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襄陽市財政局,湖北 441000)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從廣義上講,農田水利包括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堤防整修加固、農村安全飲水、中小河流域治理,大型灌區節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渠道整治、中低產田改造、水土保持、水生態治理等多項內容,其中與農業生產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渠道清淤硬化整修、水源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從狹義上講,農田水利是以農業增產為目的,為防治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對農田實施的具有灌溉和排水功能的工程措施,本文所指的是狹義的農田水利。當前要著力解決最為薄弱的小型農田水利“灌排最后一公里”問題,如堰塘、泵站、機井等水利設施的日常維護與管理,使之在蓄水、引水、提水、排水等環節始終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
從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現狀看,其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資金來源多樣化。從來源層次看、有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對水利建設的投入,還有農民自愿籌資籌勞的投入。從來源渠道看,有國家專門用于水利建設資金的投入,又有涉及服務糧食生產基地建設配套的水利設施投入,還有農業綜合開發涉及渠系配套、土地部門用于土地整治的田間水利設施投入等等;二是財政支付轉移化。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財政用于涉及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投入一般是以專項財政轉移支付方式下撥到縣(市)、區,然后根據管理需要和工程進度,下撥到有關水利建設管理項目上去。三是使用分散化。由于水利建設資金來源多層次、多渠道,由此形成較為鮮明的使用和管理具有分散性的特點。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2010年12月31日,中央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設定》(簡稱決定,下同),《決定》指出:要“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這是針對農田水利長期滯后于農業農村發展現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為農村水利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這標志著從“十二五”開局之年直至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我國水利改革與發展將在這一《決定》精神指引下,實現從水利投入,到優化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良性循環,為確保國民經濟和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
襄陽地處漢水中游,兼有南北氣候特征,農業和水利生產條件比較優越,是全國10大夏糧主產區和全國20個重要商品糧基地之一。耕地面積約占全省的12.4%,通過建國以來幾十年的建設和積累,全市農田水利灌溉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加上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以及糧食生產品種的更新等的綜合作用,到2010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459.4萬噸,總量占全省的1/6,同比增長6%;農業總產值234.7億元,同比增長5.3%。全市農田水利基本現狀是:
一是布局合理的小(二)型以上水庫基本滿足了城鄉用水需要。據統計,到“十一五”末期,襄陽全市擁有水庫925座,其中大型水庫9座,中型57座,小(一)型水庫176座,小(二)型水庫683座。這些分布在廣闊山區、丘陵以及鄂北崗地的中小型水庫充分發揮了雨季蓄水、防洪,確保了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季節用水,以及城鎮日常安全供水、用水的基本需要。
二是提水灌溉工程有效的擴大了自流灌溉面積。以鄂北崗地引丹提水灌溉工程、石臺寺提水灌溉工程為骨干,灌區因地因地制宜建成的3400多個固定泵站、裝機2630臺、15.2萬千瓦及其引水渠道配套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完全改寫了鄂北崗地十年九旱的歷史。在其他如廣闊的山區梯田、丘陵及沿漢江平原地區,借助水庫水源以及沿江泵站提水灌溉補充,使大量旱地改造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
