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偉 周衛海 王云濤
(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廣東廣州510663)
國民體質是社會生產力的基礎,社會發展也可影響國民體質。廣東省地處中國南方,經濟較為發達,但同時全省社會經濟發展并不平衡,社會特點鮮明,因此對廣東省的國民體質動態變化規律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廣東省政府歷年對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十分重視,從2007年起,在每5年開展體質監測的基礎上,每年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國民體質測定工作,城鎮居民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本文通過對廣東省城鎮居民體質的研究,揭示廣東省國民體質動態變化規律,為政府制定有關全民健身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對象為20~69歲廣東省城鎮居民,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10歲為一個年齡段,廣東省每個地市每個性別年齡段采集樣本量不少于40例。全省實際采集樣本量為20 663例,其中,男性9 754人,女性10 879人。
1.2.1 測試指標
測試指標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指標和問卷。其中,身體形態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胸圍、腰圍、臀圍;身體機能指標包括:肺活量、臺階測試、血壓、安靜心率;身體素質指標包括握力、坐位體前屈、背力、反應時、縱跳、俯臥撐 (男)、1 min仰臥起坐 (女)等。
1.2.2 體質等級評定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等10個部門聯合于2003年頒布實施的 “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對每一受測對象進行體質評定,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級。
1.2.3 統計方法
所有受測數據經電腦錄入,形成數據庫,經數據檢查后,利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
廣東省城鎮居民身體形態變化的主要特征是,無論男女,身高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身體充實度,男性在40~49歲達到峰值,而女性在50~59歲達到峰值;身體機能變化主要表現為血壓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肺活量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表1 廣東省城鎮居民身體形成指標均值

表2 廣東省城鎮居民身體機能指標均值

表3 廣東省城鎮居民身體素質指標均值

表4 廣東省城鎮居民身體素質指標均值(續表)
身體素質變化特征表現為絕對力量素質 (握力、背力)男女峰值均出現在30~39歲,而相對力量素質 (俯臥撐、仰臥起坐、縱跳)男女峰值均出現在20~29歲,其他素質 (反應能力、維持身體平衡能力、柔韌性)男女均呈現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的趨勢。
2.2.1 總體特征
本次采樣2008年進行,2008年廣東省城鎮人群體質優秀率為13.4%,良好率為25.5%,合格率為47.7%,不合格率為13.3%,與2005年城鎮人群體質監測結果比較,2008年城鎮人群體質的優秀率和良好率均高于2005年城鎮人群,分別高出2.2和1.4個百分點。但同時2008年城鎮人群體質不合格率也高出2005年城鎮人群1.7個百分點。
2.2.2 男女比較
城鎮男性體質優秀率為13.3%,良好率為23.6%,合格率為48.0%,不合格率為15.1%;女性體質優秀率為13.5%,良好率為27.3%,合格率為47.5%,不合格率為11.8%。從男女體質各評定等級人數百分比構成比例來看,女性體質水平要好于男性。體質水平達到優良級的比例,女性為40.8%,而男性為36.9%,女性高出男性3.9個百分點。
2.2.3 年齡變化特征
各年齡段人群體質綜合評定結果顯示,2008年廣東省城鎮人群30~39歲年齡段的人群體質水平最好,優秀率為15.9%、良好率為28.4%,達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的比例為88.4%;五個年齡段中,40~49歲年齡段的人群體質水平最差,優秀率為12.1%、良好率為21.2%,合格及以上水平的比例為83.9%。
2.2.4 不同區域比較
珠三角地區城鎮居民體質優秀率為15.1%,良好率為27.3%,合格率為46.5%,不合格率為11.2%;東、西、北部地區城鎮居民體質優秀率為11.0%,良好率為23.2%,合格率為49.5%,不合格率為16.4%。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區城鎮居民的體質水平要好于東、西、北部地區。
2.2.5 不同職業人群體質綜合評定
各類職業人群體質水平比較顯示,專業技術人員的體質水平最好,優秀率為16.7%、良好率為27.9%;達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的比例為 88.3%,高于其他職業人群;從事農林牧漁水利生產的人群體質水平最差,優秀率為8.2%、良好率為19.2%,達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的比例為 84.2%,低于其他職業人群。
2.3.1 身體形態
身體形態的測試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胸圍、腰圍、臀圍。其中身體質量指數BMI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派生指標。無論男女,2005年和2008年BMI均值均呈現隨年齡增長而增大的趨勢。與2005年比較,男性,除在30~39歲年齡段BMI有增大的趨勢,其他年齡段變化不明顯;而女性除40~49年齡段BMI均值小于2005年外,其他年齡段變化不明顯。總體來看,2008年與2005年比較,廣東省城鎮居民BMI均值無明顯變化。
根據BMI評價標準對各類人群進行評定,結果顯示,無論男女,2008年城鎮居民體重超重和體重肥胖的檢出率均高于2005年檢出率。總體比較,2008年超重和肥胖檢出率分別高出2005年1.5和0.7個百分點。
與2005年監測結果比較,無論男女,2008年城鎮居民胸圍指數 (胸圍/身高×100)、腰圍指數(腰圍/身高×100)、臀圍指數 (臀圍/身高×100)、腰臀比指數 (腰圍/臀圍×100)和體脂百分比均呈增長的趨勢。特別是反映體內脂肪含量和脂肪分布的指標體脂百分比和腰臀比指數增幅最為明顯,說明城鎮居民體內脂肪含量增加且分布趨向于腹部。

