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華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衛生院,江蘇常州213104)
皰疹性咽峽炎是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發生在夏秋季,可散發或流行,傳染性強。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流涎、拒食等,病程為1~2周,一般很少有并發癥,但小兒進食疼痛明顯,易煩躁不安。因此選擇高效安全的藥物尤為重要。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①129例均為門診病例,病程12h~3d,年齡5個月~6歲,男女無區別。②臨床表現為起病步驟,發熱高低不等,咽痛,重者可影響吞咽。查體咽峽部、軟腭及懸雍垂黏膜可見散在性灰白色皰疹,破潰后形成潰瘍。③排除病變波及口腔前部、齒齦、頰黏膜、手足皰疹者,以及合并肺炎及中耳炎者。④隨機分成蒲地藍配合更昔洛韋組(70例)和單用更昔洛韋組(59例)。兩組發病時間、熱型、臨床表現、白細胞數值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給予更昔洛韋(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5mg/(kg·d)靜脈滴注,同時口服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江蘇濟川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其劑量為0~1歲:每次1/3支,每日3次;1~3歲:每次1/2支,每日3次;3~5歲:每次2/3支,每日3次;5歲以上:每次1支,每日3次。對照組單用靜滴更昔洛韋。兩組注射用更昔洛韋治療時間≤1周,并且兩組均予以適當的對癥處理。
參照文獻[1]制定療效標準。顯效:治療48h后退熱,流涎減少,潰瘍變淺變小;有效:治療48~96h發熱逐轉為低熱,咽痛緩解,原皰疹或潰瘍逐漸減少或消失,無新皰疹或潰瘍形成;無效:用藥96h以上仍發熱,臨床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94.29%,對照組總有效率71.19%,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體以柯薩奇A組(1~6、8、10、22),皰疹病毒,EB病毒較多見[2]。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同一患兒可多次重復發病,可能與不同亞型病毒感染有關。中醫辨證屬濕熱喉痹,多為外感濕熱。濕熱時毒,侵犯肺衛,循經上逆,脾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此病多見于1~7歲兒童,中醫常用解毒利咽,化濕退熱,西醫一般予抗病毒、退熱、補充維生素等對癥處理。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黃芩、板藍根等4味藥組成。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具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作用;苦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脾經,具清熱解毒,治濕病、高熱煩躁等疾病;黃芩性寒、味苦,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板藍根別名靛青根、藍靛、靛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之功效。綜上所述4味藥合用均有助于增強清熱解毒、涼血、利濕、消腫之功效。此外西醫學認為這4味中藥具有抗溶血型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抗病毒作用。臨床主要用于咽炎、扁桃體炎、咽峽炎、手足口病等疾病的治療。
更昔洛韋又名丙氧鳥苷,是一種廣譜抗DNA病毒藥物。其機制是競爭性抑制DNA聚合酶的作用,從而最終抑制DNA鏈的增長。臨床主要治療由巨細胞病毒、EB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腺病毒、風疹病毒等DNA病毒引起的疾病。但臨床實踐證明其對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等RNA核糖核酸病毒亦有作用,其機制有待考證。
更昔洛韋的主要不良反應為抑制骨髓造血系統,如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戴憲國等[3]用更昔洛韋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162例,療程5~7d未見明顯不良反應。本次對照組及治療組資料表明,短療程應用更昔洛韋除過敏反應外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結果顯示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聯合更昔洛韋較單用更昔洛韋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效果更顯著,無副作用,縮短病程,值得臨床推廣。不足之處口味較苦,筆者建議予溫開水稀釋后加少量糖服用。
預防措施:家長要注意保持孩子的個人和室內衛生,盡量不帶孩子去嘈雜的公共場所,給予足夠的營養,加強體格鍛煉,避免該疾病反復發生。
[1]黃邀.更昔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5,11(5):31-32.
[2]王慕逖.兒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74.
[3]戴憲國,方洪興,莫存堅,等.更昔洛韋治療皰疹性咽峽炎162例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3):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