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崴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進入了新的階段。與此同時,以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提高市場占有率為目標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迅速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日益顯著。但對于我國來說對外直接投資仍然是一個新課題,還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企業實力和經驗不足、人才缺乏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研究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現狀,分析其存在的障礙和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將有利于促進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的跨國企業雖然遍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對外投資整體上的布局并不合理。這是因為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多是根據各種渠道的非系統化信息進行的。
1.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機構
我國缺乏統一的對外直接投資管理和組織協調機構,對外直接投資由商務部、外匯管理局、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及地方政府共同管理,這種多頭的管理方式,造成了管理責任的分散和資源的浪費。
2.法律法規不健全
針對對外投資,我國尚未出臺一部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更缺乏對外直接投資方面的法律體系,直接的后果就是投資活動無法可依,投資企業缺乏法律保護,客觀上造成了對外直接投資管理的無序。
3.缺少對外直接投資長期戰略規劃
長期以來,我國沒有根據對外經貿所處的歷史階段和經濟技術特點,明確現階段海外投資的總體指導思想,包括海外投資的方向、重點、規模以及戰略等,由于缺乏戰略指導和規劃,不能有效地引導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活動。
1.產業結構不合理
與利用外資的進口導向性貿易相類似,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初級產業,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極其有限;在具體的產業結構上,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缺少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投資。
2.投資區域過于集中
從整體上看,投資區域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區和歐美發達國家,其中僅對香港的累計對外直接投資總額就占總投資額的54%。對外直接投資的海外企業有將近一半設在港澳地區,對外投資金額大部分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
通過國家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行政手段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方向,在投資之初能夠起到集中力量完成預期目標的作用,但投資行為完全或部分脫離市場,導致企業不能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投資策略以及對市場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從而造成投資偏差,影響了投資的準確性。
1.對外投資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差
由于對外投資企業缺乏生產經營自主權,其中包括籌資、融資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權利,而外國公司這方面比較成熟,這不僅使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且還嚴重阻礙了我國海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的發展。
2.對外投資企業前期準備不足
在進行投資活動之前,投資企業極少能夠對目標市場的經貿環境、政治法律制度、合作伙伴的資信以及市場前景等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和詳盡了解,缺乏完善的可行性調查,投資項目急于上馬,故投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至于企業投資后才發現實際困難比預想的大得多,嚴重影響了投資的效果和收益。
3.對外投資企業一體化經營程度低
現階段我國的投資企業還處在分散化經營階段,因此在對外投資和海外經營過程中缺乏溝通,尚未形成商業聯盟,既不能實現企業間在資本、技術、市場、信息、生產等資源方面的共享與互補,又不能共創新的市場機會,這大大削弱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實力。
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擇投資區位是投資的前提。要對擬投資區域進行綜合評估,包括當地政府的對外政策、資源稟賦情況以及勞動力狀況等各方面情況。同時,應做好可行性分析,包括對擬投資項目是否為該國適用,所生產的產品是否與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結構相符,能否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并且有利于規避第三國的貿易壁壘,能否順利進入第三國市場等進行綜合分析。
在選擇投資產業時應根據國內的實際需求,加大對資源獲取型產業的投資力度,包括采礦業和農業、漁業、林業等產業。發展資源開發業有助于緩解資源短缺,尤其是原油鐵礦等資源缺乏的情況。中國應進一步加大對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南美洲、中東各國等資源較豐富國家及地區的直接投資,這不僅可以降低通過市場轉移資源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規避世界市場資源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和研發人員總數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部分重要領域的研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目前,我國部分大型企業已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前500強企業的整體規模和企業的平均規模均大幅提高。2000年我國按營業收入排名的前500家企業年末資產總額為82679.05億元,2009年前500強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057.53億元,比 2008年的 2,931.76億元提高了4.29%。其中有11家企業進入了全球500強,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電力進入了100強。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我國國際市場占有率持續提高,從1980年的0.5%提高到3.5%,其中勞動密集型產業從1978年的2.2%上升到19%,資本密集型企業從0.2%上升到2.1%,制造業從0.6%提高4.8%。而個別企業產品在某個區域市場占有率更高,如海爾冰箱美國市場占有率為5%,德國和意大利的市場占有率為3%。
華人商業網絡是以海外華僑華人的社會網絡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商業經營關系網絡,是隨著華僑華人之間經濟聯系的增多而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直以來,海外華商與中國大陸的投資與貿易往來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陸企業依靠華人商業網絡,將更加有利于對外投資活動的開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進入國際市場。在這個過程中,華人商業網絡對中國大陸的對外直接投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遍布世界各地的華商,熟悉投資市場的投資環境以及當地的政治、經濟、法律、風俗習慣,更為重要的是,華商與當地的政府和企業界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企業可以通過他們得到準確的信息和及時幫助,減少因經驗不足而遭遇風險。
[1]程惠芳等.中國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戰略[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甘永翠.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探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2).
[3]談蕭.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陶凌云.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新論[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3,5(4).
[5]王信川.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困境[J].經濟月刊,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