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鳳 張觀宇 徐藝桐 許立莉 王建琴
(1.遼寧省臺安縣恩良醫院病理科,遼寧臺安114100;2.遼寧省遼化總醫院病理科,遼寧遼陽111003;3.中國醫科大學94期臨床醫學系,遼寧沈陽110001)
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肝內膽管未分化癌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腫瘤,國內外文獻少有報道,現就筆者所在醫院診斷的1例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肝內膽管未分化癌,結合文獻對其病理特點、診斷及鑒別診斷進行初步探討,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67歲,持續性右上腹痛伴皮膚、鞏膜黃染10d入院。患者有慢性膽囊炎、膽結石10余年;超聲檢查:肝內膽管擴張,肝門部占位性病變,膽囊內見多發結石;CT顯示肝左葉S2-4段可見大片狀低密度灶,增強顯示肝門區病灶輕度強化,考慮肝內膽管癌的可能。實驗室肝功能檢查:ALP 527u/L,GGT 419u/L;血清腫瘤相關標志物:CA125 168.1ku/L,AFP 3.10ku/L,CEA 3.50ku/L,CA199>700ku/L。患者入院后行手術治療。
切除肝葉組織大小約12cm×8cm×7cm,距切緣1.5cm處見灰白色腫物,大小約4cm×3cm×2.5cm,實性、質較硬。膽囊大小約6.5cm×4.0cm×2.5cm,內見10余枚結石,直徑0.1~1.0cm,質硬如石,黏膜粗糙,未見潰瘍及腫物。
腫瘤組織由分化差的上皮樣細胞構成,彌漫分布,多形性明顯,細胞呈卵圓形、梭形或多角形,核分裂多見,可見脈管內瘤栓,局灶可見膽管原位癌的結構。腫瘤組織內見較多的破骨細胞樣多核巨細胞(圖1),核數目幾個~十幾個不等。膽囊黏膜呈慢性炎癥改變,腺體未見異型。
上皮樣細胞CK7(+)、CK20(-)、EMA(+)、Vim(-),CD68(-);多核巨細胞CK(-)、EMA(-)、Vim(+)、CD68(+)。
(1)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肝內膽管未分化癌;(2)慢性膽囊炎、膽石癥。
患者于手術后4個月死亡。

圖1 破骨細胞樣巨細胞HE染色(×400)
肝內膽管細胞癌可發生在肝內任何一級膽管,約占原發性肝癌的20%[1],一般發生在老年,性別無明顯差別,相關的發病因素常見于肝寄生蟲、肝膽管結石、炎癥性腸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2]。臨床上常表現為全身無力、腹痛,如腫瘤累及肝門部膽管,則出現梗阻性黃疸,CT、超聲等影像學檢查常能發現腫瘤占位及膽管受累情況,但難以與普通肝內膽管細胞癌相鑒別。實驗室檢查肝生化指標升高。本例患者多項指標升高,CA125、CA199顯著增高,提示該腫瘤來源于腺上皮。
肝內膽管癌大多數為分化不同程度的腺癌,這種常見類型的腫瘤生長于肝實質和肝門,組織學特征有明顯的異質性,診斷上比較容易。其他少見的組織學類型有腺鱗癌、鱗癌、印戒細胞癌、肉瘤樣癌、黏液表皮樣癌、未分化癌等。本例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肝內膽管未分化癌國內外文獻罕見報道,組織學上以多形性癌細胞彌漫浸潤為主要表現,其間散在大小不等的破骨細胞樣巨細胞(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s,OGC)。OGC可見于身體的任何部位,最常見于骨、肌腱和軟組織,其次泌尿道、乳腺及胰腺[3]。骨中的破骨細胞為從骨髓起源的單核細胞來源的多核巨細胞,具有吸收礦化組織的作用。但現在還沒有關于骨外巨細胞腫瘤來源的一致看法,通過光鏡、電鏡和免疫組織化學觀察,腫瘤中的OGC本質為組織細胞,為單核巨嗜細胞系統起源,具有分化多核細胞的能力。
OGC可能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有關聯,腫瘤產生的趨化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可吸引因組織細胞遷移到腫瘤區域,最終轉化成OGC[4]。伴有OGC的腫瘤雖然發病率低,但可見于各種類型的上皮性腫瘤,如胰腺腫瘤、乳腺癌、尿路上皮腫瘤、甲狀腺未分化癌、皮膚、舌和食管的鱗狀細胞癌、胃癌、肝細胞癌、膽管癌等[5]。本例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未分化癌發生于肝內膽管,組織學細胞分化低,呈現多形性,可見破骨細胞樣巨細胞,HE染色形態上往往無法確定其中之來源,常常需要輔助形態學方法免疫組化來證實[6]。本例免疫組化染色結果顯示:多形性上皮樣細胞CK7、EMA陽性、而Vim、CD68、CK20均為陰性,破骨細胞樣巨細胞僅Vim和CD68陽性;也表明破骨細胞樣巨細胞可能為反應性多核巨細胞,而非腫瘤性成分。
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肝內膽管未分化癌主要與以下腫瘤相鑒別:(1)肉瘤樣癌:又稱梭形細胞癌,主要由形態多樣的梭形細胞構成,沒有破骨細胞樣多核巨細胞,免疫組化細胞CK7、EMA陽性、而Vim、CD68、CK20均為陰性。(2)轉移性腺癌:形態學上原發于肝內膽管的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未分化癌與胰腺、乳腺、結腸等轉移來的細胞難以區分,偶爾在腫瘤附近膽管可見不典型增生提示肝內來源,此外彌漫的CK20陽性多見于轉移性腺癌,尤多見于結腸,而CK7陽性多見于肝內膽管癌。
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肝內膽管未分化癌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因為此瘤分化差、侵襲性強,容易出現肝內外轉移,預后極差,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文獻報道胰腺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未分化癌約2/3的患者術后1年內死亡[7],本例患者術后未作輔助治療,術后4個月死亡,亦表明此型腫瘤預后不佳。
[1]劉彤華.診斷病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83.
[2]Tsou YK,Wu RC,Hung CF,et al.Intrahepati sarcomaoid cholanggiocarcinoma:clinicai analysis of 7 cases during a 15-year period[J]. Chang Gung Med J,2008,31(6):599-605.
[3]孟云霄,姜英,盧朝輝,等.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上皮性腫瘤[J].中華病理學雜志[J].2010,39(9):642-645.
[4]Wu PJ,Su CK,Li JR,et al.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 carcinoma of the urinary bladder[J].J Chin Med Assoc,2009,72(9):495-497.
[5]Bauditz J,Rudolph B,Wermke W.Osteoclast-like giant cell tumors of the pancreas and liver[J].World J Gastroentrol,2006,12(48):7878-7883.
[6]紀小龍,張雷.診斷免疫組織化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502-503.
[7]丁洪基,支全,李靚,等.伴導管腺癌和伴破骨細胞樣巨細胞的胰腺未分化癌臨床病例觀察[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0,17(4):28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