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寧夏 銀川750021)
根據WTO有關條款規定,自由貿易區,應理解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所組成的集團,對原產于這些組成領土的產品的貿易,已實質上取消關稅或其它貿易限制。在該集團內成員相互間取消關稅或其它貿易限制,成員各自獨立地保留自己的對外貿易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自由貿易區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國家內部某種類似自由港、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的特定經濟區域,其職能主要是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二是指國家(地區)之間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結成的穩定的經濟貿易合作關系,其職能主要是推動國家之間的貨物貿易自由化、服務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和經濟合作便利化。在寧夏建立中國—阿拉伯國家聯盟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中阿自貿區),就目標而言,就是要在中阿自貿區建設的大框架下,積極謀劃建立以中阿經貿合作為重點的寧夏自貿區。
2011年8月2日,據國家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作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中國當年總共進口2.4億噸原油,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提升至55.2%。而根據有關機構預測,到2025年,中國能源消費的82%將需要進口,其中對于原油的依賴度也將提升至76%。油氣供需巨大缺口問題將成為對未來世界油氣平衡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之一,中國已經不可避免地參與到國際能源競合體系之中,并且確立了自己的能源安全發展戰略,其中強調了與產油國更加積極地開展商業貿易,建立石油期貨市場,讓產油國來中國參與石油市場的加工與銷售,并與他們共享市場,以保證原油供應的穩定。目前中東、阿拉伯國家石油儲量和產量分別占世界的60%和45%。我國目前進口的石油中60%以上來自這一地區,大力發展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的交流與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石油進口戰略伙伴關系,是我國能源戰略安全的需要。
擴大開放是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國的對外開放,經過30多年的努力,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邊緣向縱深,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基本上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沿邊開放城市—內陸開放城市”形成了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的開放格局。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加強中阿戰略合作既是阿拉伯國家的戰略需要,也順應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發展態勢。近年來,中阿關系不斷發展,雙邊貿易額不斷攀升。中阿雙邊貿易額已從2004年的364億美元攀升至2010年的1454億美元,同比增長34%。截至2010年底,中國累計在阿簽訂承包工程合同額146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25億美元,雙向直接投資額達55億美元,阿拉伯國家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第七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成為阿拉伯國家第二大貿易伙伴。建設中阿自由貿易區,符合中國與阿拉伯國家聯盟各國的利益。
近年來,我國在廣西舉辦東盟博覽會、在吉林舉辦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在新疆舉辦亞歐博覽會,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確、指向清晰的區域對外開放平臺體系。這些平臺作為公共外交的場所、區域交流的中心,正在“向北”、“向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向西還沒有明確的開放平臺。近年來隨著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對我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增加,國家正在把開拓新興市場作為今后對外開放的重點,向西開放就是要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的開放,這一點已經從國家高度達成共識,中國要同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擴大雙方在經貿、能源、投資、金融、旅游和人力資源培訓等領域的合作。目前,世界上有57個穆斯林國家和地區,有8億左右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4,有2萬億美元的消費市場。長期以來,我國出口主要是面向歐美發達國家,對穆斯林國家和地區貿易比重不足10%,穆斯林國家總體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大量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依賴進口。拓展與穆斯林國家的貿易潛力巨大,是我國拓展外需市場和化解金融危機影響的重大戰略選擇。我國西部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71%,人口占27.7%,但出口額僅占4.6%。西部地區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外開放的落后,大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推進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尤其是向穆斯林國家的開放,發展與穆斯林世界的經貿文化合作,有助于實施第二個西部大開發十年規劃,對促進西部的發展,縮小東西差距,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意義十分重大。