三是星羅密布的堰塘奠定了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生產豐收的基礎。以二十世紀50-70年代以集體經濟組織、農民自愿為主興建、遍布農村各村組的8.85萬口堰塘,有效地發揮了大、中、小型水庫供水量大、堰塘蓄水快、用水方便的互補優勢,為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稻穩定增產起到了積極保障作用。如在糧食生產中,為確保冬、春季小麥等農作物在生長關鍵時期如遇春旱時可得到及時灌溉;在夏種水稻需水時適時供水,為確保水稻生產這一高產作物不因干旱而造成大面積減產起到積極的保障。
上述水利設施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使襄陽市蓄、引、提水能力達到44.94億立方米,其中蓄水26.95億立方米,引水7.73億立方米,提水10.26億立方米。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01.0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5.5%;旱澇保收面積達到294.4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48.07%;機電排灌面積168.7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7.55%。
襄陽所屬6個縣(市)和襄州區,其中有棗陽、宜城、老河口三個市和南漳、谷城縣,襄州區等六個縣市區被國家列為全國產糧大縣。因此,全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一直作為歷屆市委、市政府發展農業的重要戰略來抓,并取得顯著成效。但從農田水利建設客觀現實分析,在成效比較突出的大背景下,仍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
1.灌區面積日益萎縮。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里,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的主體是國家或集體,責任明晰。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后,除小(二)型以上水庫、大型提灌設施由水利事業單位管理外,其他小型水利設施隨著集體經濟淡出、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主體逐步缺失,使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抗旱防洪能力不斷下降,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逐步減少。據水利部門調查,小型水利工程原設計可控制灌溉面積303.48萬畝,目前僅有152.26萬畝,衰減率高達50%;其中小型水庫84.53萬畝控制灌溉面積,目前僅有50萬畝,衰減率為41%;中小型泵站可控制灌溉面積120萬畝,目前僅為75萬畝,衰減率為48%;過去遍布鄉村的堰塘可灌溉面積120萬畝,目前僅為12.26萬畝,衰減率達65%;機井可控制灌溉面積65萬畝,目前僅有15萬畝,衰減率高達77%。在一般風調雨順年景下,農田用水尚能勉強維持,但遇特大干旱年份,用水需求旺盛與有水難用、無水可用的矛盾更加突出。如在鄂北崗地農業灌溉中,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巨資,陸續興修了引丹提水工程、熊河水庫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改革開放以來,棗陽市修建了石臺寺大型泵站及其他零星水利設施。目前鄂北崗地襄陽市境內,已有引丹、石臺寺、熊河、排子河等21個大中型灌區工程,設計灌溉面積299.85萬畝。全市17個灌溉面積在5萬畝以上的中型灌區全在鄂北崗地,大型水庫數量占全市的55.56%,中型水庫數量占全市的77.19%,泵站總數量占全市的94.33%。目前這些灌區因干、支渠“動脈梗阻”,實際上其有效灌溉面積僅有設計能力的10%,歷史上最大有效灌溉面積為20%。熊河水庫東干渠及西干渠是覆蓋棗陽市和襄州區部分鄉鎮的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歷史最高灌溉面積10萬畝,現僅有2萬畝;大崗坡泵站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0萬畝,歷史最高灌溉面積6萬畝,現僅有5千畝。渠系等配套設施損毀導致灌區功能退化,最終使水稻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據權威人士估算,鄂北崗地平均減少60%—75%,最多的減少90%。老河口市水稻種植最高年份達30萬畝,目前基本維持在11萬畝左右。如遇去冬今春嚴重旱災,由于用水需求量更大,既使有渠、有泵也無水可提,只得改種其他旱作物。
2.病險水庫潛在威脅。“十一五”期間,國家加大對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投入與建設。從襄陽市看,由于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和組織施工,已基本完成除險加固建設與維修任務,將為大大提高農田灌溉和蓄水抗洪能力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但從全市現有859座小(一)、(二)型水庫情況看,絕大部分分布在大型水利灌區、山區和丘陵鄉鎮的邊緣地帶,是大中型水庫以及引丹灌區豐水年防洪蓄水調峰、平常年份及旱災年農田供水的重要補充來源。但由于這些水庫均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人海戰術”并以當時的公社或灌溉區域內農民參與修建而成。由于受當時設備、技術條件限制,壩體均是通過土碾壓、石塊護坡形成,經過近40年的運行,這些水庫缺乏必要的維修來源,帶病運行,蓄水能力大大減弱,給水庫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潛在威脅。
