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于巧麗
(1.東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2.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的簡稱,位于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國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列世界第七位。近些年印度經濟也如同它絢麗的民族文化一樣正走向欣欣向榮。根據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印度的GDP總量為1.43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一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GDP為4.0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美國、中國和日本。同時,作為金磚國家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印度也正以新的姿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臺上向人們展示其南亞大國的魅力。此外,根據2011年IMF的最新數據,印度2010年GDP增速達到10.4%,中國達到10.3%。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印度經濟增速首次超過中國。此外,依據兩國官方機構的經濟數據預測,中國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間的GDP增速將達到7%,印度則將達到9%。此報道一出,立即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本文暫不討論IMF的數據究竟是否準確,但是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印度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印度正如同盤踞在南亞次大陸的雄獅一樣蓄勢待發。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印度經濟的發展特點,探尋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希望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所啟示。
印度經濟的發展歷程和中國非常相似,也經歷了幾代政府的多個五年計劃,到2011年為止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到期,從2012年開始即將步入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因此,回顧印度經濟的發展歷程,著眼印度經濟的發展現狀,發現印度經濟有其鮮明的發展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印度第一產業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出現萎縮的趨勢,而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發展迅速,其對GDP的貢獻度由1990年的40.6%上升到2005年的52.4%,漲幅高達29%,相對于服務業的發展成績,第二產業工業的發展比較緩慢,從1990—2005年,其在GDP中的比重基本沒變動,大概維持在24%左右。因此,從橫向來看,印度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績最突出,從縱向來看,在印度獨立之初,農業在GDP中占據半壁江山,比重高達55.4%,而服務業僅為28.5%。從1980年開始,印度服務業已經逐步替代農業,成為印度國內經濟的主導產業,服務業的繁榮強有力地拉動了印度經濟的增長。
按照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總是開始以農業為主,然后逐步實現工業化,在這個過程中,服務業會壯大起來,直到超過農業和工業。印度卻是個特例,它在工業,尤其是制造業還不夠發達的時候,服務業卻一路領先。
印度服務業的發展,首先是由于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持續高增長。印度政府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重視信息產業的發展,并通過積極的信息產業政策給予扶持,再加上其人才、技術和語言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該產業的發展相當迅速。2004—2005年印度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增長率超過33%,產值達285億美元。印度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發達不但直接對GDP的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其出口也已成為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2010年印度軟件和信息服務行業的產值已經高達600億美元,出口到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已經占全國出口總額的20%以上,在整個GDP中的占有額已經超過3%。在整個歐美市場,幾乎是印度軟件一統天下。其次,印度服務外包市場較為成熟。據印度服務外包協會NASSCOM發布的《印度服務外包行業2011年到2020年十年規劃》中稱,2010年印度服務外包產業目前的總業務量是700多億美元,而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規模為5100億美元,印度占比為13.7%。同時,印度也是目前全球承接規模最大的接包國。
與中國經濟多年的內需不足正好相反,印度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不是投資率的日益提高、外貿的明顯拉動,而是得益于國內的私人消費。在印度GDP構成中,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0年印度居民消費支出占 GDP比重為68.8%,2000年為64.0%,到2008年比重略有下降,但仍有55.1%,而2008年中國該比重僅為35.2%。在2008年印度GDP構成中,居民消費支出比占第二位的資本形成總額高出15.9個百分點。
印度內需主導型消費經濟的特征在亞洲乃至整個世界都非常突出。多年來,印度一直依賴內需多于依賴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于國內的消費者。這點與其他亞洲鄰國形成鮮明的對比。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大多選擇了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主要依賴于出口勞動密集型的低價制造業產品,創造了所謂“東亞奇跡”。而印度對內需的較大依賴,很大程度在于其一直采取“進口替代”的外貿政策。出于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的考慮,從尼赫魯時代開始,印度就一直致力于建立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這種政策在20世紀80年代都沒有改變。其次,印度60%以上的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社會,年輕群體更傾向于消費。因此,印度所走的是一條依靠國內市場,重消費、重內需、重服務業、重高新技術的發展道路,它并不依賴出口密集型的、價格低廉的工業產品。也就是說,印度走的是一條消費大于投資、服務業多于制造業、國內市場多于出口、在制造業中高技術多于低技能的發展道路。這種經濟發展特點使得印度在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能夠泰然處之,正如印度總理辛格表示的那樣,目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印度的影響是有限的。在亞洲新興經濟體中,印度所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將是最小的。而且正如其預料的一樣,印度成為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機陰影的國家。
