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新
成本會計學實踐性教學探討
張亞新
著名教育學家盧梭到皮亞杰都贊成在教學中采用實踐教學的理念,共同反對學生在被灌輸中學習,主張從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習。實踐教學是成本會計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方式,是實現成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很多高校在成本會計教學中都沿用先理論后實踐教學模式,先完成成本會計理論教學,然后用很短的時間讓學生集中進行一點模擬實驗,畢業前到單位短時間實習。這種模式前兩個環節都可以在校內進行,到第三個環節可能就會有問題了。從企業方面來說,有的企業根本不愿意接受學生去進行實習,即使接受了也只是讓學生參觀一下企業的操作流程,不會讓學生進行整個環節的會計操作實習;從學生方面來說,短時間的實習也無法進行全面的成本環節的會計實習。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到最后一個環節往往是流于形式。
1.實踐性教學薄弱
加強會計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一直是高校會計教學工作關注的話題。目前在會計教學中,對于財務會計學的實踐性教學基本上能夠適應社會需求,能夠為學生將來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礎,但是在成本會計學的教學中,目前主要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目標基本體現在知識的傳授。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是成本會計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高校會計專業的培養計劃上我們也看到,成本會計的實踐性環節課時比重偏低。這直接導致了學生拿到題目會做,實踐中卻無從下手的困境。實踐性教學環節的不足甚至缺乏也是學生反應的問題之一。
2.教師對實踐性環節無能為力
由于在課程總體安排上重理論輕實踐,這導致教師對實踐教學缺乏足夠的認識,即使認識到也無力為之。課程教學計劃中用于實踐教學的課時比重低,教師也不愿在實踐教學中投入過多,這直接表現為實踐教學形式單一,技術手段落后。另外,對于教授實踐性環節的教師來說,不僅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扎實的實際操作能力。但從目前高校的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現狀來看,大多數院校缺乏相對穩定的培養渠道,絕大多數的會計教師,多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分配到院校任教,缺乏會計實踐經驗,尤其是成本會計的實踐經驗,動手能力較差,實踐能力偏低,不能有效地組織會計實踐教學。
3.學生在成本會計學習中對實踐性環節不重視
成本會計這門課程因內容廣泛、核算方法分配方法眾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學習難度比較大。在理論學習中學生已經感到困難重重,對于在實踐當中的應用,學生也不愿過多的涉及而影響成績。另外,在實習過程中,財務會計的知識學生基本能夠接觸到,而成本會計通常接觸不到,這些信息反饋回來也導致了學生對成本會計實踐性環節的意識薄弱。而這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影響了學生畢業后的崗位適應性。
成本會計作為一門技術性較強的應用型學科應該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一方面要重視理論教學,使學生具有扎實的成本會計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從培養計劃到教師乃至學生都應該認識到成本會計實踐性環節的重要性。在培養計劃中要能夠體現出對實踐性環節的重視,適當增加實踐性環節的課時比重;教師自身首先要進行實踐性的訓練,現在高校提倡的“雙師型”教師體系建設正是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有力手段之一;教師實踐能力加強可以有效地帶動學生實踐性環節的學習,以增強學生將來的崗位適應性。
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為了提高學生素質,在“成本會計”教學中,必須改變以講授為主的傳統做法,探索和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師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進行實踐性教學方法的改革嘗試,把情景教學、演示教學、案例教學等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
加強實踐性教學我們可以從校內校外兩方面著手:在校內必須加大實驗經費投入,建立仿真性教強,基本能模擬企業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的成本會計模擬實驗實訓室;在校外應積極同企業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基地,讓學生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有感性的認識,這對于他們把握成本的流程會很有幫助,再經過理論學習和模擬訓練,其實踐能力的提升會大大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合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