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競爭的加劇,我國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權利沖突的情形愈加突顯,如何合理有效解決這一沖突,一方面對權利沖突當事方影響重大,另一方面也對處理權利沖突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雖然對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權利沖突的解決,法學界尤其是知識產權領域的學者也進行了不少的研究,但大多停留于理論層面,即關注于商號權與商標權的區別比較、權利沖突表現形式的羅列、權利沖突產生的原因分析、權利沖突解決基本原則的闡述等內容。這些理論探討固然需要,但對我國現實存在的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權利沖突的有效解決,指導幫助不大,可適用性不強。 本文通過對現實發生尚存爭議的商號、商標沖突個案的深入剖析,探尋各方爭議的焦點和實質,歸納此類沖突案件合理有效解決的思路和要點,以期從方法論上為實務操作提供辦案指引。
原告福建省白沙消防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白沙)1989年4月16日登記注冊“福建省南安縣白沙消防器材廠”,1993年5月22日變更為“福建省白沙消防器材公司”,同年9月8日變更為“福建白沙消防工貿公司”,2003年3月5日變更為“福建省白沙消防工貿有限公司”。被告南安市白沙消防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安白沙)1995年1月9日登記注冊“福建省南安市白沙消防設備廠”,2003 年2月26日變更為“南安市白沙消防設備有限公司”。“白沙”系福建省南安市美林鎮白沙村的村名。1997年7月28日,被告獲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白沙”(文字組合成圓形)商標,注冊證號為第1065970號,核定使用商品為第九類滅火器具,注冊有效期自1997年7月8日至2007年7月27日。該注冊商標期限屆滿前,商標局又核準續展注冊有效期至2017年7月27日。原告訴請:(1)被告立即停止其不正當競爭行為,即不得在其營業場所,所有產品,產品外包裝,服務招牌,媒體,網絡宣傳資料以及其他經營活動中使用含有“白沙”字號的企業名稱,并向工商管理部門辦理不含有“白沙”字號的企業名稱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2)被告立即停止使用“白沙”注冊商標;(3)被告登報聲明(內容需經法院審查同意),向原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4)被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人民幣100萬元;(5)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一審法院判決:(1)被告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30日內變更企業名稱,變更后的企業名稱中不得含有“白沙”文字;(2)被告停止使用證號為1065970的“白沙”注冊商標;(3)駁回原告的其余訴訟請求。1.一審案號:(2007)泉民初字第164號被告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判決:(1)撤銷一審法院的民事判決;(2)駁回福建白沙的全部訴訟請求。2.二審案號:(2008)閩民終字第514號
“白沙”商號、商標沖突案當事雙方對案件事實不存在太大爭議,原被告雙方產生分歧的根源是對相同法條做出了不同的解讀,同樣,無論是支持原告主要訴訟主張的一審法院,還是駁回原告全部訴訟請求的二審法院在對同一法條的理解和適用上也存在本質區別,足見全面、準確把握法條的精髓和要義是釋法明理的關鍵。梳理本案,當事雙方及兩級法院主要對以下法律認定和法條適用存有分歧:
(一)原被告的企業名稱是否構成近似
原告認為,被告的字號與自己的字號完全相同,均為“白沙”,且原被告均從事消防產品的生產銷售,原告的企業名稱是在福建省工商局登記核準,其效力在整個福建省是有效的,都應當得到保護,而被告登記機關也在原告企業名稱保護范圍內,所以被告屬于與原告在同一行政區劃內的同一行業,字號又相同,因此構成企業名稱的近似。被告則認為,企業名稱包括行政區劃名稱、字號、行業特點、組織形式等內容,是整體性、組合性的,并非僅指名稱中以字號等單項或若干項的組合體,原被告企業名稱在行政區劃、行業特點等內容上均有很大區別,核準的機關亦不相同,并未發生整體性的重合,不能簡單地認定為近似。
一審法院認定,原被告同是生產消防產品,存在同業競爭關系,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也確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淆和誤認,雙方當事人的企業名稱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區分,以避免公眾的混淆、誤認。二審法院則認定,原被告企業名稱中的行政區劃、經營特點均不相同,因此原被告的企業名稱既不相同也不近似。
(二)原被告之間是否存在企業名稱權沖突
