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昭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林業資源型城市為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提高了林業資源地區的城鎮化進程,同時也促進了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年來林木資源的連續開發利用,開發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導致這些林業資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發展危機。因此,如何實現林業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就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我國共有資源型城市118個,其中林業資源型城市21個,占資源型城市總數的18%。黑龍江省是我國的資源大省,共有資源型城市14個,林業資源型城市9個,其中伊春市最具有代表性。
伊春市位于黑龍江省的東北部,地處小興安嶺腹地,屬于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素有“紅松故鄉”、“祖國林都”之稱。截至2009年,全市共有林地面積318.7萬公頃,覆被率為83.4%,活立木總蓄積2.496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森林城市,全國惟一的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和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城市。其森林類型是以闊葉及混交為主,主要樹種有紅松、云杉、冷杉、興安落葉松、水曲柳、黃菠蘿、核桃楸、楊、椴、樺、榆等,藤條灌木遍布林業施業區。
近年來,伊春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牢牢把握“生態立市”、“產業興市”的戰略定位,致力探索構建國有林區以生態建設為基點、以林權改革為先導、以經濟轉型為路徑、以民生改善為目標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綠色能源、特色種養與加工、冶金建材及礦產開發、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續替代產業。
2010年,伊春市生產總值實現202402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5年增長81.8%,“十一五”時期年均增長12.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14150萬元,同比增長11.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82597萬元,同比增長23.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17275萬元,同比增長10.1%。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由2009年的31.3:36.8:31.9調整為30.3:39.3:30.5。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分別為20.5%、59.3%和20.2%。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592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7.9%。
伊春市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于林木資源,多年以來一直以木材采運行業為主體,各種加工產業也絕大多數依托于木材生存。2010年,伊春市林業工業產品產值占黑龍江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6%,木材采運和林產工業產值仍居全市各類工業的首位,森工企業職工總人數為111811人。隨著可以采伐的林木資源的銳減,木材采運的規模將進一步縮減,林產工業的發展也會受到一定的制約。
伊春市是國家森林工業的老基地,職工隊伍嚴重老化,離退休人員逐年增多,僅森工企業離退休的職工人數就多達7.7萬人,占全部伊春市在職職工人數的39.7%。目前職工的很多社會保險需要企業支付,就企業目前的經濟狀況來講很難承擔,導致企業職工的養老金繳納負擔過重。由于木材產量的逐年遞減,使森林工業企業的富余職工比例達到42%,大約有10.4萬人需要轉崗安置,而每年產生的需要就業的新增勞動力近3萬名,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已經成為影響林業資源型城市社會經濟穩定的主要因素。
伊春市地處偏遠山區,距離經濟發達地區較遠,國境線對面是經濟欠發達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具有市場范圍小、信息不流暢、經濟流量少等特點。伊春市的國有企業大多是依靠主導資源,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劃撥,改革開放后,企業的主要外部資金逐漸轉變為依靠銀行。目前,大部分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發展,除這一渠道外,其余能力非常有限。森林資源的日益枯竭以及重育輕伐保護措施的實施,導致伊春市財力薄弱,資金緊缺,使經濟轉型面臨很多困難。
制約伊春市轉型和城市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才資源的匱乏。1.教育基礎薄弱。由于伊春市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導致教育經費短缺,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很難培養出高層次人才,滿足不了城市發展及城市轉型的人才需求。2.職工的綜合素質普遍較低。由于大多數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單一,職工的文化層次偏低,中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制約伊春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3.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由于伊春市的交通及信息相對落后、生活環境較為艱苦、工作條件較為惡劣以及工資、福利待遇偏低,這些條件很難對高層次人才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導致人才外流的現象嚴重。
旅游是對風景資源和生態環境依賴性很強的一個產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旅游業的前提條件。隨著人們消費需求的不斷變化,森林生態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消費的熱點,成為推動旅游業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動力。森林生態旅游是以主動保護旅游地的生態環境為前提,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景觀以及地理優勢為吸引物的自然生態之旅。因此,在發展上必須進一步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伊春市林業資源稅費及價格體系長期沒有得到理順以及存在林權體制僵化等問題,主要是由于受到傳統思想和體制的影響,因而林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地位與林業的基礎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這些問題需要有完善的林業法律法規以及配套的相關政策作為保障。解決伊春市的現有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家應針對林木資源的過度開采提供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扶持機制,通過相應的財政金融政策、價格機制、稅收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等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
伊春市的經濟轉型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在財稅政策大力支持的基礎上,應該多層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籌措資金。例如,可以通過財政融資、商業銀行融資、資本市場融資、項目融資等方式籌措資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出資建立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專項資金,主要應用在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發展新興替代產業、對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培訓等方面,設立專門機構監管專項資金,保證資金到位,并合理利用。
人才是實現伊春市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轉型的關鍵,因此應充分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1.加強對管理、法律、外語、金融等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的培養,加大教育投入,對現有員工進行培訓,提高員工素質。2.加強對下崗工人的職業技能培訓,根據其個人意愿有針對性的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再就業培訓,使下崗工人掌握一門專業技術,實現下崗再就業,并鼓勵自主創業。3.營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環境,對引進的高級人才,在職務、工資、住房、工作環境、親屬就業和子女上學等方面給予便利條件和優惠政策,并對有突出貢獻者進行獎勵。
[1]丁郁,劉晶梅,梅杰.關于伊春林區實施經濟轉型的探討[J].中國造紙學報,2004(19):533-535.
[2]博金霞,白世秀.林業投融資模式創新問題的探討[J].生態經濟,2009(3):116-119.
[3]劉劍平,吳躍紅,陳松嶺.林業資源型城市轉型及可持續發展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7(6):150-152.
[4]張傳輝,張漢巍.我國林業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森林工程,2006(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