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振
我國宗教資產管理問題初探
張 振
我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宗教有著悠久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又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任何一種宗教都存在宗教資產作為其載體。宗教資產不但具備普通非營利資產的特征,同時還具有宗教的特性。在國內存在著規模龐大的宗教資產,而其管理狀況及運營效率卻并不令人滿意,管理相對混亂,并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監控機制。加之宗教資產管理的研究在我國還比較少,因此對此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逐步解決宗教資產管理混亂的問題,從而促進我國宗教事業的健康發展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宗教活動有賴于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場所的恢復和發展,因而全國各地陸續對歷史古剎進行修復的同時又建立起許多新的廟宇,形成了大量的小型寺廟和初具規模的知名道場。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現有約8.5萬所宗教活動場所,其中,佛教(包括藏傳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各類寺觀教堂1.3萬座,道教道觀1500座,伊斯蘭教清真寺3萬座,天主教教堂、會所4600處,基督教教堂1.2萬座,另外有基督教簡易聚會點2.5萬處。全國各地共有3000多個宗教團體,由這些宗教團體創辦的用以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這些宗教活動場所主要有以下來源:1.各朝各代遺留下來的歷史遺產,這些寺廟規模較大,具有一定影響力;2.由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資創辦,并受到宗教管理機關的有效管理;3.由各個教派自主籌資建設并且對其進行管理;4.由當地個人或者聯合興建,這類場所規模小而數量龐大。如此龐大的宗教活動場所為我國宗教事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在這些場所中又存在著難以計數的各類宗教資產,這些宗教資產的來源比較廣泛,一是歷史遺產,如上述的古剎等文物資產;二是政府出資,如由政府出資重建的廟宇;三是由個人捐資興建的新建廟宇;四是由信教民眾捐贈的資金;五是相關經營活動獲得的各類收入,如寺廟的經營收入、投資收益、普施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六是其他來源。
盡管我國《宗教事務條例》規定:“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合法使用的土地、山林,合法所有或者使用的房屋、構筑物、設施、文物,接受的宗教性捐獻和捐贈,從事經營服務活動的合法收益,以及其他合法財產、收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侵占、哄搶、私分、損毀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處分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的合法財產,不得損毀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合法占有、使用的文物”,但由于歷史狀況和現實的原因,我國宗教資產的構成比較復雜,在產權上沒有得到落實,產權不清、管理權限不明的現狀非常嚴重,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給宗教資產管理帶來諸多問題,甚至會影響到宗教事業的健康發展。從理論上看,宗教組織屬于民間非盈利組織范疇,宗教資產歸宗教組織所有沒有問題,但畢竟宗教組織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組織,其能否像其他組織一樣全權掌控和處置教產,其實是一個必須解決的產權歸屬難題。
除了歷史悠久和規模較大的寺廟多由政府直接管理或間接管理,宗教資產管理相對比較好外(當然,這種管理也可能出現行政化等問題),大多中小宗教活動場所由于產權不清,外部監管又很難,內部控制無從做起,以及缺乏專業管理人員、財務人員,無從開展專業化、科學化的管理,宗教資產管理混亂,特別是財務狀況混亂的現象相對嚴重。主要表現在:一是資金來源管理(資金籌集)不得力。如大多數中小寺廟,由于資金來源渠道和方式多但并不穩定,缺乏資金來源渠道和方式的有效管理,長此以往,可能危及到寺廟的正常活動和教職人員的生存發展;二是資金營運狀況混亂,缺乏原則和規則。如由于產權不清,教產經常由寺廟的某些人員掌控,而任其隨意進行商業投資,甚至用于個人的奢侈消費,導致宗教資產完全脫離了其本質,并且運營效率低下甚至流失。三是缺乏管理原則,管理制度缺失。
(一)從現有法規體系來看,直接和宗教資產管理有關的有《宗教事務條例》、《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等法規或制度,但繼續完善相關法規,形成系統的體系,為中國非營利組織創造一個和諧的法律環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宗教資產的產權歸屬問題是首要的任務,這必須通過對現有法律體系《憲法》、《民法》、《產權法》、《稅法》等的整體配套方式才能有效解決。
(二)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培養自己的專業管理人才,特別是合格的財務人員;通過和高等院校和其他社會機構的合作關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管理體系和內部監控制度,強化收支管理及資金運用的規范性、合理性和效率性,在規范性管理的基礎上,實現宗教資產管理的非營利性和神圣性目標,促進宗教組織及宗教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加強宗教資產管理的透明度,要讓贊助者、捐贈人等充分地了解他們所捐助的資金或資產都能被合理地使用,并且資金的使用過程都有完整系統的會計記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組織的公信力,并建立良好的社會聲譽,以爭取到更多的資金支持。這就要求中國的宗教組織建立有效的責任機制,定期向社會公布財務信息和其他相關信息,主動接受國家審計部門、宗教管理部門和社會的監督。
我國宗教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課題,本文就此提出上述3點膚淺的對策當然不夠全面,但也都不是能夠短期解決的。鑒于此,本文認為從現今條件下,宣傳和貫徹相關法規精神,特別是《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精神和要求,是加強宗教資產管理的有效措施。
對宗教資產的會計管理,我們現有法律體系應該是比較系統和健全的,除了國家《宗教事務條例》外,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民間非盈利組織會計制度》和已于2010年1月7日經國家宗教事務局局務會議通過,2010年1月11日發布,自2010年3月1日起已經施行的《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等。特別是《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該管理辦法的發布和實施對宗教資產的會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為加強宗教資產管理提供了依據和現實指南。
《宗教活動場所財務監督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宗教活動場所應當成立財務管理小組,并就其會計制度、預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資產管理和監督管理等規定了具體內容和具體要求,以及規定了違反該法的相關法律責任。該管理辦法的頒布與實施無疑是加強宗教資產管理的及時雨。
當然建立宗教資產會計管理體系是最基礎的工作,會計管理體系及其管理機制的完善還有賴于很多后續問題的逐步解決,這也是筆者需要和大家繼續共同探討和努力的方向。
[1]鄭軍,胡學歸.中國宗教寺廟財務管理探討.科技創業月刊,2009(9).
[2]楊玉輝.宗教管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