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許光耀
搭售行為的反壟斷法分析*
文 / 許光耀
對于支配企業從事的搭售行為,反壟斷法上長期采用本身違法規則,同時通過“獨立產品”要件的適用來融入效率的考察,即,如果兩種產品的組合能夠產生效率,則構成一種“新產品”,不符合搭售的“獨立產品”要件,因而不適用本身違法規則。這一方法雖然對本身違法規則進行了修正,但仍無法對搭售的效率與反競爭效果進行充分的權衡,因而美國、歐盟均開始轉向采用合理規則,將搭售行為的認定與其違法性評價兩個步驟區分開來,而把分析的重心從搭售行為的認定轉向對其市場效果的分析。這對我國《反壟斷法》第17條(5)的適用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各種行為類型中,搭售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例如,微軟公司在美國以及歐盟屢屢因此遭遇訴訟,這不僅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而且促使人們對調整此類行為的傳統方法進行深刻反思。美國反托拉斯法上曾長期對搭售適用本身違法規則,雖然自芝加哥學派興起后,人們已認識到搭售有眾多積極效果,但司法上仍長期在本身違法規則的框架內進行修補,以求在把效率因素考慮進來的同時又不動搖傳統的范式;歐盟法上也曾長期采用本身違法的思維。隨著軟件等新經濟產業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模式進行更徹底的檢討,因而關于搭售行為的調整方法正呈現著從本身違法規則向合理規則的轉變。我國《反壟斷法》第17條第五項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在交易時,“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這一規則的適用也要考慮到上述進展。
所謂搭售(tie-in),簡單地說是指賣方銷售某種產品、服務時,須以買方接受第二種產品、服務為條件,其中前一種產品稱為“結賣品”(tying product),后一種產品稱為搭賣品(tied product)。買方在購買了賣方的搭賣品后,就不會再去購買其他生產商的同類產品,從而在搭賣品所在市場上,對賣方的競爭者產生排斥作用,因而是反壟斷法所關注的問題。
美國反托拉斯法上長期對搭售行為持嚴厲態度:“‘搭售協議除了壓制競爭以外,很難用于什么其他目的。’這種協議使得競爭者無法自由進入搭賣品市場,這并不是由于施加數量限制的當事人的產品更好,或價格更低,而是由于它在另一個市場上具有力量或影響。同時,買方被迫放棄其對產品的自由選擇。由于這些原因,如果當事人在結賣品市場上具有市場力量,足以對搭賣品市場上的自由競爭產生明顯的限制,并對‘并非少量的’州際貿易產生了影響的話,則搭售協議本身是不合理的?!薄?】雖然美國各法院的具體操作方法也有一定的差異,但一般說來,如果一項搭售行為滿足以下四個要件,則視為本身違法而予以禁止:(1)結賣品和搭賣品是各自獨立的產品;(2)賣方實施了強制,使得買方事實上不得不接受搭賣品;(3)賣方在結賣品市場上擁有相當大的經濟力量,來強制買方接受搭賣品;(4)搭售行為在搭賣品市場上產生了反競爭效果?!?】
從功能上看,這四項要件可分為兩組:(1)前兩個要件的作用在于判明行為是否構成搭售?!按钍邸痹谶@里是一個中性的術語,不含有違法性的評判。(2)后兩個要件則是評價搭售行為合法性的標準,即產生“反競爭效果”的搭售受到禁止。只有結賣品市場上的支配企業才有能力強迫買方接受其搭賣品,但支配企業從事搭售并不必然產生反競爭效果,1. 學者們常以鞋子的銷售為例:即使支配企業也必須將左腳鞋與右腳鞋一同銷售,因為將二者分開銷售的成本太高。再如支配企業在銷售設備時,出于安全需要,可以要求買方同時購買其所生產的某種配件。因而“反競爭效果”構成獨立的要件。