被告認為,《沖突司法解釋》第2條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原告以他人企業名稱與其在先的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足以使相關公眾對其商品的來源產生混淆,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五條第(三)項的規定為由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除解決了企業名稱權沖突糾紛的受理問題,亦同時指明了該類案件審理的實體法依據為《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三)項的規定,因此實質意義上的企業名稱權沖突應同時具備兩項條件:1.兩個企業名稱存在相同或相似;2.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引人誤以為是他人的商品。本案中,被告使用經核準登記的企業名稱不構成擅自使用,所以原被告之間不存在企業名稱權沖突。原告則認為,《沖突司法解釋》第2條解決的是案件管轄權問題,而非解決案件實體問題。企業名稱權沖突的前提就是兩家企業的名稱都是通過正當法律程序取得的。如果兩個企業名稱同時具備以上兩項條件,則可以直接認定為侵權行為或不正當競爭行為,就不是權利沖突問題了。
(三)被告企業名稱登記和商標注冊已超過五年,原告能否向法院起訴被告構成侵權和不正當競爭
原告認為根據《沖突司法解釋》第1條第1款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第1款:原告以他人注冊商標使用的文字、圖形等侵犯其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權、企業名稱權等在先權利為由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第2條和《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第27條之規定,被告侵犯其在先企業名稱權,其有權選擇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之訴。被告則認為,對依法核準的注冊商標主張權利或提出異議,應當向國家商標局按照行政異議程序提出,且根據《商標法》第11條的規定,利害關系人應在商標注冊之日起五年內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撤銷該注冊商標,如不服商標評審委員會的裁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現被告在十年之后提起民事訴訟,顯然不能得到支持。
一審法院認定,原告對“白沙”字號注冊在先,依法享有對企業名稱中使用“白沙”字號的優先權利,被告關于本案應由行政機關處理,原告起訴已超過五年期限的抗辯理由不能成立。二審法院認定,根據我國《商標法》第41條第3款規定,原告如果認為被告“白沙”商標的核準注冊導致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其應當在法定期間內向商標評審委員會申請裁定。到本案訴訟時,被告使用“白沙”注冊商標已長達10年,其為該商標知名度和聲譽的形成付出了心血。因此,在被告當初申請注冊該商標不具有主觀惡意、沒有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情況下,如果在此時責令被告停止使用“白沙”注冊商標,有違公平競爭原則。
(四)被告行為是否侵犯原告的在先商號權
原告認為,企業名稱由行政區劃、字號、行業特點和組織形式四部分組成。其中,字號是企業名稱的核心內容,是企業之間相互區別的重要標志,侵犯企業名稱權的行為之一便是擅自使用他人的字號。在同一行政區域同一行業內,原告使用“白沙”字號在先,被告使用與原告相同的字號便構成侵犯其在先企業名稱權,與此同時,被告還將原告的“白沙”字號申請注冊為商標,造成了有關部門和相關公眾對兩家企業的名稱和產品的誤認,因此侵犯了原告的在先商號權。被告則認為,其使用現有企業名稱是2003 年2月26日,早于原告使用現有名稱的2003年3月5日,故被告不存在侵犯原告在先企業名稱權的行為,且 “白沙”系福建省南安市美林鎮白沙村的村名,并非原告所獨創,屬于公共資源,原告可以使用,被告也能使用,被告將合法登記的企業字號注冊為商標,其注冊商標專用權應受法律保護,如果法院判決被告停止使用“白沙”商標,但由于商標未被撤銷,該注冊商標仍然有效,這將導致商標所有人不得使用自己擁有的、未被撤銷仍然有效的注冊商標的荒唐后果。
一審法院認定,雙方當事人的企業名稱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區分,以避免公眾的混淆、誤認,保護公平競爭、維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原告對“白沙”字號注冊在先,依法享有對企業名稱中使用“白沙”字號的優先權利,被告申請注冊的“白沙”商標與原告在先取得的企業名稱專用權相沖突,故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使用該商標應予支持。二審法院認定,“白沙”是被告的住所地地名,也是該企業的字號,其將自己經合法登記的字號申請注冊為商標,沒有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因為消防產品是特殊商品,一般要求在產品上標注產品型號、規格、商標或廠名等產品標志,在產品外包裝上應標注有產品名稱、型號、制造日期、制造廠名、廠址等包裝標志。因此,從產品及其包裝上看,商標和廠名是結合使用的,能夠使消防產品的相關公眾辨別產品上的商標與包裝上的廠名的對應關系,不會導致其將該商標與其權利人或使用人以外的其他生產廠商產生混淆。
