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維哲
(哈爾濱商業大學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中國教育事業正全面步入“由大到強”的新階段,高等教育必須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大學的根本任務和首要職責。而物流業作為國家重要的復合型服務產業,融合了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促進生產、拉動消費作用大,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國民經濟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劇,國家也極為重視對物流人才的培養。2011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國辦發〔2011〕38號),制定和完善了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其中要求“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養。加強物流人才需求預測和調查,制訂科學的培養目標和規劃,發展多層次教育體系和在職人員培訓體系。利用社會資源,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編寫精品教材,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強化職業技能教育,開展物流領域的職業資質培訓與認證工作。加強與國外物流教育與培訓機構的聯合與合作?!?/p>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對國際化物流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應該著力加強國際化物流人才的培養,順應時代需求。
所謂國際化人才,是指具有國際化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的知識結構,視野和能力達到國際化水準,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高級人才。國際化人才應具備以下七種素質:寬廣的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熟悉掌握本專業的國際化知識;熟悉掌握國際慣例;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獨立的國際活動能力;較強的運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能經受多元文化的沖擊。
國際化物流人才應該是具有國際化人才要求的物流專業人才。國際化物流人才應具有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國際物流管理、物流系統分析設計能力,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屬于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專門人才。
在培養國際化物流人才時,應與國際物流企業實際需求相結合,通過學習和實踐,使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及發展方向,掌握國際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手段;掌握國際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技術知識;掌握相關的理學、工學技術知識;具有從事國際采購管理、口岸物流管理、國際貨運、報關、物流信息管理等工作的基本素質與能力;熟悉并掌握物流商品的成分、性能、檢驗、養護、包裝、運輸、配送、報關、國際貨運等基本知識與本領,能從事物流企業技術管理、經營管理、國際物流以及教學、科研等業務工作,文理滲透、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具備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國際化物流人才就業時可以面向國際口岸、大型商業企業、工業企業、外貿企業、國際物流企業等單位,從事國際采購、國際貨運代理、國際多式聯運、保稅園區管理、報關等相關的管理與技術工作。
根據國際化物流人才的內涵和培養目標,國際化物流人才應該具有專業素質、品德素質、語言素質、身體素質和綜合素質。
國際化物流人才應該能夠比較系統地掌握物流管理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運輸、配送、儲存、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礎知識,掌握企業物流管理、國際物流管理所需要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基礎理論知識;具有企業物流管理、國際物流管理中基本功能設計和綜合物流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
真正的優秀人才,除了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外,也應該具有優良的品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這需要文明的校園環境,要求學生在接受大學教育期間,充分體會和感悟大學文化,如校訓、校風的教育,需要教師高尚師德師風的言傳身教,加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品德素質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具備的。
既然是國際化物流人才,那么必須要具備相應的語言素質,除了具有正確運用本國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外,還應初步掌握一門外語。從國際大方向來看,應該是以英語為主,其他語言酌情考慮。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即能夠用英語較熟練地進行聽、說、讀、寫、譯等,能適應國際物流技術交流與技術合作的需要。語言素質的具備除了需要開設相關課程外,還應引導學生自學,靠平時積累、相互交流等靈活形式加強語言能力。
身體素質包括生理和心理素質。國際化物流人才應該能夠適應當今社會較強的競爭環境,善于處理各種復雜多變的關系,能夠承受較強的生理和心理的壓力。當今社會充滿著各種競爭,如果不能較好地適應良性競爭,將會被社會所淘汰。因此,國際化物流人才除了應該具有較強的體魄外,還應具有較強的耐壓能力。
在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國際化物流人才應該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此外,基本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能力也是必須的,還應該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只有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夠既適應當今社會的競爭壓力,又能夠科學地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加強課程建設是培養國際化物流人才的首要措施。將公共課、學科基礎課、學科選修課、專業課有機地整合,科學地調整課程設置結構,并將實訓、實踐課融入其中,從而完善課程體系結構??梢愿鶕嶋H情況,開設相關課程,如物流管理學、商品學、物流運籌學、國際物流學(雙語)、供應鏈管理、采購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統工程、物流戰略管理、物流項目管理、國際海上運輸、保稅物流園區運作與管理、國際貨運代理等。這些課程既屬于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配套課程,又緊密地與國際化的大方向相結合,能夠使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又順應時代需求。
物流專業本身就是一個與實踐聯系緊密的專業,因此,為了培養國際化物流人才,更應有效深化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在學生掌握專業相關課程的基礎上,將課堂教學與實訓實驗室、實習基地等環節有機結合,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首先,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理論講解,使學生對專業知識有初步了解。課堂上也可以增加基礎性實踐教學環節,例如,采用教師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分組討論、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并結合教師設計實踐教學方案,讓學生扮演不同物流崗位的角色,在課堂上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其次,完善信息化實驗室建設,結合課程實際,引入倉儲管理、電子商務、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企業物流管理、物流通關、第三方物流等模擬仿真軟件,以及條形碼、EDI、ERP等物流信息技術,使學生通過實訓環節,以物流軟件操作的形式對理論知識進一步深化。最后,加強實習基地建設,依托物流企業、外貿公司、報關行、貨代公司、超市等,積極推行校企合作。通過與實習基地建立長期聯系,指導學生到實際物流企業中進行實踐,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將理論有效地應用于實踐。
培養國際化物流人才,離不開具有國際化思想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力量。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師資。所以,要想培養國際化物流人才,首先要加強師資力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定期選派校內優秀教師到國內外名校進修,特別是國外高校,通過實際考察和學習,可以拓寬他們的視野,了解世界學術前沿動態,吸納更多的新生事物。其次,高校也可以不定期引入校外人才,強化師資隊伍,完善師資結構。除了高校間的人才流動外,也可聘請名企管理者為客座講師或教授,定期開展講座,一方面使學生了解實踐,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企業選拔優秀人才,一舉兩得。
構建國際化教學環境,主要通過引入雙語教學來實現。中國的學生大多自小學起便開始接觸英語,有些甚至早到幼兒園時期,但是從英語掌握的效果上來看,并不理想。所以,僅靠開始英語課的學習,一方面學生對于語言的掌握不甚理想,另一方面,也很難有效地將語言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因此,既然國際化物流人才要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和專業能力,那么除了在學生學好外語課和課后自學的同時,還應該將雙語教學的模式引入課堂中來。此外,還可以借助外教,加強學生的語言環境,提升語言能力,給學生構建一個合理的國際化教學環境。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教育改革發展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國際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國際化物流人才,還可以依托國際合作項目,通過高校構建一個國際交流平臺,加強與國外高校的聯系,引入物流業的國際前沿思想,開拓學生視野,了解最新學術動態。
[1]鄭毅,袁俊榆.本科生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探索——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0(7).
[2]歐陽小迅.高級國際物流應用型人才素質要求及培養對策[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6).
[3]田雪,張旭鳳,劉俐.國際化實戰型物流人才素質研究[J].物流技術,2010(9).
[4]李秀華.服務區域經濟,培養優質國際物流人才[J].職業教育研究,2009(1).
[5]劉秀玲,譚會萍,苗芳.國際化人才培養系統的構建與實施[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