適用于搭售行為的“本身違法規則”與通常意義上的“本身違法規則”存在重要的區別。適用本身違法規則是根據行為的性質與目的即予以禁止,無須考察當事人的市場力量和行為的實際后果。比如只要某個行為構成固定價格協議便予以禁止,哪怕當事人力量很小,不足以對競爭產生實際損害。但在對搭售行為適用本身違法規則時,則僅限于“具有市場力量的企業所從事的、產生反競爭效果的搭售行為”,這需要界定相關市場,認定行為人具有支配地位,確認行為產生了反競爭效果,“而在真正的本身違法規則下,這其中的任何一條都是不需要的”?!?】但另一方面,這一套標準與合理規則又有本質差異:合理規則要求在詳細分析案情的基礎上,對行為的積極與消極效果進行比較權衡,而依據上述標準,支配企業的搭售行為只要產生“反競爭效果”就予以禁止,并不考察該行為的效率,以及這種效率能否抵消其反競爭效果。
歐盟競爭法傳統上對支配地位也采取嚴厲的態度。《歐盟條約》第102條(原第82條)規定:“一個或多個企業濫用其在共同市場上,或在其重大部分中的支配地位,如果有可能影響成員國間的貿易,則被視為與共同市場不相容而被禁止。這類濫用主要有:……(d)使合同的締結取決于貿易伙伴對于額外義務的接受,而無論是依其性質還是按照商業慣例,該項額外義務均與合同的標的無關?!?. 從字面來看,該條只禁止合同性搭售,但在判例法上不限于此,技術集成也屬于搭售。在其適用上,以往比較拘泥于條文的字面規定。但近年來歐盟對搭售行為的效率有了更多的認識,因而也借鑒美國的進展對該條的適用進行了改革。
對滿足上述要件的搭售行為適用本身違法規則,其理由主要是哈佛學派的“雙重壟斷理論”,或稱“杠桿理論”。如果賣方在結賣品市場上擁有支配地位,而又迫使買方同時購買其搭賣品,則會使搭賣品市場上的競爭者受到排斥,最終使賣方在搭賣品市場上也獲得支配地位。他取得這第二個支配地位并不是由于其產品的競爭優勢,而純粹是由于買方對其結賣品的依賴性,其目的是在搭賣品市場上獲得第二份壟斷利潤,而兩個壟斷的危害性當然大于一個壟斷。
芝加哥學派則指出,獲得兩個壟斷地位并不能增加行為人的壟斷利潤。將甲乙兩種產品搭配在一起銷售時,市場所能承受的最高總價格是一定的。如果行為人在甲產品上已經采用了最高壟斷價格,則只能在乙產品上采用競爭性價格,否則買方就會減少甲產品的購買量。壟斷利潤只有一份,行為人完全可以在結賣品市場上將其全部賺到手,不需要創設第二個壟斷;另一方面,即使獲得第二個壟斷也不能進一步提高總價格,因而無法增加壟斷利潤。基于這一“單一壟斷利潤”理論,芝加哥學派認為企業從事搭售不可能是為了獲得第二份壟斷利潤,既然如此,搭售行為必定基本上是出于效率的考慮,比如搭售有助于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規模經濟,促進產品銷售,降低開發風險等,因而反壟斷法上一般不應當禁止。
相比之下,哈佛學派夸大了搭售的負面效果,而又基本不考慮其積極效果,肯定是不全面的;但芝加哥學派則沒有充分關注搭售行為的其他負面效果,因而也有不足。
后芝加哥學派同意單一壟斷利潤理論,也認為即使是支配企業的搭售行為也可以產生眾多效率,因而不宜適用本身違法規則;但該學派也認為搭售的確能夠產生嚴重的反競爭效果:(1)它的確可以在搭賣品市場上產生排斥效果,從而取得第二個壟斷地位,其目的不是為了謀求第二份壟斷利潤,而是為了維持行為人在結賣品市場上的壟斷地位。由于它在兩個市場上擁有壟斷地位,買方對其兩種產品都有依賴性,競爭者要想進入搭賣品市場,必須同時也進入結賣品市場,反之亦然。這大大提高了市場進入的壁壘,特別是如果兩個市場上都存在規模經濟,而兩者的效率規模又不一致時,進入壁壘就更高了。(2)在兩種產品“前后繼起”,即一種產品逐漸取代另一種產品的情況下,支配企業可以通過搭售來維持其支配地位。如VCD市場上的支配企業搭售DVD,在DVD市場上排斥競爭者并最終取得支配地位。終于有一天VCD徹底被DVD淘汰了,但該行為人仍然是支配企業,而這一地位是通過搭售延續下來的,而不是由于其DVD產品優越。因此盡管搭售能夠產生效率,但并不像芝加哥學派所說的那樣基本上是合法的,而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傊?,后芝加哥學派認為前兩派的觀點都有偏頗,而主張對支配企業的搭售行為全面適用合理規則。
