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鳳
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張先鳳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首先開始施行。新會計準則的制定實施標志著我國會計準則第一次真實意義上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具有里程碑意義。當前,我國稅務會計未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新會計準則實施導致會計準則與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所得之間存在差異。為此,本文圍繞了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進行了相關探討,研究我國所得稅會計準則制定原則、所得稅核算方法的應用,以更加全面地核算所得稅會計差異,確保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不斷提高。
1.不能準確區分新會計準則與稅法差異。由于我國所得稅法和會計準則的制定分屬不同部門,在具體規定上有一定的差異。在新會計準則執行使用過程中,部分會計人員容易將計稅基礎理解為計稅依據,這就導致容易在執行新會計準則中計算所得稅時混淆使用,造成會計計量錯誤或偷、漏稅行為發生。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而導致會計準則難以有效執行。在新會計準則實施過程中,由于新所得稅會計準則的基礎觀念是遵照資產負債觀,站在未來現金流量凈增加額的角度,可以真實的體現資產和負債的未來可收回金額和未來能為企業帶來的實際的現金流。有利于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理解企業所得稅的經濟價值,而且還可以通過提供更多的企業會計信息實現企業的稅收籌劃。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企業績效考核還不科學,對于上市公司的評價監督等方面仍然過分強調利潤指標,使得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更具風險性,信息的披露缺乏時效性,很多企業在自利行為下,通過所得稅會計處理進行盈余管理,達到當期少繳稅款,增加利潤水平的目的。
1.對應稅收入的影響。對應稅收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特殊事項處理上的影響。一是對于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與稅法不一致,稅法不確認為收入,而新會計準則確認為收入。二是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但稅法對以現金投資產生該種差額無明確征稅規定,如果對上述已計入會計損益的差額征稅將增加企業的稅收負擔。
2.對成本費用方面的影響。一是對折舊的影響。新會計準則規定了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選擇、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的確定與調整自主權。而稅法對企業計提折舊的資產范圍明顯比會計準則規定要窄,兩者之間的差異會產生相應的納稅調整,而且這種差異隨著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和年限不同而不同,年限短或加速折舊法下這種影響會更大。二是對資產減值的影響。所得稅法不允許計提的各種準備金稅前扣除,只有等到資產處置時才能作相應調整。而新會計準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將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三是對職工薪酬的影響。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將應付的職工薪酬確認為負債,并根據受益對象分別計入有關成本或損益。而稅法是基于計稅工資制度,這樣會導致企業增加了工資及相關費用納稅調整的難度,容易造成非主觀上的漏稅行為發生。
1.提高對稅法和會計準則概念的認識。目前,我國稅法和會計準則對所得稅的計價基礎的矛盾還難以統一。所以準確確定計稅基礎是所得稅會計處理的關鍵,混淆計稅依據容易造成會計計量錯誤或偷、漏稅行為發生,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階段,除了要加強會計人員對會計準則的全面掌握,而且還要對稅法有一定的了解,防止出現概念性錯誤,造成非人為處理失當。同時要全面對計稅基礎相關內容作出制度性的說明,從而使得會計人員更好地把握計稅基礎的確定。
2.加強監督管理,提高企業信息的透明度。面對難度大、變化多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必須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進行監督,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以全面真實的披露會計信息。同時依據相關的會計準則進行必要的監督和指導,將企業內部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不斷約束新會計準則執行問題和企業造假行為,不斷凈化信息市場,提高信息透明度,為財務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
3.加強企業會計人員培訓。會計準則的制定再嚴密和完善,如果想取得預期效果,關鍵還要靠人去執行。要加強會計人員對新準則的學習和培訓,正確理解和掌握新準則的精神,學好用好新準則的內容。而且要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提高會計人員對會計準則的判斷和運用能力,進而提高新會計準則的執行質量。
(作者單位:宿遷市華盛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