獨立后,印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注意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聯系,但卻長期嚴格限制進出口貿易,嚴格限制外國投資。
1.出口貿易依存度不高
獨立后印度的出口貿易額從1950年的11.4億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85.8億美元,到2000年達到423.7億美元,2009年出口貿易額進一步上升到1626.2億美元,出口貿易額增長了142倍,但是出口依存度卻從1950年的10%下降到了1980年的6%;1991年貿易自由化改革后,出口依存度有所提高,但也僅略多于10%。2001年出口貿易依存度也僅為9.2%。即使到了2009年,印度出口外貿依存度也只上升到12.8%,遠遠低于大多數國家。如表1所示:

表1 2000—2009年印度出口依存度 單位:億美元,%
從2002年開始,印度對外貿易快速增長。進口貿易額長期大于出口貿易額,外貿逆差逐年擴大,這種現象進一步說明了印度國內旺盛的消費能力。印度已經建立起完整的財政稅收體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堅持以國內資金為主,同時,印度把農業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顯要位置,重視糧食安全,保證糧食供應,減少人民生活對國外的依賴。印度大力發展現代民族工業,并已建立起一個較完整的現代民族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減少社會經濟發展對國外的依賴。
2.對外資金依存度較低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堅持自力更生的發展方針,雖然也使用外資,但始終把外資比例控制在一定幅度內。據統計,外援在印度公營部門計劃支出中的比例“一五”計劃為9.6%,“二五”計劃上升到22.5%,“三五”計劃為18.3%,“四五”計劃下降為 12.9%,“五五”計劃為12.8%,“六五”計劃下降為7.7%。此后各五年計劃期間,外援在公營部門計劃支出中的比例都保持在10%以下。自1991年印度實施對外開放、放寬對外資準入門檻以來,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而言,成就十分有限,每年實際使用外資只有數十億美元,與中國數百億美元的使用外資規模不可同日而語。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對外資的開放不夠徹底,主觀上印度人開放決心不足,害怕外資對印度經濟造成傷害,政策上阻礙較多,門檻較高。
3.對外資源依存度較低
印度資源豐富,但人口眾多,人均擁有自然資源量不多。但長期以來,印度注意充分利用國內各種自然資源促進民族經濟發展。重要的是,印度始終注意根據本國自然資源占有情況,保持國民經濟適度增長。即使對于本國比較短缺的石油資源,印度在加速本國石油資源開發、注意節約使用石油的同時,也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資源等諸多替代資源把本國經濟發展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保持在最低程度。當然,印度也注意大力開辟石油進口來源以保證經濟增長對石油資源的基本需要。
雖然印度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貧富差距過大,民族、宗教、種姓問題復雜,人口盲目增長,社會基礎設施落后等問題,但印度和中國都是亞洲人口大國、都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金磚國家合作組織的建立又將兩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雖然兩國經歷了相似的經濟發展歷程,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發展特點,面對印度經濟個性鮮明的特點,中國應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從印度經濟發展的三大特點可以看出,印度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服務業推動而非工業化推動、消費拉動而非投資拉動、內資驅動而非外資驅動,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而中國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服務業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產值偏低,甚至遠遠落后于發展中國家水平。且大部分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以知識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更加滯后。其次,中國人口正步入老齡化階段,內需不足是中國經濟面臨的較大難題,雖然政府為刺激內需相繼出臺了多種政策,但中國居民重儲蓄、慎消費的生活態度仍難以改變。因此,內需不足—依賴出口—低價競銷—利潤低下—工資增長緩慢—內需不足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也導致了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高度依賴,不僅出口依存度高、外資依存度高,而且對石油等資源的依賴程度正與日俱增。因此,中國經濟要長期穩定增長,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既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又要使社會保障措施落實到位,使居民重消費、敢消費,中國13億人口的巨大內需將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
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正在由資本資源向知識資源,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迅猛發展,使得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知識型服務業出口方面,印度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其高等教育發達,每年的大學畢業生為310萬人,2010更是達到620萬人;勞動力成本也具有比較優勢。例如,印度從事外包服務的雇員工資要比美國的雇員低1.5~12倍。在國際軟件外包市場,印度因擁有大量勞動力成本低、高素質的IT人才而被跨國公司所青睞,成為全球軟件行業大國;印度人口結構呈年輕化趨勢。到2020年印度15-59歲的人口比例將從現在的35%上升至47%。對比印度,我國雇員工資也具有比較優勢,但缺少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層次人才。因此,繼續實施人才戰略才是經濟發展的根基。
[1]聯合國數據庫[EB/OL].http://data.un.org/browse.aspx?d=ComTr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