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前述理論進展并沒有得到同步的反映,從總體上說,搭售案件的審理中仍在適用本身違法規則,但同時也努力在這一規則的框架下考慮效率的因素。這些考慮主要是借助“不同產品”要件的適用來進行的。“獨立產品的界定是搭售行為反壟斷理論的關鍵。這個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學細節,因為它包含消費者需求和消費者福利等基本理論問題。”【4】歐盟對搭售案件的審理也要分析這一要件,但其分析比較單純,沒有負載效率考察的內容。
(一)獨立產品要件
搭售行為是將兩種互不相同的“獨立產品”搭配在一起銷售,比如將書桌與書一同銷售;而書桌上安裝抽屜則構成“單一產品”,不再是兩個獨立的產品。但問題是,多數產品都可以拆分成兩個或更多組成部分,而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究竟屬于兩種“獨立產品”的簡單相加,還是共同構成一種“單一產品”,則并不總是容易判斷。美國1984年的Jefferson Parish案確立了“消費者需求”標準,即如果對搭賣品存在獨立的需求,則兩種產品是相互獨立的。歐盟法上也是如此,其主要判斷方法是看有無生產商專門生產搭賣品,而不生產結賣品。這背后的理論依據應當是,如果有生產商專門生產搭賣品,則表明消費者對搭賣品有獨立的需求,否則該生產商即無法生存;既然有獨立的需求,則搭賣品就應當獨立地銷售,而不應搭售。如在歐盟的Hilti案中,原告指控Hilti在射釘槍的銷售中搭售釘子,濫用了其在射釘槍市場的支配地位。Hilti認為這種釘子與其射釘槍構成一個有機系統,因而屬于同一產品的不同組成部分,而不是兩種獨立的產品。歐盟初審法院認為:“自1960年代以來,一直有獨立的生產商在生產用于射釘槍的釘子。這些生產商中有的是專業化的,只生產釘子,甚至有的只生產特為Hilti的射釘槍所設計的釘子。這一事實本身就是有力的證據,表明與Hilti的射釘槍相兼容的釘子構成一個獨立的市場?!?. Hilti [1991] E.C.R. Ⅱ-1439 at [67].在歐盟的微軟案中,微軟公司被指控將其媒體播放器與操作系統進行搭售,歐洲初審法院也強調有些生產商只生產播放器,因而認為對播放器存在著獨立的消費者需求,最終認定播放器與操作系統屬于不同的產品。4. EC Mocrosoft [2007] E.C.R. Ⅱ-3601 at [927].
只關注搭賣品的獨立性有可能產生矛盾的結果。對汽車輪胎無疑有獨立的需求,也有許多企業專門生產輪胎,但汽車消費者希望購買整車,而不是分別購買車身與輪胎后自己組裝,也就是說,消費者是將整車看作“單一產品”的。此外,搭售的特點是要求買方在購買結賣品時必須同時購買搭賣品,那么“獨立產品”要件應當關注的是結賣品的獨立性,即“在正常的競爭條件下,在銷售結賣品時是不是一般不帶搭賣品,而不是看出售搭賣品時是否帶結賣品?!薄?】因此,上述美國Jefferson Parish案與歐盟Hilti案的做法是有欠缺的。
但無論關注的是結賣品的獨立性還是搭賣品的獨立性,均屬靜態考察,關注的只是搭售行為發生時的市場狀況,而沒有將市場的發展考慮進去,因而只能適用于那些創新性不強的產業。兩種獨立產品結合后有可能產生新的效率,從而引發消費者新的需求,市場的創新性越突出,這種引導作用也越強,因此如果一味強調原有產品相互間的關系,就會忽視市場發展的趨勢。這時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兩種產品的“組合”是否擁有獨立的消費者需求,因而是不是構成一種“新產品”。美國法院現在經常采用“新產品”方法作為判定“獨立產品”的手段:如果兩種產品進行組合后構成一種新產品,則不再滿足“獨立產品”要件,因而不構成搭售。
強調“搭賣品的獨立性”,關注的是搭賣品市場上的競爭者不要受到排斥,“對搭賣品存在獨立需求”說明這些競爭者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只是當下的合理性;而強調“新產品的獨立性”則落腳于消費者未來的需求,說明的是對產品進行組合的合理性,而禁止此類組合則會妨礙這種需求的實現。反壟斷法的目的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包括消費者未來的利益,競爭者的保護必須服從于這一前提,不能用來阻礙合理的產品組合。