3.橋涵管閘設施失修。進入2000年,盡管國家持續加大對水利建設和維護的投入,但其投入重點是大江大河以及大型水利設施的投入,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維護與管理基本是被“遺忘的角落”,小型水庫利用收取少之又少的灌溉水費進行必要的維護外,其延伸持續發揮供水功能的渠道、橋涵、管閘等配套設施則年久失修,維護不足。這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體不明晰,水庫管理單位由于渠道及其配套設施分布廣而分散,一般不足10人的水管單位難以顧及巡查,渠道沿線村組也無明確協助管理之責,渠道沿線如少數農戶在渠道兩旁開荒種地無人制止,蓄意破壞渠道也無人追究。如遇大暴雨,松軟的土層順勢而下導致渠道淤積。橋涵管閘等設施需要資金投入但缺乏來源,使很多兼顧鄉村道路橋梁功能的橋涵、管閘等因近年農村車輛增多,負重損毀或垮塌現象時有發生。一遇天旱既使水庫有水也因渠道及其配套設施功能退化難以達到水暢其流。這不僅嚴重削弱了水庫、提水工程效能,更對渠道沿線鄉村道路通行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4.眾多堰塘功能退化。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入,以2003年省政府頒布的《湖北村級范圍內籌資籌勞管理辦法》為標志,農村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的問題得到徹底糾正。但從另外一個方面分析,由于該《辦法》第3條明確規定:“經過3年時間取消農民義務工,即03年不超過15個、04年不超過10個、05年取消”的硬性規定,同時《辦法》還加了“確需要義務工的,不超過10個”的附加條款。在籌資上,明確規定其范圍為“舉辦水利、修村級公路和和橋梁,植樹造林等集體公益事業,實行上線控制每年按農村戶籍在冊人口不超過15元”、且要通過“一事一議”、2/3以上村民代表通過。由于受這一規定制約,需要農民自己應當辦的公益事業如涉及兩三家或幾家共用的堰塘、引水渠道清淤等事項,無論是通過一事一議、還是實行獎補政策的激勵,加之當前青壯年外出打工者眾,留在農村的絕大多數的老人和婦女,致使很多村組根本無力組織開展清淤堰塘、整修渠道等純屬村民的公益事業。
襄陽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全省來看,具有普遍性。由于時代的變化,農村經營體制的變更,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沖擊而引起的。各個時期水利建設與管護的特點及原因可以概括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后,在集體生產經營方式下,千軍萬馬興水利,水利是農業“命脈”生機勃勃,水渠互通、水源互補,旱澇不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后,農業生產實行家庭分散經營后,“三提五統”管水利,“命脈”明顯退化,小修小補維持了日益下降的機能,多數水利設施帶病尚可運轉;進入新世紀,千家為戶用水利,“命脈”嚴重老化,部分功能喪失,水利設施效能銳減。
1.水利管理體制不順。由于農田水利設施與管護涉及點多、面廣戰線長,情況復雜,加劇了管理難度。其中管理體制不順又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從農田水利管理體制上分析,過去大中型水庫、干、支渠橋涵、管閘等設施由國家直接投入,但其施工的人工費用大部分由當時公社組織灌區勞力無償或是極少量補助完成,其日常維護與管理由水利主管部門牽頭負責,硬件維護費用一般由政府財政補助或是集體經濟籌集,渠道清淤所發生的人工費用一般由村組集體承擔,主要管理形式是通過組織灌區受益農戶出義務工完成。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入,作為水利部門在鄉鎮的辦事機構——水利站,同其他“七站八所”全部改制為“以錢養事”機制后,鄉鎮水利事業發展受到嚴重挑戰。據2010年情況統計,全市鄉鎮780個“八大服務中心”,在崗總人數3605人,其中水利(水產)服務中心109個,232人。分別占總數的3%和6.04%;從“以錢養事”經費供給情況分析,當年鄉鎮水利服務中心819.19萬元,僅占整個鄉鎮服務中心經費9702.54萬元的8.4%。在這些經費中,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著當年改制離崗人員的養老、醫療保險上面,真正用于事業發展的經費微乎其微。經費供給占鄉鎮服務中心總數比重偏小、每個鄉鎮一般1—2個水利人員與“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地位極不相符。
