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杰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76)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發展后勁;同時黑龍江省擁有眾多機械化農場和農業村屯,民風民俗獨特,為民俗鄉村旅游項目的開發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合理而有序地發展鄉村旅游必將成為黑龍江省二次創業過程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黑龍江省土地面積為47.3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六位,其中森林覆蓋率為43.6%,林地面積居全國第一位。黑龍江省江河湖泊眾多,有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有原始生態、水質純凈的大界河黑龍江及烏蘇里江,有中俄界湖興凱湖,還有全國第三大的松花江。黑龍江省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濕地景觀特征典型、類型豐富、生物多樣性完好,具有原始風貌。相對集中成片的有三江平原沼澤濕地、烏裕爾河沼澤濕地和松阿察河沼澤濕地。黑龍江省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帶之一,廣袤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聞名全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此興建了很多大型現代化農場,如友誼農場、洪河農場、興凱湖農場等,這些農場在國內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典型的現代農業生態觀光項目所在地。
同時黑龍江省擁有著眾多農業村屯,除漢族外,還聚居著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倫春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聚居地民風淳樸、自然景色優美、民族文化氣息濃厚。其中,鄂倫春族的“篝火節”、赫哲族的“烏日貢大會”、朝鮮族的“秋夕節”和“望月節”、錫伯族的“抹黑節”等少數民族節慶日,可以說是各具特色、精彩紛呈。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鄉鎮不約而同地利用當地特有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不同的旅游產品開發,對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都有著極大的推動和牽引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黑龍江省現轄13個地市,其中12個省轄市,1個行政公署,65個縣(市)。其中縣級市 19個,877個鄉(鎮),14488個村屯。截至2010年,全省農業示范點增至60余家,家庭旅館增至1000余家,已推出100多個鄉村游目的地,并在“十一五”期間創建了1000個鄉村旅游示范點。目前全省己評定北方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省農科院園藝分院、齊齊哈爾甘南縣興十四村等18家農業旅游示范點,并開發了大海林雪鄉、向前鄉新合村、鏡泊湖朝鮮民族村、帽兒山呂家圍子屯、年豐朝鮮民族自治鄉等多處農家樂旅游景點。2009年12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文化旅游休閑論壇上,黑龍江省穆棱市榮獲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城市稱號,黑龍江省橫道河鎮榮獲“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鎮”的稱號。2011年1月25日黑龍江省寧安市被農業部、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黑龍江省鄉村旅游風情類型也多種多樣,風格各異:有現代化的大農場風格,清新樸實的山野民舍風格,北方少數民族風格,邊境異域風格,大森林山居風格,還有大濕地休閑小屋風格,而且分布廣泛。黑龍江省已確定了民俗風情、秋實采摘、現代化農業觀光、中小學生鄉村夏令營、鄉村文化體育以及春季賞花、田園風光、踏青活動等六大鄉村主題游活動,并推出了黑龍江鄉村游線路。目前,黑龍江省主要鄉村游線路如下:
1.哈爾濱市區:太陽島-葡萄王國-植物園-省農科院園藝分院。
2.哈爾濱至阿城:阿城市金上京歷史博物館、金太祖陵、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亞溝金代摩崖石刻、朝日殿、松峰山旅游區、玉泉狩獵場、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凡奇生態園區、平山旅游度假區、旭東科技園區、西泉眼水庫旅游區、玉泉威虎山森林公園、玉泉花果山莊、紅豆杉莊、玉泉萬博山莊、紅新新村(朝鮮風情)。
3.牡丹江至七臺河:牡丹江(寧安蘭崗、響水村、東寧三岔口鎮、佛手山國家森林公園、七里地生態園、橫道河子鎮、威虎山國家森林公園、鏡泊湖源頭、朝鮮民俗村、牡丹江雪堡、大海林雪鄉)-雞西(興凱湖農場、八五六農場、麒麟山、樺木林場、八楞山、虎頭沿江景區、雞東縣雞林鄉、城子河區永豐鄉)-七臺河(紅衛鎮、前山村、英山村、金河三連、鹿角溝、勃利、大四站、雙河、龍川礦泉)。
4.大慶至齊齊哈爾:大慶-杜蒙(壽山度假村、蒙古村、當奈生態村)-林甸(三合鄉勝利村、郭氏生態湖)-連環湖-齊齊哈爾(哈拉新村達斡爾族區、甘南縣興十四村、扎龍自然保護區、明月島、鐵農園藝度假村)。
5.黑河一線:五大連池(老黑山、龍門石寨、冰洞等)-黑河(璦琿博物館、璦琿古城遺址)。
6.雙鴨山至鶴崗:雙鴨山(雙興農業旅游示范區、友誼農場、饒河四祥赫哲族民族鄉)-佳木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湯原縣吉祥鄉、中國第一集體農莊、同江洪河農場、千里生態園)-鶴崗(東山區東方紅鄉樺春朝鮮族村、共青農場、蘿北黎明村、五道岡)。
7.鐵力至伊春:鐵力年豐朝鮮民族自治鄉、鐵力農場、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保興鄉、烏拉嘎鄂倫春民族村、永安東湖度假村。
第一,片面認為現有的農田、果園、牧場、養殖場的開發利用就能建成旅游區,對開發、建設鄉村旅游項目所需要的其他配套資源條件如:農業資源基礎、鄉村自然景觀及文化景觀基礎、區位條件、旅游基礎設施條件、社會經濟條件、投資條件等認識不足,缺乏科學化、規范化、市場化、規模化、合作化的經營模式。
第二,對鄉村旅游的市場機制作用運用不夠。多數鄉村旅游的開發與經營者一味把城市居民納入鄉村旅游客源市場的范圍。但實際上,鄉村旅游對居住在具有城鄉一體化特征的中小城市居民難以產生足夠的吸引力,旅游欲望不如大城市的居民那樣強烈。
第三,鄉村旅游產品吸引力不強。經營者將熱衷于在主體建筑設施設備上投資,而不愿在經營特色、服務質量、社區環境方面投入。
鄉村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規劃要結合景區的實際情況,充分體現生態原理。盲目地過多興建各種旅游服務設施,會明顯改變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觀,導致景區嚴重的城市化。特別是一些人工景點和服務設施建筑與景區景觀相融性很差,給鄉村旅游景區經營產生很大影響。目前,許多景區建設時只追求規模與速度,缺乏對地方文化的總結和提煉,建筑單調呆板,城鎮特色不突出,建設品位不高,把建高樓大廈、玻璃幕墻等作為鄉村旅游景區規劃的標準,鄉土氣息日益被現代化風格沖淡。如帽兒山呂家圍子的住宿接待設施就過于現代化,農村田園的那種原汁原味的生活環境和氣息略顯淡薄。
現代旅游活動是“食、住、行、游、購、娛”的有機統一,但黑龍江省許多鄉村旅游景區只重視景點開發而忽視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旅游接待水平低下。有些新景區在服務設施還未建好之前就急于開放,有些老景區服務設施建設遠遠滯后于景區本身,如停車場擁擠、電話亭稀少、用餐住宿條件差、景區公廁緊張、咨詢中心缺乏等,服務設施難以滿足游客基本需要。黑龍江省鄉村旅游餐飲服務也不盡如人意,多數旅游景區中的餐飲業只是一味追求經濟利益,不注重餐飲品質,缺乏特色,餐飲衛生條件差等問題突出。
此外,交通的經濟成本與時間成本影響城市居民外出休閑旅游景區景點的選擇。但是目前許多旅游景區還存在路面窄、路況差的問題。有些旅游路線還是便道土路,遇雨泥濘不堪,難以通行,交通的可進入性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