(二)“新產品”標準
“新產品”的認定同樣采用消費者需求標準,即消費者對組合后的產品有獨立的需求。但這種組合往往是出現不久的行為,尚不存在大量的現實需求,因而需要法院進行推斷。這一推斷的基本思路是:組合后的產品要被認定為新產品,必須是能夠擁有獨立的消費者需求;而要擁有獨立的消費者需求,必定是由于它產生了某種效率。這樣一來,“消費者需求”的證明實質上轉變成“效率”的證明。因此,在“新產品”的認定上,法院本質上是在進行效率分析。
比如在美國Jerrold Electronics案中,被告開發了一種閉路電視系統,要使用天線、增壓接收器以及電纜線。被告將這幾種部件裝配在一起銷售,被指控為非法搭售,因為這三種部件是可以分配銷售的。法院認為,閉路電視系統是一種新生事物,用戶對其操作方式并不了解,如果由用戶自己分別購買各種部件自行安裝,則很難保證質量,而這又會損害生產商的聲譽。因此法院認定,在該產品投放市場初期,被告的打包銷售是合理的,但在消費者熟悉其用法之后,上述三種部件應分開銷售。5. United States v. Jerrold Electronics Corp., 187 F. Supp. 545 (E. D. Pa. 1960), 365 U. S. 567, 81 S. Ct. 755 (1961).在這里,法院將過渡期的打包行為認定為“新產品”,因而該行為就不屬于搭售,從而規避了本身違法規則。法院認定新產品的依據是消費者的考慮,而分析消費者需求的依據則是打包行為的效率。到后來,美國一些法院已直接根據效率來認定“新產品”,而漸漸拋開“消費者需求”分析。在Jefferson Parish案中,奧康納(O’ Conner)法官認為,“如果將兩種產品打包的經濟好處巨大,則不宜把這個產品包視為兩種產品”;波斯納(Posner)也認為,如果將兩種產品“聯合提供有明顯的效率”,則應將其視為單一產品。【6】這可能是由于,新產品雖然能夠引導消費者需求,但由于消費者的反應具有滯后性,因而當新產品出現時,消費者需求可能尚未現實存在,或者,在新舊產品更替的過渡期間,對老產品的確存在獨立的需求,這時如果過于執著于“消費者需求”標準則可能會不合理地妨礙“新產品”的認定。
可以看出,“新產品”標準顯然更能容納效率的考慮,也更能關注市場的發展趨勢。它本質上仍是采用消費者需求標準,但并不依賴消費者當下的需求,而是通過對效率的分析來預測消費者未來的需求。多數市場的發展是動態的,消費者的需求也是動態的,因而反壟斷法所采用的標準也應具有前瞻性。如電腦的數據處理器、存儲器、驅動器曾經分別是獨立的產品,20世紀60年代后,IBM公司將它們集合成一個產品包,這曾被指控為搭售行為,但這種組合現在已成為電腦的標準配置。在軟件產業,許多原本相互獨立的功能不斷被并入平臺軟件,這種“功能集成”有利于降低產品成本,簡化應用軟件生產商的產品設計,并有利于應用軟件更好地與平臺軟件相兼容,6.以前,應用軟件必須與各電腦生產商的硬件兼容,自出現平臺軟件(即操作系統軟件,如微軟的Windows)后,則由它與硬件兼容,而應用軟件只需要與它兼容。隨著軟件產業的發展,有一些應用軟件的功能越來越具有基礎性作用,因而有將其并入平臺軟件的需要。參見谷?。骸盾浖钍郯才诺姆磯艛喾ㄕ{整》,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第14、15頁。因而在考察消費者需求時,格外依賴對其效率的前瞻性分析。
從形式上看,“新產品”標準只是在本身違法規則的框架下,用于考察本身違法規則的“獨立產品”要件的方法,但由于這種方法融入大量的效率分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將本身違法規則轉換成了合理規則。
(三)向合理規則的演進
