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
特色高職會計教育思考
孫晶
當前,我國高職會計教育發展迅猛,同時又深受社會認同、特色、經費、就業等問題的困擾,面臨著嚴峻的“系統風險”。筆者認為,其發展困難的重要癥結在于缺乏自身的特色。高職會計教育的發展必須強調其特色,只有辦學特色鮮明,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實用性、服務性”的特點,培養的人才才能真正達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期望。
目前,普通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定位于能夠獨立從事會計工作的高級專門型人才。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定位于獨立從事會計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二者的培養目標比較雷同。這一雷同導致了高職會計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講授程度偏難和學生學習的盲目。
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一直以學科為中心,其缺點在于理論課程占用課時比例過大,而實訓課程課時比例偏小。近年來,雖然實習實訓課程有所增加,但其內容仍然“換湯不換藥”,僅僅是從形式上作了一個改變——把原來作業本上的作業改為在賬簿、憑證上進行賬務處理,并沒有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的企業財務仿真環境。這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學生必然不能直接勝任具體的會計實踐工作。
為適應“社會需要”,很多學校開設了大量“熱門課程”,這似乎解決了短缺知識的教育,適應了社會需要。但在開設大量熱門課程的同時,無法保證相關基礎課程的選修,結果使學生只能了解到這些“熱門知識”的皮毛,又對基礎課程掌握深度不足。如某校會計專業在其教學計劃中開設了市場營銷、證券投資、股市行情、財務審計等熱門課程,而大大壓縮作為基礎課程的統計學、數學等課程的課時,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對許多專業術語和計量工具等都不甚了解,使專業課的教學很難進行,流于形式,保證不了教學質量。
高職教師在講課時雖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但教學重心仍放在課堂教學上面,教學內容沒有以理論教學“夠用為度”,使教學內容偏難,不僅造成了教學時間和教學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導致了實踐教學環節效果的弱化;同時,由于不少高職教師本身也缺乏對會計工作崗位的認識和調查研究,沒有按照會計工作過程和專項會計知識模塊來組織教學,使會計專業課的內容缺乏實效性和針對性。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是有一肚子書本知識,卻無法動手操作。
高職會計教育的最終出路與發展,關鍵在于要找到自己的特色。研究特色高職會計教育的培養模式,應從層次特色、地區特色、行業特色三方面入手,以此來構建適應地區經濟發展要求的高職會計教育培養新模式。
高職會計教育從性質上分析,屬于職業教育,是一種按照職業需求組織和實施的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定向性;從層次上分析,高職會計人才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理論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單純技能型人才,既不能走“本科壓縮”,也不能搞“中專擴展”。依據高職教育特色,結合市場經濟需要,高職會計教育層次特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才層次的高級性
高職會計人才必須具備與高等教育相適應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掌握相應的新知識、新技能,并以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于普通高等會計教育,以較寬的知識面和較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區別于中等職業會計教育。
2.知識、能力的職業性
高職會計教育以職業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制訂教學計劃,在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組織教學;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注重知識的橫向拓展與結合,體現知識的先進性和應用性,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
3.人才類型的技術性
財經類高職會計教育不是培養從事教學和科研人才,而是從事企事業單位實際會計工作的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成為“初、中級會計專業職業技術人員”而不是“高級會計專業職業技術人員”。會計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不能指望一畢業就成為高級技術人才,必須在具備實際會計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高。
4.會計知識的更新性
自2007年以來,《企業會計準則》及相關的會計制度、稅法等都有了較大變動,作為專業會計人員,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適應社會變革的需要做出適時的變動。
高等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而培養的人才的“地區特色”,不僅直接影響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也會影響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1.地區特色可以贏得地方政府的辦學經費和政策支持
高職會計教育如果能夠直接服務地方經濟,在爭取地方財政投資上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同時,會計教育正在成為終身教育,這將為高職會計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機遇。只要立足地方經濟優勢,辦好特色教育,建立為地方培訓在職技術人才的長效機制,發揮其再教育和培訓職能,就可以積極促使高職教育贏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為自身的發展拓展空間:高職院校就會成為地方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庫,成為地方經濟社會所需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基地。
2.地區特色可以獲得地區企業的資金和資源支持
高職會計教育應面向地區企業,在各個領域廣泛開展聯合辦學,根據企業的需要,開展“訂單教育”,調整辦學格局,使雙方相互促進、取長補短、互惠互利,真正培養出適合企業的特色人才。這樣的好處是一舉三得,學校得到了企業的資助、貸款、獎教學金;企業得到了所需人才;學生得到了良好的實習環境條件,實現學習與就業過度的“零距離”。
3.地區特色可以擴大生源市場
據調查,我國民眾既存在著對高等教育巨大的意愿需求,還面臨著支付能力的約束。當接受高等教育所需支付的費用超出了可以承擔的范圍時,人們也無法選擇高等教育。許多農村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放棄就讀大學的機會,轉而踏入高職院校的大門。如果高職院校還能在辦學特色上突出當地經濟優勢,顯示良好的就業趨向,學校勢必會吸引大批當地生源,從而擴大了高職教育的生源市場。
4.地區特色增強地方經濟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
當前,內蒙古工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現代服務業、金融業也獲得了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只要結合地方經濟的特色辦學,就能夠滿足地方經濟在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增強地方經濟對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促進地方高職教育的發展。
高職會計教育在體現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工作系統化”建設時,與其他學科相比,更要體現其行業特色。高職會計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直接從事理財、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這種類型的人才不僅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而且必須具備更強的技術轉化與技術創新能力、群體合作能力與吃苦精神、社會交往與社會服務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高職會計教育要緊緊圍繞本行業的需求和特點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其行業特色主要體現在知識結構、技能結構和職業道德等方面。
1.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就是人類知識內化到個體頭腦中所形成的類別、數量、質量及相互聯系。合理的知識結構應該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這個結構主要由科學文化知識、專業技術知識合理結合而形成。其中,專業技術知識主要是指為適應某類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的要求而必須具備的專門知識,其職業針對性強,與專業服務方向密切相關。會計專業屬于知識應用性專業,會計工作具有人文性、文化性特點,其崗位要求人才具有綜合性、符合性的知識結構,包括基礎性知識、專業性知識、相關性知識等,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從而發揮整體功能。
2.技能結構
高職會計教育應以專業性知識為核心,以基礎性知識和相關性知識為兩翼,提高專業技能,從而形成完整的、均衡發展的、高度開放的復合性知識結構體系。要特別注意知識和技能的結合,如手工賬務處理和會計電算化賬務處理;成本核算與財務管理;會計基礎與點鈔技能等。綜合起來,特色高職會計教育主要技能結構應包括:財務核算技能、成本會計管理技能、財務管理和分析技能、納稅申報和審計技能、會計電算化操作技能、與時俱進的財務規范認識技能。
3.職業道德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應遵循的道德標準,是財經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會計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特色高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該把握以下幾個方向:第一,在課程設置上精心設計職業道德課程,并緊密結合所學專業,開設職業指導課,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第二,以隱性課程形式把職業素養教育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隱性課程是一種持續不斷、無所不在、有形無形的教育資源,對培養和發展學生素質有巨大的作用;第三,通過豐富多彩,并和專業有機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意識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第四,以師德教育為重點,潛移默化感染學生。教師用“有愛心、講誠信、負責任、能敬業”的高尚品質,潛移默化地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