2.水利設施產權不明。農田水利設施如渠道、涵閘等遍布灌區,由于牽涉面廣、情況復雜,尤其是農村經營體制轉軌時期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規規范,致使跨流域以及鄉鎮村組范圍內水利設施界定模糊、產權不明。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大規模建設形成的供水渠道,從固有所有權上講,歷史地造就了渠道分屬沿途村組集體。但從供水用途屬性來講,其又屬于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在加強日常管理方面又無新的配套措施跟進。這種權屬不明、管理責任難到位的結果,使渠道及其配套設施動態管理必然形成水利部門應當管、但無資金無力管;灌區受益農戶有義務管,但其認為是水管部門收了灌溉水費,自己不管理所當然,從而形成了都應當管且都不好管的尷尬境地。既使是權屬與管理非常明確的村組引水渠道、堰塘、抽排水設施等,也因管理體制不規范、制度不過硬等多重因素,由此帶來對水渠及其配套設施缺乏責任管理單位和難以落實到責任人管護的問題。
3.小型水利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間,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財政投入,無論是投資總量還是增長幅度均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時期,其中用于水利的投入同樣是總量大,增幅快。但這些資金主要用在大江大河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設與維護上。我們提出水利投入不足的觀點,主要是指眾多鄉鎮村組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與維護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國家投入總量偏少,村組投入幾乎停頓、難以解決“最后一公里”水到渠成的問題。從2009年起,襄陽市老河口市、南漳縣率先納入全國小農水建設縣,當年分別獲得國家和省投入2000萬元;從2010年開始,這一政策擴大到其他縣市和襄州區,分別獲得1000余萬元的小農水建設專項資金。“小農水”建設資金已逐年增長,但整個水利建設投入相比,比重偏小,仍顯投入力度不足。
4.農民群眾投勞不濟。針對農村稅費改革后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沉寂多年的局面,從2009年起,襄陽市堅持國家、地方、集體、個人“四個輪子”一起轉,在全市開展大規模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兩年間共完成渠道整治4452公里、當家堰擴挖整修9893口、泵站及機井整治1166處、水毀工程修復1278處,打破了自農村稅費改革以來的農建僵局。但這些工程面對全市眾多需維修的水利設施而言,依然是“杯水車薪”。如果說國家投入是引導,廣大受益灌區農民積極籌資籌勞則是解決“家門口”堰塘清淤、引水渠道“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但由于受2003年《湖北省村級范圍內籌資籌勞管理辦法》已取消籌勞、但保留農村在冊人口籌資15元/年的限制等因素,在興修農村水利、道路等公益事業建設與維護管理上,農村“一事一議”往往是議而不決,最后籌資最低要求也難達到,應由農戶自主維護的小型水利設施基本處于停頓狀態。
今年7月8日中央召開的水利工作會議電視電話會議,表明中央已將水利工作納入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予以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將逐步加以落實。本文結合襄陽農田水利工作實際,從政府財政視野出發,重點就加強農田水利投入與管理提出若干對策建議。
1.突出發展水利,做強農業的方針,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工作。“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精辟的道出農田水利在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作為農業基礎設施的農田水利投入大、見效慢、管護難,雖然直接經濟效益并不明顯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社會效益不可估量。在此情況下,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發展水利的統一部署,充分認識水利在做大做強全市農業產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齊心協力,整體推進協調配合,并在實際工作中像抓工業、抓招商引資一樣抓農業的大發展,有了這樣的共識,農業基礎地位鞏固了,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壯大了,就為全市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大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2.按照科學規劃、分級管理的原則,從市到縣、到鄉鎮村組層層制定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維護規劃。全市應當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支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以及產糧大縣建設的契機,按照科學規劃、分級管理、分層分步實施的原則,建議由各級水利部門牽頭負責制定或修訂以縣市、鄉鎮乃至村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與維護五年規劃,經過層層公示、報經縣市政府審批實施。在這一規劃指導下,無論是農業綜合開發、還是土地整理、扶貧開發以及其他用于農業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凡涉及水利建設與維修的項目,均應通過水利部門從技術層面予以認定,以切實改變當前水利建設項目規劃不科學、建設項目不按規律辦事,以致出現投資效益難顯現、關鍵時刻水流不動、灌溉不到位、造成勞民傷財的嚴重問題,從而實現水利建設與維護管理與大農業發展的有效銜接。