表5 2005年、2008年廣東省居民各BMI水平人數百分比 (%)
2.3.2 身體機能
身體機能的測試指標包括安靜心率、安靜血壓、肺活量和臺階指數。與2005年城鎮人群比較,男性肺活量變化不明顯,而女性有所提高。臺階指數反映人體有氧運動能力,2008年城鎮居民臺階指數呈現出下降趨勢,說明城鎮居民的有氧能力有所下降;血壓隨年齡增長呈升高趨勢。
2.3.3 身體素質
與2005年全省城鎮人群比較,各指標動態變化趨勢如下:握力,男性變化不明顯,而女性握力水平除40~49歲年齡段外,其它年齡段均有所提高;坐位體前屈,男性20~39歲年齡段的人群與2005年相比有所提高,但40歲以上人群呈現下降趨勢,而女性各年齡段均好于2005年同年齡段人群;選擇反應時,無論男女均表現出2008年好于2005年的趨勢;閉眼單腳站立,男性,除40~49歲年齡段有所提高外,其它年齡段均呈現下降趨勢,而女性各年齡段均有所提高;縱跳、俯臥撐、一分鐘仰臥起坐,無論男女均有所升高;背力,無論男女均呈現下降趨勢。總體來看,與2005年監測結果比較,2008年城鎮居民體質水平呈上升趨勢,且女性比男性明顯。
國民體質監測網絡是國民體質監測工作順利開展的平臺,監測網絡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的開展,因此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促使監測中心和監測站真正運轉,以便信息化、動態化地了解和掌握國民體質狀況與健康水平以及發展趨勢,積極為全社會服務。
要把宣傳、發動工作作為測定工作中的重要一環,讓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級領導充分認識和了解這項工作。擴大不同人群測定范圍,更好把握不同人群的體質變化規律,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體質測定服務。
了解自身體質狀況,進而獲得科學的健身指導是體質測試最重要的目的。測試后的健身指導不但是體質測定的重要環節,而且是決定體質測定服務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在制定相應干預措施時應結合不同人群的體質特征,制定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男性在40~49歲年齡段,女性在50~59歲年齡段時是身體充實度迅速發展的時期,此階段的人群應特別注意體重的變化,體重的增加,特別是體內脂肪的增加,將嚴重影響體質水平,控制體重是提高體重的重要因素。另外,廣東省城鎮居民體質狀況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因此,政府部門應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加大對東、西、北部地區的扶持力度,推動與珠三角地區體育協調發展。
[1]趙斌,趙煥彬.河北省成年人體質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0,1(36):44~46
[2]孫飆,王梅.我國成年人體質的年齡變化特點和趨勢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3,6(24):41~44
[3]孫飆,等.成人腰臀比與某些形態、機能和素質間的相關分析[J].體育與科學,2002,6
[4]廣東省體育局.2005年廣東省國民體質監測報告[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
[5]國家體育總局.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