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高學兵
(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合肥230009)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征收集體土地的事件也越來越多,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舊城改造,位于城市中心的“城中村”所在的集體土地成了征收對象;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建設的推廣,原有城市規模的擴大,以及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需要,導致城鄉結合部和農村的集體土地都成了征收對象。伴隨著集體土地的征收,拆遷問題應運而生,各種沖突、矛盾在拆遷過程中經常發生。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發生了多起暴力拆遷事件,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2011年5月13日,國土資源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嚴格規范征地拆遷管理,堅決防范、查處強征強拆行為,切實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征收集體土地帶來的拆遷沖突問題是一個由諸多因素導致的綜合性問題,涉及到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房屋拆遷沖突問題主要集中于經濟方面,因此,本文將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拆遷沖突問題。
首先,必須承認政府在征地拆遷過程中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和增進社會公共利益,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關注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有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已經出現了過度依賴土地出讓金的局面,土地收入逐步成為地方政府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國內曾有學者做過統計,在土地收益的分配中,政府大約獲得60% ~70%的利益。其次,拆遷之后通過出讓土地能夠促進招商引資,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績。第三,既然政府有經濟利益所在,那么必然會給尋租留有空間。第四,政府的征地拆遷成本很低,搭乘“公共利益”的便車,過分壓低征地拆遷成本。豐厚的利益回報和低廉的征地拆遷成本之間的巨大落差,必然使得各地政府熱衷于土地的征收與出讓。
經濟學理論表明資源在市場配置下,由于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價格機制的引導,最終會達到穩定的均衡狀態,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在現實中,拆遷補償價格幾乎都是由當地政府決定的,拆遷沖突問題的出現往往是由于這一價格水平無法被被拆遷者接受所導致的必然結果。曾有被拆遷者透露,其獲得的賠償在當地買不起一個普通的居住商品房。在拆遷過程中,一方面政府是拆遷人的角色,制定拆遷賠償標準。另一方面是管理者,未達成協議便對被拆遷者進行行政干預,甚至有時會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強制拆遷。如此直接侵害了被拆遷人的合法利益,故而引發拆遷沖突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顯然是由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力太大,使得征地拆遷已經脫離了市場經濟軌道。在市場沒有失靈的情況下,政府不應該過度使用這只“看得見的手”。政府一旦置身于征地拆遷市場之外,被拆遷方便成為供給者,拆遷方成為需求者,那么供給者和需求者本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就會在交易中進行討價還價,最終必然形成一個市場均衡價格,那么沖突問題自然不復存在。
博弈論是經濟分析中的一個重要工具,是博弈雙方即決策主體間利益關系的直接作用。在征地拆遷過程中,一般被拆遷方都是農民或其他弱勢個體,而拆遷方則是以政府為主體的大集團,因此兩者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拆遷方幾乎掌握了所有信息,而被拆遷方對諸如征地程序、補償辦法等相關信息知之甚少。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使被拆遷方不可能達到滿意的博弈均衡,沖突由此而生。
我國目前正處于城市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拆遷工作量大,目前出現的拆遷沖突和矛盾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性問題。當前應加快建立健全拆遷政策和法規,規范拆遷操作,維護被拆遷者利益。為切實保障被拆遷者的合法利益,并盡力避免拆遷沖突的頻發,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解決政府財政收入來源問題,合理進行稅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稅源,有效解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過度依賴土地出讓金的問題。此外,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從而有效遏制一些政府官員在征地拆遷過程中的尋租行為,并且應辯證地看待地方政府政績與招商引資兩者之間的關系。總之,要從利益源頭出發,有效遏制政府過度追求出讓集體土地帶來利益的行為。
2.轉換政府角色,構建政府保障與市場化征地補償相結合的機制。政府如今扮演著雙重身份,一方面參與市場經濟利益的博弈;另一方面又不愿放棄裁決者的身份,這必然會引發利益沖突。政府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只能扮演監督者和裁判員的身份,只有在出現市場失靈時政府才可以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加以調整。
3.制定一套完善有效的征地拆遷補償程序制度,并讓被拆遷方充分獲取相關信息,從而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博弈失衡。讓拆遷方和被拆遷方處于平等地位,參與市場博弈。
4.建立健全維權投訴體制。當被拆遷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向相關專業維權投訴機構投訴,給予被拆遷者尋求司法訴訟的權利。
[1]陳國偉.關于房屋拆遷沖突的經濟學探討[J].山西建筑,2009,35(11):223-224.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
[3]彭小兵.城市拆遷糾紛的博弈分析及對策建議[J].重慶大學學報,2005(11):19-22.