3.遵循求真務實、靈活有效的方式,明確界定農田水利設施公益性為主體,實行用水協會會員制管理、責任到人的長效管理機制。建立起以縣市水利部門為主導、鄉鎮水利服務機構為基礎、村級組織積極實施的水利管理體制。為強化鄉鎮水利管理,建議探索將現有鄉鎮水利服務中心恢復為鄉鎮事業單位,重新核定編制、吸引水利人才,以利穩定水利事業干部隊伍、提高水利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水利配套設施產權難以界定的情況下,要發揮農民參與管理的首創精神,注重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創新。一方面,明晰所有權。按照“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對不同類型的工程實行不同的管理體制。對大型水利設施如主干、支渠橋涵、管閘等大型設施,由水利管理單位所有,并加強日常維護與管理;對灌區建設干、支渠時形成的道路、護坡以及周邊確保渠道安全的范圍,應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由水庫或引水管理單位委托沿途鄉鎮政府組織村組按照統一要求負責維修與管理;對農戶自用的微型水利工程,實行“自建、自有、自管、自用”的體制;較多農戶受益的小型公共水利工程,應當按水系、渠系范圍,組建跨鄉鎮、村組的用水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村用水合作組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加強經營管理。如對小型水利工程實行獨戶或聯戶承包經營、租賃管理等多種方式,目的是通過明晰產權,分離管理權,進而進一步明確管理責任,加強日常維護與管理,使已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始終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
今年7月中央召開的水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已明確今后10年,全國水利投資將要達到4萬億元。這對加強大江大河治理、農田水利建設無疑是個好消息,更是惠及全國人民尤其是確保農業生產增產豐收、促進糧食生產安全的一個重大舉措。因此,從用好上級投入、引導農民和社會各方面投入辦水利角度出發,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建議中央、省財政在分配水利投入上,按照縣市農業生產有關因素為基礎依據予以量化,并運用一般財政轉移支付方式分別下達到市或縣市,以實現國家財政投入水利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增加對水利的投入,必將落實到具體的水利工程項目中去,地方爭取中央水利投入博弈在所難免。為體現突出重點、兼顧公平的財政分配原則,中央、省級政府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利投入分配政策,確保有限水利投入真正實現引導地方投入、農民積極投入以及其他社會資本參與投入水利中去。具體建議是:無論中央還是省級政府專項用于水利投入資金的分配,實行切塊分配并以轉移支付形式由省直接下撥到縣市。在切塊額度分配因素選擇上,建議以縣市區為單位,運用定量基數分配方法,綜合考慮水利設施分布、有效和實際水利灌溉面積、糧食產量、人口等綜合因素,并緊密結合政策因素,經省級政府批準確定。在操作程序上,建議每年初以市州為單位,通過當地發改委、水利、財政等部門按照省級政府確定的控制性投資額度,并充分考慮產糧大縣、小農水重點建設縣等傾斜的政策性因素,計算縣市區應獲得投入額度;與此同時、縣市均應在政府通過的水利建設與維修規劃范圍內,選報具體投入項目。經省級政府水利及有關部門對市州統一上報的項目經過程序性審查、以及重點抽查確認,列為中央或省級投入水利計劃項目。水利建設或維修項目一經上級批準,市、縣政府據此予以實施,并確保資金安全和工程建設安全。
2.建議省級政府制定明確的水利投入政策,實現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大中型水庫水費收入為補充,村組引水設施由農民為主出勞力、國家財政以“一事一議”方式適當補助的方式,加強已建或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日常維護與管理。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很多農村政策需要在加強水利投入建設等農村公益事業發展中予以修改完善。尤其是在水利投入上,主要靠政府財政投入、且在市、縣政府財力無力擠出更多的資金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將會導致農田水利設施的持續退化,直到難修復的困境。