本身違法規則與合理規則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并不對行為的效果進行具體分析,因而可以提高辦案效率,而合理規則要求對行為的限制性后果及其所能產生的效率進行比較權衡,這需要全面考察案情,因而訴訟成本較高。但兩種規則背后所隱含的原理是一樣的:之所以對橫向的固定價格、市場劃分及數量限制適用本身違法規則,是由于它們的性質決定其不可能產生效率,或效率不可能超過其所造成的損害,因而沒有必要在個案中進行具體的比較。但這樣做有過于武斷的危險,因而只有當對某種行為的運行狀況有了充分了解、確信不會產生冤案時才可以這樣做。以往對支配企業的搭售行為適用這一規則,是由于認定這種行為“除了壓制競爭以外,很難用于什么其他目的”。但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哪怕支配企業的搭售行為可以產生效率,因而必須具體情況必須分析,特別是人們對軟件等創新性較強的所謂新經濟產業中各種限制性行為(包括搭售行為)的影響還缺乏充分的了解,因而適用本身違法規則的確有可能導致妨礙效率的結果。
另一方面,適用于搭售行為的本身違法規則在辦案效率上未必比合理規則高出許多:(1)如前所述,與通常的本身違法規則不同,這一規則并不能省卻界定相關市場、認定支配地位、考察反競爭效果等市場分析;在“獨立產品”要件的考察上,這一規則還需要進行大量的效率分析。也就是說,這一規則本身更接近于合理規則,而本身違法規則的長處則是省卻這些分析。(2)無效率的產品組合不構成新產品,適用本身違法規則予以禁止固然更為快捷,但適用合理規則也并不總是需要復雜的分析:認定某項限制具有合理性的前提,是它必須產生效率,不能產生效率的限制必定是不合理的限制,其合理性分析也就到此為止,不必更細致地進行下去。因此,對搭售行為適用合理規則不一定增添很多麻煩。
而“新產品”標準雖然在本身違法規則中引入效率分析,卻將效率的考察與反競爭效果的考察割裂開來:在考察“反競爭效果”要件時,只關注行為的排斥效果,而在考察是否構成“新產品”時則只分析效率,沒有足夠的空間對二者進行充分比較,而這種比較本應是反壟斷分析的重心。不僅如此,“新產品”標準把分析的重心放到搭售行為的構成要件上來,從而把“搭售行為的認定”與“搭售行為合法性的評判標準”混在一起,“是否構成獨立產品”本來屬于搭售行為的認定問題,卻成了判明其合法性的決定性標準,不易形成清晰的思路。
因此,在搭售行為的反壟斷法調整上,美國司法實踐中出現了從本身違法規則向合理規則轉化的趨勢。采用合理規則進行分析大致有兩個步驟:首先應當證明行為人擁有支配地位,其行為產生了反競爭效果;然后考察這種行為能否產生效率,比如能否節約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能否增進產品的功能、質量,或給消費者帶來其他利益,從而足以補償其對競爭所造成的損害。由于著眼于對行為效果的分析,因而該行為是否嚴格滿足搭售的要件就不再是至關重要的了。支配企業用于排斥競爭者的行為有許多類型,比如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價格歧視等,各種行為產生的效率有所不同,產生排斥的方式也有差異,因而必須對所涉行為進行初步定性,以作為分析的起點。如果不能滿足“獨立產品”要件,則行為不構成搭售,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會產生嚴重的排斥效果;而即使滿足了“獨立產品”要件,該行為如果能產生顯著的效率,足以抵消其對競爭所造成的損害,則該行為也應當是合法的?!蔼毩a品”要件是搭售的構成要件,但搭售的認定本身已經不再像適用本身違法規則時那樣成為問題的核心。
在美國的微軟Ⅲ案中,微軟公司受到多項指控,其中一項是指控其將Internet Explorer置入Windows操作系統的行為構成非法搭售。在上訴審判中,這一指控被發回初審法院,要求其按照合理規則進行重審。按特區巡回法院的意見,盡管搭售一般要適用本身違法規則,“但也有很有力的理由來懷疑,在一種電腦操作系統中結合進另一種軟件功能,未必屬于這種(應當適用本身違法規則的)安排。對這樣的結合適用本身違法規則,會不適當地造成犯錯誤的風險,以及對增進福利的創新造成阻礙的風險。”7. United States v. Microsoft Corp., 253 F. 3d 34, 90 (D. C. Cir.), cert. Denied, 534 U. S. 952, 122 S. Ct. 350 (2001).