(五)被告行為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
原告認為,被告與原告均在福建省和南安市轄區甚至同在美林街道辦事處白沙工業區內,兩公司距離不過幾百米,被告以“搭便車”、“傍名牌”的形式惡意使用原告“白沙”字號申請登記企業名稱和注冊商標,此行為造成了二個互不隸屬也無任何關聯關系的企業名稱的混淆,導致相關公眾對商品的來源產生誤認,包括誤認被告與原告具有某種許可使用、關聯企業關系等特定聯系,誤導消費者。故被告的行為違反了市場經營中的誠信原則,構成不正當競爭。被告認為,其現有企業名稱系經企業登記主管部門依法核準,并非盜用、冒用,更談不上“擅自使用”,原被告企業名稱在行政區劃、行業特點等內容上均有很大區別,核準的機關亦不相同,不構成近似,且被告1997年7月28日即獲準“白沙”商標注冊,并一直依法使用至今已達10年之久,故被告行為不構成不正當競爭,因此,“保護在先權利”不適用于本案。
一、二審法院均認定,被告所使用的企業名稱系經法定程序注冊登記,“白沙”商標系經合法注冊,原告未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在注冊“白沙”字號和申請注冊“白沙”商標時存在試圖利用原告企業名稱的信譽進行不正當競爭的主觀惡意,原告所提供的證據,尚不足以證明消防行業這一特殊行業的相關公眾對兩家公司的消防產品產生混淆和誤認,因此原告指控被告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證據不足,不能成立。
(一)企業名稱、商號與商標是否構成相似的判斷
判斷企業名稱、商號和商標是否構成相同或者近似是界定是否存在企業名稱權之間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沖突的首要問題。與實踐中常見的當事方爭議,集中于雙方企業名稱中的字號是否相近似或者字號與注冊商標是否相近似不同的是,本案中,原被告企業名稱中的字號完全相同,被告注冊商標主要部分中的文字也與原告企業名稱中的字號完全相同,爭議的焦點集中于雙方企業名稱中的行政區劃和行業特點不同,是否構成企業名稱相似。
筆者認為,企業名稱是區別不同市場主體的標志,由行政區劃、字號、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構成,其中字號是區別不同企業的主要標志。我國現行企業名稱登記體制是,從國家到地方(最低到縣一級)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企業名稱實行分級登記管理,而且只要求企業名稱申請者在登記主管機關轄區內不得與已登記注冊的同行業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那么不同行政轄區內相同字號的企業名稱是可以同時合法并存的。 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即使字號相同,只要行政區劃、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其中任何一項不相同,則企業名稱就能獲得核準注冊。這與實踐中,無論是經營者、消費者還是司法機關在判斷企業名稱是否相似,是否會產生服務提供者或者商品來源的混淆和誤認的標準大相徑庭,這是導致現實中存在大量企業名稱權沖突的根源所在。也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也意識到這一問題,1999年5月14日以《關于企業名稱行政區劃轄區問題的答復》(工商企字【1999】第122號)的形式給出了解決此類沖突的指導意見。從這個“補丁式”的答復中,我們不難看出企業名稱登記機關對現存大量企業名稱權沖突的矛盾和無奈,最終的意見是以判斷已注冊企業名稱在使用中是否會引起公眾誤認,是否會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為標準,如果存在,則依據注冊在先和公平競爭的原則予以處理。
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即企業名稱是否相近似,除了簡單比對企業名稱中的行政區劃、字號、行業或者經營特點、組織形式這些要素之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個案,判斷是否會導致相關公眾的誤認和混淆。
(二)對《沖突司法解釋》第2條的準確理解及評述
為規范注冊商標、企業名稱與在先權利沖突的民事糾紛案件的審理,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沖突司法解釋》,其中第2條規定,原告以他人企業名稱與其在先的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足以使相關公眾對其商品的來源產生混淆,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第(三)項的規定為由提起訴訟,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而《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規定,經營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筆者以為,如果單純從法條文義解釋,難免得出矛盾結論。因為我們知道所謂權利沖突,其最大特點是基于同一客體而分屬于不同權利主體的權利均有合法來源,例如兩個相同或者近似的企業名稱都經過合法登記核準,分屬于不同的企業。而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顯然是專指那些沒有經過核準登記而使用與他人合法登記的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的企業名稱的行為,二者之間并不存在交集。
