可以免去診斷性刮宮[5]。
宮腔鏡可以觀察整個宮腔結構,直視下取材,避免了診刮的盲目性。據報道,宮腔鏡下定位活檢的準確率高達94%[6]。
綜上,宮腔鏡檢查是目前明確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原因的較好方法,手術操作相對簡單,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夏恩蘭.宮腔鏡學及圖譜[M].鄭州:河南科學出版社,2003:114.
[2]楊菁,徐望明,龍文.官腔鏡診斷與手術圖譜[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54.
[3]潘穎琳.宮腔鏡協助診斷絕經后陰道流血223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8):493-494
[4]邱榕芳.宮腔鏡在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價值[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8,19(3):147-148.
[5]鄭瑋,徐燕.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136例的宮腔鏡診斷價值[J].廣西醫學,2009,5(8):669-671.
[6]付艷,李藝揚,文繼紅.圍絕經期子宮異常出血的原因分析(醫學版)[J].吉林大學學報,2004,30(6):97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