2008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8〕29號),文件指出:“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國內外、區內外經濟技術合作,主動承接國際和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構筑內陸開放型經濟的新格局。”溫家寶總理2009年11月7日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演講時指出:“任何對國家、對民族負責任的政治家,任何有抱負、有作為的企業家和社會各界人士,都應該清醒地看到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把中國同阿拉伯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向新階段!”。溫總理的講話把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及世界穆斯林國家的合作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2010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阿盟總部簽署了中阿全面發展戰略合作關系的文件進一步提升了中阿之間合作的深度與廣度。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該文件指出:“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建設國際陸路大通道,構筑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新格局”。文件特別強調要在擴大向東開放的同時,深化“向西開放”。2010年,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視察寧夏時指出,“寧夏往西走,打通中亞、中東阿拉伯市場,是有條件的。”這與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寧夏著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加強我國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既是阿拉伯國家的戰略需要,也順應了中國全方位開放戰略部署。
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有利于中國區域空間開放格局更加完善。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時期建設內陸開放實驗區的發展戰略,中心內容就是在鞏固深化與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的基礎上,定位于充分發揮回族自治區的獨特優勢,加快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的開放,目標是搭建一個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為主,面向世界開放的內陸開放型經濟新平臺,努力建設成為中阿貿易的國家級“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真正形成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世界雙向交流的“寧夏渠道”。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作為中國惟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政治優勢、人文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的黃金組合,讓寧夏成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經貿合作的不二選擇。寧夏將以建設中阿(寧夏)論壇銀川永久會址、舉辦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為契機,推動中阿國際經貿合作交流、中阿高層對話合作機制,把寧夏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地、我國重要的國內外產業轉移承接基地、中國面向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開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
寧夏是我國惟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和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區,有回族人口228萬,占全區總人口的36%,占全國回族人口的近20%,是全國惟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回族在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與阿拉伯國家有相近性和關聯性。對阿拉伯世界而言,寧夏在語言、宗教、習俗等方面具有情感優勢,海外賓客親切地稱它為“中國的穆斯林省”。近些年,寧夏為國家承擔起了推動我國與穆斯林國家交流與合作的重要使命。自治區各有關部門領導先后出訪阿聯酋、伊朗等國,為雙方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早在1984年寧夏就派代表團赴阿盟國家訪問,1984年和1985年連續舉辦了兩屆面向穆斯林世界的“寧夏伊斯蘭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2010年和2011年連續舉辦了兩屆“中阿經貿論壇”,每年寧夏都有眾多穆斯林到麥加朝覲,區內有專門的阿語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阿語人才活躍在中阿貿易往來之中。
寧夏位于亞歐大陸和中國北部地區中心地帶,在國內1800公里內能夠輻射所有省會城市;在周邊3000公里內能夠輻射東南亞、中西亞各國,以及日本,朝鮮,巴基斯坦,印度,蒙古等國;擁有中國通往中東、歐洲、非洲和中亞等國家和地區國際航線——雅布賴航線,距離最近、航空位置最佳的空域資源,目前,寧夏正努力構建面向阿拉伯國家和地區的空中低成本物流通道。這些區位優勢為寧夏未來發展提供了交通、信息、市場的區域競爭優勢。特別是初具雛形的寧夏國際航空港物流中心,銀川陸路口岸和惠農陸路口岸的空港、陸港一體化的現代物流體系,為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等內陸省區出口貨物通過惠農口岸直接出關打通了通道,建立了連接寧夏與西亞、中亞、非洲及歐洲的空中運輸通道。
寧夏資源豐富,農業、能源、旅游等產業優勢特色明顯,開發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投資條件十分優越,尤其是清真產業發展迅速。寧夏政府把大力發展清真產業作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之一,在培育清真品牌、凈化清真市場、挖掘清真飲食文化等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以清真食品、清真餐飲、穆斯林用品、回族服飾、回鄉文化旅游等為重點的現代化清真產業集群,開發培育出一批打入國際市場的特色優勢清真產業品牌。2008年1月,寧夏清真食品國家貿易認證中心批準成立,這是目前全國惟一一家開展清真食品認證工作的機構。2009年初,寧夏發布實施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清真食品認證通則》地方標準,這填補了中國清真食品認證標準的空白。該通則將清真食品的文化標準、理化標準、生化標準融為一體,涵蓋了清真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保證了食品的清真和安全管理符合國際通用的“從農田到餐桌”整體控制理念。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寧夏工業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調整也取得了顯著成效,10年間,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9%上升到43%,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5%,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幅4.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經濟效益等成倍增長。“十二五”期間,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寧夏還確立了建設現代產業聚集區、統籌城鄉示范區、生態文明先行區、內陸開放試驗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的戰略構想,謀劃儲備近3500個項目,投資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其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改善民生、生態環境等領域投資比例比“十一五”時期大幅提高,經濟發展后勁將進一步顯著增強。