筆者認為,最高院做出這樣的司法解釋也是權宜之計,實屬無奈,因為一方面最高院希望把因企業名稱權利沖突引發的不正當競爭糾紛納入到司法管轄中來,另一方面苦于立法較早的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沒有可直接適用的司法解釋依據,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引用了該法的第5條第3項。因此,實踐中司法機關對于客觀上存在企業名稱權沖突的糾紛是否構成不正當競爭,還是要根據是否會造成相關公眾的混淆和誤認來進行判斷,而不是簡單地以被告并非擅自使用而不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據此分析,本案中,被告以其使用經合法核準登記的企業名稱,不屬于擅自使用,因此不構成不正當競爭的主張顯然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三)對《商標法》第41條第2款的完整理解及評述
根據《商標法》第41條第2款的規定,對于侵犯其在先權利(包括商號權)但已經被核準注冊的商標,權利人是有權申請商標評審委員會撤銷的,但申請撤銷必須在該商標獲得注冊后五年內提出。同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9年4月5日頒布實施的《關于解決商標與企業名稱中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條也規定:處理商標與企業名稱混淆的案件,應當符合下列條件:1.商標與企業名稱產生混淆,損害在先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2.商標已注冊和企業名稱已登記; 3.自商標注冊之日或者企業名稱登記之日起五年內提出請求(含已提出請求但尚未處理的),但惡意注冊或者惡意登記的不受此限。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對于在先商號權人,無論是認為他人在后獲得注冊的商標還是在后取得登記的商號侵犯其在先權的,均可尋求撤銷在后注冊商標或企業名稱的行政救濟,但要受到五年期限的限制。那么對于在先權利人,如果超過五年期限,還能否以侵犯其在先權利或者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向司法機關尋求司法救濟?如何救濟?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并無明確規定。
筆者認為,從理論上分析,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利救濟途徑,二者既不沖突,也不排斥。在先權利人選擇申請撤銷在后授權的行政救濟途徑,其解決的是被申請人權源的違法性問題,旨在糾正這種授權錯誤;而在先權利人選擇請求法院認定在后權利人構成侵權或不正當競爭,其解決的是被告行為的違法性問題,旨在排除被告行為對其合法權利行使的妨礙。從實踐上看,由于各種原因,確實存在在先權利人沒有在五年期限內申請行政撤銷程序的情形,那么據此就完全否認在先權利人司法救濟請求的合法性,則失之公允。2009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項指出:“……與他人著作權、企業名稱權等在先財產權利相沖突的注冊商標,因超過商標法規定的爭議期限而不可撤銷的,在先權利人仍可在訴訟時效期間內對其提起侵權的民事訴訟,但人民法院不再判決承擔停止使用該注冊商標的民事責任。”這樣的審判意見,既承認了在先權利人的訴訟權利,同時又對在后權利人侵權責任的承擔方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無疑是出于對權利沖突各方利益平衡的考量。據此,筆者不認同本案被告認為原告應在其商標注冊之日起五年內通過申請撤銷的行政程序提起,而非在十年之后通過民事訴訟方式解決的觀點。而對于二審法院,認定在被告當初申請注冊商標不具有主觀惡意、沒有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情況下,如果此時責令被告停止使用“白沙”注冊商標,有違公平競爭原則的觀點,筆者非常認同。因為二審法院的這一認定其實包含了兩層涵義,其一是被告申請商標注冊沒有主觀過錯,所以不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其二是責令被告停止使用已注冊使用長達10年之久的注冊商標有違公平競爭原則。
(四)對于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權利沖突是否構成侵權和不正當競爭的認定