旅游品牌不僅是向消費者傳達有關旅游產品信息、文化的橋梁,更是與消費者溝通的紐帶。目前,黑龍江省許多鄉村旅游景區在策劃品牌上僅從自身的角度考慮,忽視從消費者行為與品牌的關系上認知和塑造品牌。黑龍江省鄉村旅游資源雖豐富,但奇特、罕見的資源不多,難以形成亮點,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大。品牌意識淡薄,品牌宣傳不到位,盲目跟隨他人,沒有特色,缺乏創新意識,導致景區缺乏吸引力。目標消費者群體不明確,盲目打廣告、做宣傳,花費了很多財力、物力卻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中俄界河—興凱湖,浩瀚如海,沙細水清,是旅游的勝地。由于缺乏景區特有品牌形象的支撐,再加上宣傳力度不到位,以至于知名度不高,游客甚少。
鄉村旅游涉及到農民增收、農業增長、農村穩定的問題,必須要科學、合理、分層次規劃。首先,應根據國家和黑龍江省的指導意見,在縣、鄉鎮層面上,進行科學規劃,確定本地的發展思路和重點。在具體的鄉村可以引導、組織村民采取聯合發展或分散經營模式,合理分配鄉村旅游資源,考慮鄉村的可持續發展確定本村的具體發展思路。在規劃過程中,應因地制宜,避免照搬和雷同;應聘請專業規劃機構提供智力支持。
鄉村旅游景區設計應挖掘鄉土氣息、特色文化傳統等方面的深層次內涵。全面考察景區所在地的鄉村資源特點,重視歷史文脈的繼承、延續和創新。特色設計應立足于創造生活型的鄉村景區,是對原始自然、淳樸生活的反映。規劃鄉村旅游景區要把鄉村的元素放到重要位置,營造自然淳樸的生活環境,使鄉村小鎮變成風光秀麗、生活方便、具有濃厚人情味的旅游空間。在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產品的設計上,要努力使旅游者由被動地位轉換為主動參與者,并使其身心得到極大滿足,應加快優化鄉村旅游產品結構,提高旅游產品的參與性。打造出新奇刺激,有驚無險,使游客全身心地參與體驗某種特殊生活,從而獲得由參與而帶來的滿足與享受。
黑龍江省鄉村地區受二元經濟影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打造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具體來說,農村房屋(尤其是經營性房屋)要依據民族和地域風情,因地制宜地建設,并注重節能和環保;水電、道路、醫療、通信等配套設施要齊備;鄉村的街道和居住環境要保持衛生清潔,要完善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和廁所建設。在基礎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節約用地,保持鄉村的特色和鄉土氣息,既要避免城鎮化傾向,也要避免鄉村規模的過度擴張。
樹立品牌形象首先要對自身的資源、環境進行正確認識和評估,深度挖掘資源特色,確定核心競爭力,準確定位。考慮自身特色的同時,還要深度挖掘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使之與旅游消費者內心產生共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育景區自身品牌也要依托大環境的影響,黑龍江省已在國內外打造起“黑龍江――中國旅游COOL省”的總體形象,特有的黑土文化、民族文化和農業生產文化都是樹立鄉村旅游品牌可依靠的寶貴財富。
同時提煉鮮明的鄉村旅游主題口號。以景區所處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為背景,以景區的景觀資源為基礎,將目的地最具優勢的特征加以提煉,概括成一句口號,以達到打動游客,激發其旅游決策行為。旅游口號要與旅游形象相呼應,用最精煉、最貼切的語言恰到好處地表述出自己的特色,同時要富有感召力和煽動性,并朗朗上口便于消費者記憶。如巴蘭河的主打“北方第一漂”值得借鑒。此外,旅游形象主題口號的設計還要緊扣時代脈搏,發揮品牌的疊加升級宣傳攻勢。對于一些知名度偏低、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的景區首先要將目標和重點立足于省內,逐漸擴展,通過不斷發展壯大再逐步邁向省外市場。
[1]竇博如.黑龍江省鄉村旅游景區規劃問題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0(4):36-46.
[2]刁志波.黑龍江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9):13-15.
[3]李秋月.黑龍江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對策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0(5):24-28.
[4]黑龍江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