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薇
淺議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及建議
王 薇
近年來,內部控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關注。行政事業單位雖然不是贏利單位,同樣也需要建設有效的內部控制,原因在于不僅可以規范單位的管理,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可以有效地堵住漏洞,防止各種舞弊和腐敗的發生,保證其正確履行國家職能。但是,迄今為止,我國還缺乏一套對行政事業單位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指導性規范,也很少有行政事業單位聘請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設計一套系統完整、規范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因此,亟需結合其自身業務特點和實踐經驗,尋求加強內部控制的措施。
在實際工作中,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參差不齊,多數不夠重視,缺乏對內控制度的基本了解,認為本單位的財政資金主要來自財政預算安排,只要按規定編制預算,取得資金和使用資金便可,以至于出現財政經費支出失控現象;而部分財務人員控制意識也不強,對涉及經濟業務和關鍵環節的處理缺乏日常監督和控制,職責權限不清。
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會計基礎工作方面存在很多的薄弱環節,突出表現在:第一,資產管理松散:一方面,資產的配置存在隨意性,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有些買了不用,一度閑置,造成資產利用率低,資金浪費的現象。另一方面,購置后未能及時入賬,也沒有建立起定期財產盤點制度,時常出現有賬無物、有物無賬的混亂狀態,導致賬實不符,資產流失;第二,憑證工作不規范:有些單位原始憑證的審核手續不嚴密,隨意性大,在保管方面,包括賬簿和報表等會計檔案,不夠嚴謹規范,無法確保其安全和完整;第三,崗位設置不合理:由于某些行政事業單位編制有限、人員緊張,存在不相容崗位兼職現象,這樣容易給濫用職權、貪贓舞弊等現象造成可乘之機……上述問題,有的是會計人員素質不高造成的,有的是單位有意違紀造成的,而會計基礎工作的薄弱又進一步制約了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效果。
有些行政事業單位雖然意識到了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一套制度,但是卻由于種種原因,忽視了它的執行情況,在出現問題時,控制措施和獎懲也沒有被嚴格執行,形成有章不循,違章不究的現象,導致該制度形同虛設,被當成一紙空文和墻上擺設,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外,內控制度的監督方面,對大多數的基層行政機關而言,根本就沒有設立相應的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內部監督自然無從談起。
任何單位的控制活動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其好壞直接影響到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管理服務目標的實現。完善單位內部控制,應注意單位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尤其需要切實轉變思想意識,加強認識。其一,單位領導人需要確立起對財務會計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意識,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工作,早日將其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其二,相關部門及員工需要強化內控意識,實施內部控制工作的不僅是財務部門,經濟業務涉及到的所有部門都是內控的范圍,因此單位各部門人員都應具備內控理念,加強宣傳教育和學習培訓,掌握內控基本方法。
行政事業單位在開展工作時,由于個人或集體的疏忽和過失,甚至于惡意等不正當行為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給單位乃至社會帶來很大的損害。但是如果在事前就能夠對即將可能出現的偏差及時察覺,并采取應對措施,那么錯誤行為往往會被扼殺在搖籃里,及時杜絕。
從控制方法來講,應該秉承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集體決策、授權批準等原則。對于不相容職務,如授權與執行、執行與審核等,應形成相互制衡機制。對于涉及財務重大收支業務,要求各級管理人員和經辦人員的行為必須在授權范圍內進行,防止越權違規處理,給某些人員犯罪帶來可乘之機。從控制內容來講,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貨幣資金、專項資金、實物資產等控制,比如對專項資金的管理,對其從預算、項目的立項、審批到資金的撥付、績效評價等各個環節應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保障專項資金專款專用。
此外,應當指定內部審計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對內控制度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和評價,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對缺陷提出改進建議,切實提高內部控制的效果和層次,使之能夠合理、有序地推進,確保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防止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作者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