從資金投入上講,要實現農田水利投入與管理的長效機制,必須實行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國家水利管理單位以收取水資源費為補充,農民自主投勞維護本用水區域小型水利設施,以及運用租賃形式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到農田水利建設中去。具體政策建議:一是建議省政府按照省人大2006年12月1日通過的《湖北農民負擔條例》,適時修改省政府2003年出臺的《湖北省村級范圍內籌資籌勞管理辦法》,由于這一《辦法》經過多年實踐證明,其對農民自辦農村公益事業組織籌資籌勞形成較大制約,且在國家財政不可能予以大力支持的情況下,將會導致農村公益事業的嚴重衰退。因為建議省里取消對村組自辦公益事業限制籌資籌勞的規定,改由農民自主協商議定,以解決渠道清淤、維修道路等農村公益事業缺資金、少勞力的問題。二是對農民自愿興修農田水利的,要按照“以錢養事”機制、以獎代補方式給予適當補助。考慮到當前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較多的實際,對無勞力出義務工的,應當允許村組按當地工時,折算義務工費用由村委會統一收取,然后按照專款專用的原則,專項用于某一水利維修項目,如應當付的工程材料費、機械運輸費、以及技術人員費等;對涉及跨鄉鎮村組的渠道、橋涵、管閘等的維修材料費除水利管理單位從收取的水資源費予以補充外,政府財政應當納入農村公益事業發展項目,通過“以獎代補”方式予以獎補,用經濟手段調動農民冬春農閑季節參加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積極性。三是對縣市政府每年應從土地出讓金拿出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以及其他應當配套的投入,都應通過地方人大決議形式予以確定,以確保地方政府配套投入到位。此外,繼續探索金融支持、財政貼息支持農田水利建設,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水利新途徑。
3.建議市、縣級政府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與維護管理,并以縣市政府批準的水利五年建設規劃為依據,對上級各有關部門投入用于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相關的資金有機整合到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項目中去。以縣級整合為基礎,加強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管理已進行多年探索實踐并取得初步成效,此已得到財政部認可。作為上級政府財政投入水利的資金是整個財政支農資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的要通過對水利建設與維護資金的整合,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提高水利建設與維修管理資金的整體利用效率。縣級政府整合水利資金的基本路徑應當是:各有關部門爭取上級投入與水利工程建設與維護有關的專項資金,如產糧大縣扶持資金、扶貧開發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土地整理資金都由有關部門掌握使用的資金等等,這些資金都應當以水利規劃為先導,以水利建設與維修項目為基礎,實現項目建設與灌區渠道、鄉村道路公共設施建設的有效對接,以利實現農村水利建設與其他公益事業的協調推進,實現綜合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4.加強農田水利項目投入資金監管。按照中央《決定》精神和全國水利工作會議精神,今后10年我國水利建設投入將呈持續增長勢頭。為此,要管好用好水利建設與維護資金,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在加強農田水利項目投入資金監管方面,各級審計、財政及水利等部門責任重大,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協調配合,使用于水利投入的資金真正發揮出應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是項目立項實行公示制。凡屬國家投入的水利建設與維護項目,以及其他資金經過批準建設的項目,都應當建立完善項目立項公示制度,這樣既能有效保障群眾監督的落實,又能激發廣大農民參與水利建設的熱情。二是項目實施實行招標制。要通過完善制度,切實防止招標過程中的不正之風,如通過私下串標、賄賂中標,有建設資質中標后轉標給無建設資質的包工隊,從而造成工程質量難保證,成為勞民傷財的“豆腐渣”工程。三是項目建設全面實施監理制。在每一國家投資項目建設與維修過程中,要實行嚴格的質量監理制度,按照監理制度要求,選派責任心強、有專業資質的監理人員對用工材料、每一道工序實行跟蹤監管,簽字認定留存。以利事后備查,如出現工程質量問題將實行嚴格的追查責制度。四是項目資金撥付實行審查制。對于各級政府投資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的專項資金,應當按照現行財政體制管理,實行分級管理、按工程進度預撥專款的辦法。五是項目驗收實行決算審計制。每一農田水利工程結束后,都要按規定及時辦理項目竣工驗收,驗收之前必須由國家審計部門進行工程竣工決算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