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劉永昌 田 園
(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會展旅游是一項專項產品,它比觀光旅游層面更高,擁有更多的文化、科技、商貿含量,參與會展旅游的客人一般是各行各業的專門人士或領導,在素養和消費上比大眾觀光游客高出很多。由此,會展旅游給主辦地旅游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巨大促進作用是觀光旅游所難以比擬的,它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當前,通過舉辦各類大型會議、展覽會、交易會等形式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國際旅游市場的新趨勢。
哈爾濱會展業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發展于90年代以“哈洽會”、“冰雪節”、“雪博會”為代表的一批節慶展會。以2003年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落成為標志,哈爾濱會展旅游業開始作為一個行業迅速發展起來。從2010年會展活動統計來看:全年共舉辦會展活動百余項。其中:節慶、會議活動30余項,占30%;展會活動60余項,占60%,總展出面積50余萬平方米,創歷史新高。在全部定期會展活動中,國際性、國家級總共占10%左右,總展出面積約18萬平方米,約占全年展出面積的30%。全年會展活動接待國內外參會參展客商和專業觀眾共近80萬人次,其中境外客商、嘉賓、知名人士3萬余人次。
哈爾濱市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會展城市,其會展業發展較快。展覽項目由少到多,展覽規模從小到大,展覽主題由單一到多樣,展覽類型由綜合到專業,哈爾濱的會展業已經逐漸成熟起來。近年來更是在上規模、上檔次,提升專業化、國際化水平方面下工夫,自主舉辦的重點展會的區域和全國性品牌程度都有了新的提高。“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哈爾濱國際汽車展”、“哈爾濱種業博覽會”、“哈爾濱美容美發展”、“哈爾濱家具展”的規模和區域影響力大幅度提高,正在成為國內同業中名列前茅的專業展會。“哈爾濱國際啤酒節”、“哈爾濱動漫周”、“哈爾濱冰洽會”以及“俄羅斯中國哈爾濱商品進出口交易會”等活動項目的國內外知名度、美譽度和規模檔次也有了新的提升。哈爾濱會展活動頻頻舉辦,形成了連帶的經濟效應,不僅推動了會展產業的發展,也為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作為首批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2008中國最具影響力節慶城市,哈爾濱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支撐,所以,哈爾濱具有發展會展旅游的優勢。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上的一顆明珠,是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和交通要道,有明顯的東北亞區域中心優勢;同時,哈爾濱也是東北亞與太平洋之間全程最短的大陸橋樞紐,有5條鐵路連通國內外;松花江黃金水道經黑龍江直達俄羅斯;對外是日本、韓國等進入俄羅斯的重要通道之一,對內是各省入俄的重要橋梁,是黑河、綏芬河、琿春和滿洲里4個沿邊開放城市的連接點。
哈爾濱市是黑龍江省經濟發展中心,是一個以工業為主體、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城市。
“一五”、“二五”時期,哈爾濱形成了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重工業為重心的工業經濟結構,成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當時,主要產品達3000多個品種,覆蓋全國,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電站設備、工具量具、飛機和發動機、亞麻紡織、鋁鎂加工、精密儀表、軸承、電纜、繼電保護裝置等產品,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哈爾濱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醫藥、汽車、食品、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十五”期間,工業發展的目標是,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努力培育電子信息、汽車、食品、醫藥4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裝備制造、環保、焊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5個優勢產業,積極調整改造機械、紡織、冶金、建材、石化、輕工6個傳統產業,構筑工業經濟新格局。
改革開放促進了哈爾濱市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十五”期間,哈爾濱市第三產業將繼續圍繞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重點發展對外經貿、金融保險,房地產業、城市交通、旅游觀光,以及科技教育、信息咨詢、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構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初步測算,201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6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12.7億元,增長7.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84.6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68.6億元,增長13.5%。三次產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2.6:36.2:51.2調整為11.3:37.8:50.9。第一、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3%、44.2%和49.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961元,比上年增長13.9%。
