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雅莎
(天津對外經濟貿易職業學院,天津300221)
目前,我國尚未具備進行大規模對外投資的條件,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以及大企業集團的逐步完善和壯大,許多大企業已具備條件逐步投資國外,開展跨國經營。這些海外企業雖然起步較晚,金額較少,但發展迅速,對外投資的范圍較廣,但仍以資源獲取型為主。同時,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在宏觀管理上存在薄弱的環節,很多時候企業管理仍然以行政干預為主,這使得經濟杠桿調節作用甚微。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只偏重于關注東道國,而忽視了對投資母國的影響。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外直接投資的母國經濟效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起先著眼于發達國家企業外向FDI的動機和決定因素,后來逐漸擴大到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探討。事實上,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逆向技術溢出,即投資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接近東道國的R&D資源,進而獲得由東道國向投資母國的技術轉移和技術溢出。
我國企業目前采取的“市場換技術”的引資策略已經無法滿足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因此必須考慮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獲取長遠發展的技術和資源,選擇適當的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模式,對于促進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鏈節的提升至關重要。
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關鍵在于選擇合適的投資模式,綠地投資、跨國并購還是戰略聯盟這三種方式都擁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其中哪種投資模式更適合于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是本文探討和研究的方向。
對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始于對發達國家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和決定因素的探討。但并沒有將這種技術獲取型的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模式相結合進行觀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利用自身良好的投資環境及廉價的生產資料吸引了大量的外來投資,特別是2001年后,隨著我國加入WTO,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和寬松的外部環境使得我國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熱土及其全球戰略布局的要地。國內企業急需尋找新的途徑來獲取企業發展中最為核心的技術資源。現階段,我國一些具備較強實力的制造業企業已經開始探索通過“走出去”來突破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特別是通過跨國并購,直接獲取被并購企業的技術資源。在跨國并購中,我們應該特別考慮并購后企業注入了哪些優質資產,如何改善公司管理,拓展被并購企業的業務等方面。同時,企業還應當考慮未來的潛在收益、技術和管理的改善。比如1998年德國的戴姆勒-奔馳公司和美國的克拉斯勒公司的合并就是一次成功的跨國并購,并購后成立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因此,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跨國并購模式是發展中國家獲取國際先進技術、打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快速提高產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和理想途徑。
綠地投資模式也是國際直接投資中獲得實物資產的重要方式。早期跨國公司的海外拓展業務基本上都是采用這種方式。綠地投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建立國際獨資企業,其形式有國外分公司、國外子公司和國外避稅地公司;二是建立國際合資企業,其形式有股權式合資企業和契約式合資企業。綠地投資的成功實例有海爾集團當年在美國漢姆敦建設生產基地,較好地利用了當地的技術。
戰略聯盟模式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或跨國公司為了達到共同的戰略目標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聯合行動方式,也是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種模式選擇。戰略聯盟方式關鍵的策略在于選擇合適的對象,建立聯盟結構與管理制度,最后制定終止聯盟計劃。目前,非多元化的企業更適用于這種模式,比如通用汽車、摩托羅拉和微軟等,他們都通過戰略聯盟方式達到了優勢互補,使利潤合理化。因此,有的觀點認為戰略聯盟為巨型跨國公司采用,但事實上這絕不僅限于跨國公司,作為一種企業經營戰略,它同樣適用于小規模經營的企業。當然,由于產品的特點、行業的性質、競爭的程度、企業的目標和自身優勢等因素的差異,企業間采取的戰略聯盟模式自然也呈現出多樣性。
綜上所述,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是我國現階段所處的國際分工中和全球價值鏈中的低附加值鏈節最為現實有效的選擇。針對技術獲取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不同模式選擇,我國企業可以考慮綠地投資、跨國并購或與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密集型的企業組建戰略聯盟來實現獲取技術的目標。
[1]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09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M].2010.
[2]李榮林.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2(4).
[3]尹盛煥.企業所有權優勢與進入模式——中國企業在韓投資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4(11).
[4]金芳.產業全球化及其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4(9).
[5]林康.跨國公司與跨國經營[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
[6]陳浪南,洪如明.我國企業跨國市場進入方式的選擇戰略[J].國際貿易問題,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