商號相同或者相似,商標中的文字與商號相同或者相似,并不必然導致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的權利沖突,只有各自權利人的產品或者服務進入同一個市場,導致消費者的混淆和誤認時才可能產生權利沖突。而存在權利沖突并不必然就構成侵權或者是不正當競爭,因為我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對企業名稱實行分級登記管理,而且只要求企業名稱申請者在登記主管機關轄區內不得與已登記注冊的同行業企業名稱相同或者近似,那么不同行政轄區內相同字號的企業名稱是可以合法并存的。各級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之間沒有統一的企業名稱檢索系統,更不要說商標局與各級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進行商標和企業名稱聯合檢索了。所以,現實中商號與商號、商號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形屢見不鮮,當帶有這些商業標記的商品(或者服務)進入同一市場時,權利沖突就不可避免。那么只有在后權利人對這種權利沖突的產生主觀上存在過錯(故意或過失)的情況下,才可能構成侵權或者是不正當競爭。客觀上造成混淆,具有客觀依據,便于掌握;在后權利人是否存在過錯,是當事人的思想狀態,較難取證。 實踐中,如何判定在后權利人是否存在主觀過錯,是解決此類糾紛的關鍵,筆者認為以下因素是考量的重點:
1.在先商號或者商標的獨創性程度。在先商號或者商標的獨創性程度越高,則在后注冊人存在惡意的可能性越大,因為獨創性高的在先商號或者商標,他人在后善意注冊相同或者相似商號或者商標的可能性較小。相反如果在先商號或者商標的獨創性程度很低,如同本案原告,只是簡單地把企業所在地的村名登記為字號,則他人在后將同一村名注冊為商號或者商標,并主張非惡意的抗辯,就比較容易得到法院的支持。
2.在先商號或者商標的知名程度。在先商號或者商標的知名度越高,則在后權利人注冊相同商號或者商標的惡意可能性越大。當然做出這一判斷有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即在先商號或者商標的知名度高低,必須是在后權利人注冊相同商號或者商標時,而決不能是雙方發生沖突和糾紛之時。因為現實中,常見的在后注冊人 “傍名牌”、“搭便車”行為總是針對有較高知名度的在先商號或者商標。
3.在后商號或者商標注冊人使用行為的規范性。商號雖然是企業名稱中的核心部分,但商號的規范性使用應該是與其他構成要素一道以完整企業名稱的形式標示在商品或者商品包裝上,所以如果在后商號權人在標注企業名稱時,故意以大寫、特殊字體或者其他醒目顏色等方式突出與他人在先注冊的商號或者商標相同或相近似的商號,則可以推斷其存在主觀惡意,認定其構成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
4.在后商號或者商標注冊是否有合理來源。誠然,企業的商號或者商標設計是企業的自主權利,只要不違反我國商標法和企業名稱登記相關法律法規,就能夠依法獲得登記注冊。但企業名稱或者商標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重要標志,也是向消費者展示企業形象的窗口,因此,企業在設計、選擇商號或者商標時一定有其主觀意圖和理性考量。所以實踐中當在后商號或者注冊商標沒有任何合理解釋,卻與他人在先商號或者注冊商標相同或相似,則推斷在后權利人存在主觀惡意的可能性就較大。2009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經濟形勢下知識產權審判服務大局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0項指出:“……對于因歷史原因造成的注冊商標與企業名稱的權利沖突,當事人不具有惡意的,應當視案件具體情況,在考慮歷史因素和使用現狀的基礎上,公平合理地解決沖突,不宜簡單地認定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最高院對在后商號使用或者商標注冊是否構成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強調的是其是否具有主觀惡意,所以如果在后商號或者商標注冊有合理來源,如因為歷史原因等而造成了權利沖突,原則上不應認定為商標侵權或者不正當競爭。
一方面,我國現存不同位階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司法解釋對有關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的權利沖突處理做出了規定,但系統性不強,邏輯不夠嚴密,甚至存在沖突與矛盾;另一方面,由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進行企業名稱登記,且對登記信息無法實現聯網檢索和共享的現實,短期內尚無法改變。因此,可以想見,現實中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權利沖突的現象還將長期存在,這樣的糾紛也將不可避免地擺在行政和司法機關面前。誠實信用、公平合理、尊重歷史、保護在先權利、利益平衡等僅僅是處理類似權利沖突的幾項基本原則,但商號權之間以及商號權與商標權之間權利沖突的具體個案卻是形形色色,本文僅是對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指引的一次粗淺嘗試,希望能對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提供思路上的幫助。
【1】劉寧. 我國商標權與商號權沖突的類型化分析與解決對策. 科技與法律. 2011(2).
【2】林建益. 商號權與商標權沖突的司法解決——以‘盤子女人坊’案為例. 中華商標. 2010(7).
【3】同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