在國家戰略指導下,統籌謀劃寧夏與阿盟合作的整體框架內容,做到全面系統,宗旨明確,重點突出。通過系統打造與阿盟合作對接的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組織和重點項目,提升與阿盟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擴大合作開放空間。拓展合作領域,深化與阿盟貿易、農業、工業、金融、資源開發等合作,積極推動阿拉伯國家對寧夏在石油、生物制藥以及倉儲物流等領域開展投資合作。建立合作基地,建設輻射整個西北的穆斯林和清真食品產業發展合作聯盟,盡快建立中阿質檢合作機制,以協調解決國際貿易中可能出現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糾紛,搭建中阿市場準入平臺,不斷擴大中國清真產品對穆斯林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提高中國清真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伊斯蘭金融”是指完全遵從伊斯蘭教規定的金融交易行為。中阿金融合作是中阿經貿合作最現實的最基本的要求,應在寧夏逐步構建起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中阿現代金融體系。寧夏首先要加快吸引外資伊斯蘭金融機構來寧建立分支機構。將寧夏建成我國伊斯蘭投資承接中心,一方面要加快發展本區、本國的伊斯蘭金融機構,另一方面要引進國際資金實力雄厚的伊斯蘭金融機構來寧設立分支機構。寧夏應該逐步開放金融業,降低國際伊斯蘭金融機構進入門檻,給予其財政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輔之以良好的硬件環境,筑巢引鳳,吸引外資伊斯蘭金融機構進駐、發展。其次,逐步將寧夏打造為區域性的伊斯蘭投資承接中心,以此提高我國西北地區利用外資水平。
對已開工建設的中國穆斯林國家商品交易中心暨中國寧夏國際小商品交易中心、寧夏國際空港物流中心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在銀川設立面向世界穆斯林國家的清真產品和穆斯林用品保稅物流中心,開辟寧夏—中東地區的空中“絲綢之路”。在爭取開通銀川—迪拜、銀川—卡塔爾、銀川—麥地那客運、貨運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開通銀川—開羅、銀川—吉隆坡及到非洲穆斯林國家的空中“絲綢之路”。使寧夏成為中國與世界穆斯林國家和地區擴大經貿合作的試驗區。
對寧夏的民貿企業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盡量提高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產業相關產品的出口退稅。對清真企業在股票上市、債券發行的審批上適當放寬條件,支持寧夏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發行不同期限的長期債券和進行股票發行試點,鼓勵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產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有效促進產業融資。
寧夏作為中國穆斯林聚居地區,民族地區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民族風俗優勢,構成了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世界溝通和交流的文化優勢,寧夏可以在清真產業、國際旅游、文化產業、工程承包等方面有所建樹。比如建設全國清真產業設計、認證、博覽中心,提高清真產品加工、物流的地位;加強具有穆斯林特色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建設;積極發展伊斯蘭文化創意產業,爭取建成中阿版權貿易龍頭平臺、從中覓得商機。在寧夏建設展示各國民族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建筑特色的阿拉伯國家文化博覽園。
寧夏要發揮人文優勢,大力培養當地阿語人才,使之成為中阿貿易的智力人才和服務主力,培養面向穆斯林國家的實用型職業技術人才。中東國家資金雄厚,但勞動力短缺,因此,要整合區內主要職業技術學院力量,培訓方向開設阿拉伯語、清真烹調、家政服務、醫療護理、建筑施工等實用技術課程,培訓大批技工;培養研究阿拉伯及穆斯林國家的社會、經濟、法律的學術型人才。要想實現中阿經貿論壇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要超前。寧夏在現有基礎上,應加大力度引進培養學科帶頭人、整合研究資源,形成組合拳,專門開展對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經濟、社會、法律等方面的研究,為中阿經貿合作,為寧夏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
以寧夏為橋頭堡,構建中國——阿拉伯國家聯盟自由貿易區,搭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的大平臺,建立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貿易大通道,這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聯盟及穆斯林世界經濟聯系不斷深化的必然選擇,是共同面對當今世界經濟挑戰的重要舉措。加強寧夏與阿拉伯國家及穆斯林國家的經貿關系,不但對推動寧夏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建設的均衡發展,最終實現寧夏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而且對于維護國家西部安全與社會穩定,鞏固和加深中阿兩大文明對話交流,共建美好和諧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佟福全.必然的構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想與難題[J].國際貿易,2002(2):23-25.
[2]寧夏黨校“中阿合作戰略研究”課題組.積極發揮寧夏橋頭堡作用,努力推動建立中阿自貿區[J].寧夏黨校學報,2011(5):24-26.
[3]伍貽康.三足鼎立——歐盟、北美、亞太運行特點及其發展趨勢[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1.
[4]王士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背景、意義及前景[J].云南社會科學,2002(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