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王 芳
隨著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金融市場的加速發展,衍生金融工具如國債、期貨已經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現有的衍生金融工具有金融遠期合同、金融期貨合同、金融期權合同等,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依賴于基本標的資產(即傳統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外匯等)的價值。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對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而且對傳統財務會計理論和實務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對會計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效應,主要體現在對傳統會計確認與計量原則的擴展。現在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說明一下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在傳統會計理論中,傳統會計在定義資產和負債這兩種會計要素時,其立足點都在于:1.過去發生的事項;2.能夠導致未來經濟利益的增減。而衍生金融工具明顯符合上述定義的標準,衍生金融工具實質上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之中的合約,這種合約也是被投資者所控制的,但其立足點并不是過去的交易事項,而是未來期間合約的履行情況,其內涵最主要強調的是:①未來期間契約的履行情況。②未來的經濟利益。
傳統會計在確認資產和負債等會計要素時,強調過去發生的交易事項,在交易發生時進行一次性確認。而衍生金融工具確認時不以交易發生的時間為確認標準,而是以合約的履行時間為確認標準,除合同締結時需要確認以外,還將存在著所謂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的問題,這顯然與傳統會計不一致。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對會計確認原則進行了擴展。財務會計傳統的確認標準是建立在權債發生制的基礎上,強調以權利和責任的實際發生作為會計計量的基礎,而對未來發生的交易和事項不予確認,因此將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會計確認項目之外,但由此就無法反映其對財務狀況的重大影響,財務報表因此而產生了殘缺性。衍生金融工具對權債發生制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權責發生制從形式上擴展到實質上,即從風險和報酬的原則擴展到以奉獻和報酬的實質性發生和控制作為會計確認的原則。
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特點就在于它有較高的價值波動性,因而有極高的風險。為了反映這種不確定性,以降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風險,在每一會計報表結算日有必要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進行再確認。衍生金融工具的確認主要包括初始確認,終止確認和再確認三個基本過程。
在簽訂合約時,雖然合約所約定的風險和報酬并未實現,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契約型,使其在簽訂時就已經擁有了對未來風險和報酬的控制權,因此符合擴展后的權責發生制原則,達到會計確認的要求,在和約簽訂時即可以進行相應的會計確認原則。
考慮到衍生金融工具巨大的交易額的確認會不合理的擴大企業資產和負債的規模,在賬務處理時,就只以實際交付的金額計價,即以取得該項資產所付出的或生產該項負債所得到補償的實際價值作為“衍生金融工具”的入賬價值。
對簽訂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可以區分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分別進行處理:對于金融資產,交易費用可以視為取得合同的利益而支付的對價,直接記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借方,作為資產入賬,并在實際履約時與有關收入相配比,轉入“衍生金融工具損益”科目,而對于金融負債,交易費用與日后的交易不存在配比關系,也并非收到的對價,所以根據謹慎性原則,可以在發生的當期記入財務費用。
當合同約定的未來交易發生時,企業即喪失了對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對風險和報酬的控制權,就要進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終止確認。由于衍生金融工具風險和報酬的可分割性,其交易也可呈現兩種狀態:①已確認的衍生金融工具資產和負債已注銷或全部轉移;②衍生金融工具資產和負債已轉移,但轉移方保留了與之相關的部分風險和報酬。第一種情況符合傳統的終止確認標準,而在第二種情況下,為了防止風險和報酬的分割帶來的任意性,建議與第一種情況采用相同的處理方法,在轉移發生時,即對原衍生金融工具全額進行終止確認;而轉移方保留的與原衍生金融工具的部分風險和報酬可作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資產和負債重新加以確認和計量。
在賬務處理方面,在衍生金融工具終止確認時,要將交易目的浮動盈虧全額計入資產及損益科目。
衍生金融工具從簽約到最終履約其價值并非恒定不變,而呈現了較高的價值波動性,為了及時反映市場參與者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實價值,傳遞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動態信息,在每一會計報表結算日,有必要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確認。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復雜多樣,對其進行再確認的賬務處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國在準則制定中,應該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虛增利潤和粉飾報表的情況較為嚴重,因此在準則制定中就要加強準則的規范性和嚴密性。由于不同歸類對損益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果規范不嚴,勢必為企業的利潤操縱打開了渠道,而且衍生金融價值變動所生產的損益金額通常都是巨大的。應當首先對套保與投機進行嚴格的界定,避免企業的人為因素影響。
