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艷
淺議會計信息的失真
陳海艷
1.財務賬目管理混亂,在會計賬簿設置和會計科目的使用上,沒有嚴格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來設置,會計核算缺乏系統性,賬目混亂,賬證、賬賬、賬表、賬實嚴重不符。
2.原始憑證的要素填寫不全,使收支的資金渠道不能明確地劃分,混淆了成本和專項基金的界限。
3.原始憑證失真。有些單位的原始憑證填寫不完整、不規范,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憑證的方法進行“變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變成“合法”的收支。
4.收入、成本、費用、資產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現是截留、轉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現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過人為方式調整損益,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費用失真的表現是該進專項資金的直接進了生產成本;資產不實主要表現為企業資產賬面價值不能反映企業各項資產的實際擁有數額,資產管理混亂,造成家底不清、賬實不符。
5.會計報表虛假,具體表現在撇開賬簿,人為地調整報表數字,甚至編報兩套報表,一套自用,一套對外提供,導致報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給投資企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沒有真實地反映客觀的經濟活動,從而給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虛假的情況,給決策者們制定相關的決策帶來了不利影響的一種現象。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很復雜,下面列舉幾個主要方面的原因:
會計人員素質問題是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觀原因。會計人員是會計活動的主體,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與計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對客觀經濟活動的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進行估計、判斷與推理,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不同素質的會計人員進行的估計、判斷與推理往往導致不同的結果,一些素質較差的會計人員即使遵循了會計規范,但由于其認識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計量出的會計數據脫離實際情況,同時,一些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于同違規違紀作斗爭的少,相反對違規違紀熟視無睹,甚至主動為領導出謀劃策的多。
廠長經理負責制下,會計監督不力。會計人員受聘于企業管理當局,其行為必然受控于企業管理當局,反映管理當局的意圖和目的,一些企業負責人出于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違反法規制度,采用偽造、編造虛假會計紀錄、會計憑證,隱瞞、刪除或者虛擬經濟交易事項,編造虛假會計報告,私設帳外小金庫等手段。以達到追求本單位的經濟效益,自己多拿報酬、職務升遷,或貪污、挪用等目的。
把電子計算機引入會計工作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趨勢。但是,由于會計人員的計算機技術水平普遍不高,加上現有軟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計算機的單位在內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許多漏洞,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實性,這個問題由于其“不可見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
1.產權缺少明確歸屬。我國目前會計信息失真之所以成為普遍現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業制度轉型期的企業產權歸屬關系界定不清,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受害對象不明確,因而無法實施有效的監督。
2.產權界定不明確,將會使部分產權置于公共領域,形成所謂“公共產品”,為謀求公共產品產權利益的企業往往扭曲會計信息。例如目前大多數單位實施的承包經營產權界定是基于短期利潤指標,承包人就傾向于通過少提或不提折舊,將費用資本化等手段追逐短期利潤不顧企業的長遠發展。
3.產權制度的缺陷。政府逐漸對企業“放權讓利”,這樣在缺乏所有權約束機制的情況下,經營者的權力越來越大。出現了所謂“內部人控制”問題。由于經營者所有者的利益往往不一致,使得有利于經營者的方式處理和編報的會計數據質量上很難保證。所以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次上是由產權制度的缺陷導致對經營者的監督弱化造成的。
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部門規章還不完善,對相關責任人的界定還比較模糊,對違紀、違法的打擊力度明顯不夠,民事索賠制度急需盡快建立和完善。
1.建立一套統一的,具有剛性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特別要加大對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處理力度,以此約束和管制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會計人員應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不論遇到何種情況,不喪失原則,不圖謀私利。
2.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制度,可實施會計人員委派制度。會計人員委派制的出臺和試行就是針對會計人員對國有企業經營活動監督弱化的缺陷,實施會計委派制有利于真正發揮會計的監督作用,強化制約機制,防止管理者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搞帳外帳,有利于制止會計信息的失真。
3.切實提高財會人員的綜合素質。要建立財會人員的考核選拔機制,嚴把選人、進人和用人關。要在保持財會人員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對重要崗位和重要人員實行定期輪換制度,要把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作為重要的選拔條件,建立一支堅持原則、政治素質高、業務熟練、秉公執法的會計隊伍,以便準確判斷各項業務活動是否合法、合規,不斷提高會計監督水平。
1.完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要根據新的業務發展趨勢、根據經營決策的需要,及時修訂會計信息披露制度。進一步明確會計或有關事項信息披露的詳細規定,形成規范化制度,以彌補表內業務信息披露的不足。完善會計報表體系,加強風險防范。
2.建立和完善會計監督體系。要建立層次分明的四層監督構架:基層經辦人員一線事前、事中監督;會計坐班主任事中、事后監督;會計部門負責人的事后檢查監督;上級管理行會計事后檢查管理監督。通過檢查監督,加大對違規違紀行為的處罰力度。要實行嚴格的檢查制度,落實檢查責任,進行后續檢查,跟蹤整改情況,實行“連環責任追究制度”。
3.實現內控制度資源的優化配制。要按業務運作方式,建立起相應的內控責任機制,如崗位經濟責任控制機制、稽核部門的日常監督機制、權力制衡機制、財務監測機制等。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與防范已刻不容緩,而且任重道遠。盡管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有多種途徑,但作為財務人員,最根本的一條是遵守會計準則和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誠信為本,操守為重,保衛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作者單位:牡丹江新鑫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