它指出,只有當對某種商業關系有了大量的了解后,才能將其歸類為本身違法的,而像“本案中的這種搭售行為,與最高法院所考察過的任何一個案件都不同”,因而不能說對它已達成了大量的了解?!?】由于微軟公司與司法部達成了和解,法院沒有做出判決,無法闡明進行合理分析的要點,這對本文的討論而言是十分遺憾的。但就其案情來看,微軟的搭售行為幾乎要將主要對手Natcape驅逐出市場,而微軟又未能證明這樣做能夠產生效率,因而其凈效果應當是負值。此外,在把Natcape驅除后,瀏覽器市場上的競爭基本上會被消除,這是多大的經濟效率也不能夠補償的。因此,即使按合理規則分析,其行為也大約是應當禁止的。
目前為止,美國關于搭售行為的判例法尚不能為合理規則的適用提供示范,而歐盟在學習美國的過程中,則形成了比較系統的方法。對關于支配地位濫用行為的第102條(原第82條),歐盟以往的適用方法比較機械:支配企業的行為一旦構成濫用,差不多就要被禁止了,這很類似于本身違法規則。但近年來歐盟法也希望更多地進行市場效果的分析,因而其分析過程主要有以下步驟:(1)認定行為人具有支配地位。(2)對其行為進行定性,即認定其是否構成搭售,并考察其反競爭效果。(3)然后再考察其積極效果:如果該行為能夠產生效率,其所造成的限制是實現效率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不會將市場上的競爭消除,則認定為合理的限制,因而不受禁止。8. 參見《歐盟委員會適用歐共體條約第82 條查處支配地位企業濫用排擠行為的執法重點指南》第29段。這第三步考察為合理性分析提供了明確的引導。由此可以看出,行為的定性在歐盟法上并不是決定性的,它只是進行下一步分析的起點,真正的重心在后兩個步驟——即對行為的正負效果進行權衡。與美國的經過“新產品”要件修正的“本身違法規則”相比,其分析思路無疑清晰得多,而且將重心放在效果的考察上,而不是搭售行為的認定上,因而有足夠的比較空間。
我國《反壟斷法》第17條第五項也禁止支配企業“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其中“正當理由”一詞表明,該項規定汲取了他國的經驗,其適用中將廣泛地進行效率分析,而且“正當理由”的考察與“搭售”行為的認定是兩個獨立的環節,從而避免了美國“新產品”分析的麻煩與弊端。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對效率分析方法以及正負效果的比較方法予以進一步細化,由于我國《反壟斷法》總體說來是以歐盟競爭法為主要借鑒對象,因而這種細化也不妨以歐盟的上述做法為基礎,并通過判例的發展賦予其更具體的內容。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法學院)
【1】North Pacific Railway Co. et al v. United States, 356, U.S. (1958), 5-6.
【2】霍溫坎普著. 許光耀, 江山, 王晨譯. 聯邦反托拉斯政策——競爭法律及其實踐[M].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9.12): 433.
【3】李劍:《搭售的經濟效果與法律規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
【4】J. Gregory Sidak, An Antitrust Rule for Software Integration,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 2001, 18 (Winter): 22-23.
【5】同注【2】: 454.
【6】同注【2】: 458, 459.
【7】同注【2】: 474.
* 本文為司法部課題“軟件產業支配地位濫用行為的反壟斷法調整”(批準號為09sfb2046)的階段性成果。
搭售 反壟斷法 支配地位濫用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