在財務處理方面,在每一會計報表結算日,對于投機目的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價值變動列入當期損益,即借“衍生金融工具損益”,貸“衍生金融工具”,或做相反分錄;而對于套保目的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變動則不確認損益,只在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會計一旦對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確認,隨之而來的就是會計計量問題,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確認、再確認和終止確認中,都涉及到了如何合理地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量化的反映問題。
傳統的會計計量模式是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原則,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原則的會計原則。而金融衍生工具大多只是一種合約,它只產生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實際的交易事項尚未發生,自然也就沒有歷史成本可循。從計量屬性來看,歷史成本計量原則強調并堅持純而又純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而金融衍生工具計量屬性則呈現多樣化的景象。長期以來,歷史成本一直以其數據易得,客觀性強而占據會計計量的主導地位,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波動性決定了其勢必打破原有的財務會計的歷史成本原則;而且隨著金融工具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環境變動不確定性的增大,會計報表的使用者更加關注的是合約標的現時價值而非簽訂時實際價值。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計量中的作用將逐漸增強,并且不只是單純的作為歷史成本的輔助計量方式出現,而將為與歷史成本計量并重的計量方法。
所謂公允價值是指熟悉情況并自愿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結算的金額。公允價值本身并非是指某一具體的會計計量方法,它是一種復合計量屬性,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這些表現形式主要有:現行市價、可變現凈值和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雖然公允價值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活躍市場中的公平市場報價仍然是公允價值的最好依據。如無法獲得報價,就要在充分考慮會計環境與交易事項特征前提下,采用合理的估價技術來估計被評估的對象的可變現凈值或未來現金流量值。雖然公允價值的獲得有一定的難度,但衍生金融工具的獨特性,使得只有公允價值才能作為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計量屬性。
具體而言,在我國的會計實務操作中,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計量也分為初始確認時的計量、終止確認時和再確認時的計量,并根據擴展后的會計計量屬性,呈現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計量并用的局面。在初始確認時,為了防止資產和負債規模的不合理擴大,以實際交付的金額計價,從本質上說,這一時點的計量仍然采用的是歷史成本計量方式,而再確認和終止確認的計量則體現了公允價值的計量方式,對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取得可以直接從市場上可觀察到的價格或參考類似的進入工具的市場價格來獲取,由于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尚缺乏活躍性,不夠健全,而且交易規模小,在市價的價值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加以估計確定。
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是相輔相成的,合理的金融工具計量為解決會計確認中套保和投機定量劃分問題提供了可能。目前一種估計套期保值工具與受到保值的項目間相關程度方法是累計金額抵消法。
根據國際金融工具會計的最新研究成果,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在初始確認時,確認的金融是以合同開始時所交換資產的公允價值,即歷史成本為計量基礎的;在后續確認中,所有的金融資產都應以“公允價值”計量,除非以下兩種情況:①企業準備持有到期的長期(比如負債、貸款、長期應收款、到期可回購的優先股等);②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地計量。除了衍生金融工具和投機性質的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外,其余金融負債均以歷史成本為基礎支付和攤銷,即“攤余成本”計量。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以上所述方式確認的損益與按“收入——費用”的傳統模式確認的損益共同構成了企業的最終經營成果,這不僅對傳統會計的“實現原則”及“過去事項”前提進行了沖擊,而且使企業期間凈利潤的內容更顯得復雜化。
衍生金融工具以其有別于傳統資產和負債的獨特性,突破了原有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原則的范疇。我們要積極看待衍生金融工具對傳統會計的影響,將其作為對傳統會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契機,在加強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建設的同時,以交易的經濟實質為基礎,完善整個財務會計準則體系。
(作者單位:山東省汶上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