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不斷發展,哈爾濱的交通事業也迅速發展,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已成為中國東北北部最大的交通樞紐。哈爾濱鐵路主要有哈大、濱綏、濱州、濱北、拉濱5條鐵路連通國內。公路運輸發展到具有高速公路、專用公路、高等級公路為骨干架的干線公路網絡。哈爾濱水運航線遍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嫩江,并與俄羅斯遠東部分港口相通,經過水路江海聯運線,東出韃靼海峽,船舶可直達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地區。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進出港旅客達到443.7萬人次/年,已有23家國內外航空公司在哈爾濱機場投入運營,開通國內、國際航線82條,通航城市47個。已初步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輻射國內重要城市,連接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和歐洲、美洲主要國家的空中交通網絡,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已成為東北亞重要的航空港。
2010年,全年完成貨物運輸總量10128.9萬噸,比上年增長8.1%。其中,鐵路2033.0萬噸,增長6.0%;公路7682.0萬噸,增長8.4%;水運412.0萬噸,增長13.5%;航空1.9萬噸,增長18.8%。完成旅客運輸總量13068.0萬人次,增長3.0%。其中,鐵路3839.0萬人次,增長5.2%;公路8864.0萬人次,增長1.7%;航空365.0萬人次,增長10.6%。
哈爾濱郵政局是中國東北部重要的郵件集散中心和通信樞紐,可以辦理全國各地的郵政通信,以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信函、包裹及特快專遞業務,形成了以哈爾濱為中心,聯結全國,通達世界各地的郵政通信網絡。
哈爾濱的電信事業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六五”以來,經過30年的快速建設,哈爾濱市已經形成了立體化、高效能的通信格局。哈爾濱市通信分公司是經過改組之后的中國網通集團黑龍江省通信公司所屬大型通信骨干企業,網絡覆蓋8區10縣(市)5.31萬平方公里。
2010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61.2億元,比上年增長 19.0%。其中,郵政業務總量 7.8億元,增長7.3%;電信業務總量253.4億元,增長19.4%。
哈爾濱地處富庶的松遼平原,松花江沿岸,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同時也是一座風光旖旎、獨具特色、充滿歐陸風情的國際旅游城市。中西合璧的城市風貌,粗獷豪放的北方民族風情,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令人流連忘返。一年一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冰燈游園會、冰雪大世界等大型活動顯示了哈爾濱深厚的文化底蘊。哈爾濱極地館、防洪紀念塔、文廟、極樂寺、圣索非亞教堂、俄羅斯風情的中央大街、蕭紅故居等文物古跡和東北林園、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原始森林等500余處人文自然景觀,與哈爾濱周邊的鏡泊湖、五大連池、扎龍自然保護區一起構成了中國北方別具一格的特色旅游地,憑借這些優勢,哈爾濱市1998年被國家旅游局評選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哈爾濱素來有著“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美名。市內建筑中西合壁,格調鮮明。人文歷史悠久,不僅薈萃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結合的名城。莊嚴雄偉的圣索菲亞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羅斯木屋,典雅別致的歌特式樓宇,歐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雅潔明快的建筑色調,燈紅酒綠、繁華如錦的都市風貌,一年一度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冰雪節”國際冰雕雪塑比賽,以及“國際經貿洽談會”,處處折射出“東方莫斯科”的獨特魅力。
2009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3772.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9%。其中,國內旅游者3748.8萬人次,增長25.4%;入境旅游者24.0萬人次,下降19.2%。旅游業務總收入310.2億元,增長26.2%。其中,國內旅游業務收入300.3億元,增長28.8%;國際旅游創匯1.5億美元,下降19.4%。
1.會展、會議場所
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總占地面積63公頃,總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坐落在哈爾濱最具現代城市風范和魅力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周邊人文環境優雅,經濟輻射力巨大。是全國惟一將展覽、體育合二為一;會議、酒店互為一體;休閑、購物相輔相成;展覽、洽談有機結合、互補生輝的超大型綜合性場館,以其宏偉的氣勢、完美的設計和精良的設施成為哈爾濱市的城市標志,開創哈爾濱城市經濟新時代,為哈爾濱市乃至東北亞經濟圈進行國際間合作與交流發揮著重要作用。
哈爾濱國際會議文化中心是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哈爾濱國際會議文化中心總建筑面積為4.2萬平方米,擁有風格迥異的大中小型會議室27個,可同時滿足5000人規模的會議要求。環球劇場,計算機網絡中心,新聞制作中心,新聞發布中心和多功能簽約廳,一應俱全,所有會議室及演出場所均采用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音響、聲控系統及配套設施,可提供語音擴聲、視頻會議、同聲傳譯、電視直播、多媒體演示、寬帶網絡、會議表決、新聞發布、舞臺演出、影視放映、宴會客房等服務,可滿足賓客的各種會議需求。
2.配套服務設施
哈爾濱星級賓館酒店眾多。目前有哈爾濱福順天天大酒店、哈爾濱萬達索菲特大酒店、哈爾濱香格里拉大飯店3家五星級酒店及哈爾濱新巴黎大酒店、哈爾濱勃萊梅大酒店、哈爾濱華旗飯店、哈爾濱華融飯店、松花江凱萊花園酒店5家準五星級酒店。另有十余家四星級酒店和眾多家三星、二星級的賓館。其規模、設施、裝修、設備具有國際水平,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功能、全方位、檔次齊全的旅游接待網絡。有旅行社近300家。
[1]張英.大連會展旅游發展策略分析[J].企業經濟,2007(3):12-13.
[2]崔鳳軍.城市旅游的發展與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53-57.
[3]梁文慧,馬勇.亞太地區旅游會展教育論叢[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